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02-17
DeepSeek问诊开方,专家:老中医的“灵感”无法替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人工智能(AI)应用程序 DeepSeek 爆火后,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人找 DeepSeek 问诊开方,但其给出的答案有时却 " 模棱两可 ",这是怎么回事?2 月 17 日,现代快报记者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张荣春就 " 失眠 " 问题,分别向 DeepSeek" 求方 ",结果却不太一样 ……

精准提问下,方案 " 相对合理 "

面对记者 "32 岁女性失眠 1 个月,白天乏力该吃什么药 " 的 " 小白式 " 提问,DeepSeek 列出了 5 种证型的中药方案,如同抛给患者一道多选题。而张荣春用专业术语输入完整病案:" 患者为 32 岁女性,主诉入睡困难 1 月,伴心烦、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弦。综合辨证为肝郁化火,兼有湿热内扰,阴血不足。"DeepSeek 立即给出了详尽的诊疗方案,包含了具体剂量的中药处方,加减状况、煎服禁忌等。

DeepSeek 的 " 区别对待 ",其实源于提问的专业与否。张荣春表示,中医诊疗离不开 " 望闻问切 ",而 DeepSeek 只能执行 " 问诊 ",所以患者在提问时,要把精神状态、舌苔、脉象甚至是体质进行描述,但普通人一般做不到如此专业。只有具有一定中医知识的人,才能描述得更加精细,DeepSeek 给出的答案,自然也会更加准确。

" 它还是蛮聪明的!" 张荣春对 DeepSeek 给自己出具的失眠治疗方案给予了肯定。后续,他还输入了几个完整的病案进行实验,表示 DeepSeek 的用方用药相对合理。他分析,DeepSeek 有大数据支撑,通过学习海量中医典籍、名家医案及诊疗指南,的确能够为常见病提供基础性建议。

老中医的 " 灵感 " 难以被替代

然而,AI 的 " 短板 " 也同样显著。张荣春坦言,DeepSeek 给出的药方中,剂量属于常规剂量,但中药用量实际十分讲究,俗话说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有些药方,虽然书上记载了剂量,但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医,会根据患者症状、体质差异,对剂量进行灵活优化,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这一点,AI 难以做到。此外,对于 " 同病异治 "(相同疾病不同疗法)" 异病同治 "(不同疾病相同疗法)等复杂辨证逻辑,AI 的适应性亦有限。

" 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看病是有‘灵感’的。" 张荣春有着 30 年的诊疗经验,在坐诊时,他也有着自己的 " 临床直觉 " ——通过观察快速判断证型的能力,这是 AI 尚无法模拟的。

此外,AI 同样无法传递 " 有温度 " 的沟通,也难以建立患者信任感," 而信任本身就有疗效 "。张荣春提醒,AI 开具的处方若未经执业医师审核,可能涉及非法行医问题。且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网购药材存在假冒风险,"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责任难以界定 "。

AI 或可成为年轻医生的 " 助手 "

张荣春表示,AI 的核心价值在于辅助医疗,而非替代医生。AI 像一位知识库庞大的 " 助手 ",能为医生提供启发。尤其对年轻医生,它能快速提供参考,辅助拓宽诊疗思路。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可以利用 AI 进行养生,比如制定健康饮食方案、减肥计划、食疗方等,或者解答报告。

技术与传统的碰撞中,守住 " 疗效与安全 " 的底线是关键。AI 问诊的便捷性固然诱人,但中医的精髓——因人制宜的辨证思维、医患共筑的信任关系,仍是机器难以复制的 " 灵魂 "。对于大众而言,理性利用 AI 工具,同时敬畏医学的专业性,或是拥抱这场变革的最佳姿态。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梅书华

相关标签

ai 失眠 老中医 准确 社交平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