ZAKER陕西 02-25
陕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战略研讨会成功举办 共探中医药发展新路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2 月 22 日,由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办、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承办,陕西省中医药学会、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协办的科技创新战略研讨会在咸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 30 余位中医药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谋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所长仝小林教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张永祥少将,解放军总医院中医医学部主任、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杨明会少将,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段金廒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岐黄学者王振国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岐黄学者王平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昌恩教授,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史正刚教授,宁夏医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牛阳教授,河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方朝义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张艳军教授,陕西省中医药学会会长马光辉,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苟立成,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蒲济生,校长杨晓航,副校长杨景锋、唐于平、孙静出席会议。

陕西中医药大学党校办、科技处、教务处、学科办、药学院、两所附属医院等部门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等 300 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仝小林、马光辉、苟立成、蒲济生分别讲话,我院党委书记寇久社致欢迎辞。开幕式由我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主持行政全面工作)栗文彬主持。

仝小林在讲话中指出,面向未来,中医药创新发展一是要坚守中医本体理论体系的自主创新,二是要构建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多学科协同创新。他强调,要通过难题的课题化、课题的成果化、成果的专利化、专利的产业化、产业的标准化、标准的国际化六条路径,打通从临床发现到产业转化的创新链条。他期待各位同仁能继续发扬 " 大医精诚 " 的精神,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仝小林(视频讲话)

马光辉在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历史使命。要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学专科建设为抓手,深入挖掘中医药精髓。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马光辉

苟立成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全球医学发展正经历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作为连接政府、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桥梁纽带,肩负着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的重任,将聚焦关键领域,强化科技攻关,深化跨界融合,突破技术瓶颈,培育复合人才,夯实发展根基。

苟立成

蒲济生在讲话中指出,此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与学科专科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他简要介绍了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基本情况及近年来在科学研究、学科专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蒲济生期望与会专家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入探讨科学研究的前沿趋势,分享交流学科专科建设的成功经验。

蒲济生

寇久社

栗文彬

主旨报告环节,段金廒教授分享了中药经典配伍的规律性认知及其临床价值与新药发现的研究成果,杨明会主任介绍了系统论指导下的帕金森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王振国教授探讨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目标与路径,杨晓航教授介绍了陕西中医药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仝小林院士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创新范式的战略思考,张忠德教授分析了平调五脏论在难治性肺病中的临床应用。

段金廒

杨明会

王振国

杨晓航

仝小林(视频授课)

张忠德(视频授课)

主持嘉宾

张永祥

杨景锋

唐于平

孙静

在科技创新交流分会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专家就中药药效物质数智化解析、中药间接毒性的风险防控技术、基于人工智能和临床数据的重大疾病共性机制发现等 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学科专科建设分会场,专家们则围绕多学科交叉促进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学科专科建设经验、高质量临床研究与转化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研讨会聚焦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探讨交流,积极建言献策,为破解陕西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难题提供创新思路,是陕西中医药大学及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入落实中医药强省战略及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相关标签

中医药 大学 陕西 科技创新 研究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