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科技 02-08
美国移动支付观察:一团乱麻勉强能用,支付宝们的出海机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前段时间,小雷和同事出了个大差,跑到美国拉斯维加斯给大家现场报道 CES 2025。如今 CES 2025 的报道已经圆满结束,小雷和同事也安全回到国内,但过去这半个月,依旧给小雷和同事带来了不少 " 美式震撼 "。

在美国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硬币面额并不是 1 分、10 分,而是 25 分(Quarter)。这种奇葩的 1/4 美元单位,遇上美国动不动就 "X.99" 元的标价、9.5% 的消费税和 " 消费文化 ",让美国的现金支付体验如同一团乱麻。甚至在我看来,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美元现金支付体系,才是美国人数学差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

图片来源:雷科技

既然现金支付的体验因 " 自古以来 " 的原因变得一团糟,那新时代的移动支付,能扭转美国糟糕的移动支付体验吗?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太一样,移动支付并不是国内消费者的专属福利。尽管实现方式和国内有所差异,商户覆盖率也远不如国内,但海外市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移动支付体系。比如日本、韩国等地对二维码支付的认可程度就比较高,而美国国内市场对 NFC 交易的接受能力更高。虽然各国的交易方式略有不同,但对 " 无现金 " 的追求却始终如一。

以小雷此次小半个月的旅途为例,从 12 月 31 号入境到 1 月 13 号回国,全程只有两个地方使用了现金:一是旧金山唐人街的超市里花一块五买了一个打火机,二是在商场花二百块买了一个行李箱,其余 " 衣食住行 " 再无现金的用武之地。

当然,细心的大家一定发现了其中的文字游戏——刚才我多次提到了 " 非现金支付 " 这一概念,但手机支付只不过是非现金支付的一个部分。简单来说,美国的 " 非现金交易 " 按照交易类型可以分为三种。

图片来源:Sqauare

第一种是基于银行卡实体卡片的接触式交易,简单来说就是刷卡和插卡(磁条交易和芯片交易),这是大额交易最常见的交易方式,同时也是国内游客在美国消费最常见的方式。毕竟美国大多数非个体商户都有 POS 机,对商户来说,刷卡不仅可以避免收到假币,同时也能减少店里现金储备——在美国,店里现金储备越多,被 " 零元购 " 的概率就越高。

但不可否认的是,因银行卡付款的手续费过高(海外发卡机构对商户通常收取 3% 手续费),不少小本生意的商户选择不接受银行卡支付,或者为刷卡支付设定最低金额。比如我们买打火机的那家华人超市,就表示 " 十块以下不能刷卡 "。

第二种是基于银行卡或手机钱包(Apple Pay、Google Wallet)的 NFC 非接触交易,这其实也是小雷在美期间用的最多的手机支付。对国内游客来说,因内地发行的非银联信用卡无法添加到 Apple Pay 等手机钱包里,必须拿着实体卡刷,所以这类非接触支付并不能算 " 手机支付 "。

图片来源:苹果

但如果你能解决 " 手机绑外卡 " 这个问题,那恭喜你,一种和国内完全不同的移动支付体系正向你展开大门。因这种 " 移动支付 " 基于银行卡 NFC 交易二次开发,因此大多数 POS 都可以直接兼容,无须新增扫码支付设备。从自动贩卖机到超市自助结账,再到麦当劳、汉堡王等快餐店和大型超市、商场,只要商户的收银机是 2013 年之后的款式,基本都可以直接兼容 " 刷手机 " 支付。

另外,根据小雷的观察,这种基于银行卡 NFC 拓展而来的手机支付,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 " 最适合 " 美国当前发展情况的支付方式。

我们知道,美国手机信号覆盖 " 一言难尽 ",国内这种基于扫码的全时在线交易模式在美国难以推行。而手机 NFC 交易在用户端(手机)只做人脸或指纹验证,只要收款设备在线就能完成交易。换句话说,即使手机没网,插着网线的收银机也能完成付款流程。我知道,对国内非 iPhone 用户来说,彻底断网的情况相当罕见。但在美国,网速慢、没信号可以说再正常不过了。

图片来源:Vending

另外,基于现有卡片支付体系二次开发的手机支付,也极大降低了商户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对超市收银员来说,插卡(芯片接触)、拍卡(非接触)、拍手机(非接触)支付的操作流程是完全一样的;但想让他们学会另一套收款流程,只能说比登天还难。

在美期间,小雷因甲流低烧和喉咙发炎,去某美国大型连锁药店买了点布洛芬。尽管收银台上明明白白贴着 " 支付宝付款享优惠 " 的宣传物料,但面前的年轻收银员却表示 " 我不知道这个该怎么用,你想的话可以自己试试 "。甚至连前来救场的资深收银员和主管都不知道该怎么将收款模式切换到支付宝收款。无奈之下,小雷最后只好用 Apple Pay 买单。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美国的 " 移动支付 " 有最基本的认知了——简单来说就是用手机模拟银行卡,来适应十年前打造的银行卡 NFC 交易模式,主打一个 " 祖宗之法不可变 "。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重点:我刚刚提到的都是对方有 POS、收银机等 " 正式收款设备 " 的 " 个人 - 商家 " 支付场景,但国内手机支付除了用于 " 个人 - 商户 " 支付外,还有 " 个人 - 个体户 " 的支付场景,比如二维码扫码转账。

那么那些无力、不愿使用正式收银设备的商户,又该怎么移动支付呢?这就必须介绍美国这种特殊移动支付体系催生的 " 奇葩硬件 " ——手机刷卡器了。

在逛超市时,小雷发现了一款名为 "Square Reader" 的刷卡设备。根据包装和网站上国内的说明,只要下载 App、配置好收款账户、插上读卡器,就能把手机 " 变成 " 可以刷卡的 POS 机。左边黑色包装那款甚至还支持 NFC 拍卡支付——完美兼容 Apple Pay 等手机支付。每次收款时,Square 会向商户收取手续费——每笔交易 0.1 美元基础费用 + 支付金额 2.6% 的浮动手续费;如果商户想直接用银行卡收款,还要再给 1% 的手续费。

很显然,在如此高昂的手续费下,如果我在美国摆路边摊,肯定选择只收现金。但根据小雷的观察,美国其实还存在另一种更符合中国用户认知的移动支付—— Venmo 直接对个人转账。简单来说,Venmo、PayPal 等软件就像是美国的支付宝:这些软件有提供正式的商用收款服务,但手续费居高不下(PayPal 商户手续费高达 4.4%)。

图片来源:Venmo

所以部分商户决定利用个人对个人的转账 " 暗渡陈仓 ",绕过高昂的手续费直接对个人收款。只不过在严格的金融管理条例和完善的企业风控管理下,这些小额多次的陌生交易很容易被认定为洗钱,所以大多数商家会选择 " 走正路 ",或者直接回归现金交易。

对比中美移动支付市场,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移动支付市场的 " 落后 ",背后并不仅仅是支付宝等移动支付 App 缺失的生态问题,而是一个深层次的、方向性的问题。在选择移动支付 " 阵营 " 时,美国企业与消费者基于实际状况,选择 " 偷懒 ",基于 10 年前的卡片非接触交易开发了一套特殊的移动支付体系。这样做虽然省事,但本质上并未脱离银行交易的范畴。

而国内流行的电子钱包体系,则完全颠覆了美国移动支付 " 银行账户 " 体系的交易模式,用中间商交易的形式开启了全新的移动支付生态。换句话说,国内与海外移动支付之间,存在着 " 代差 "。

而对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国内支付巨头来说,存在 " 代差 " 就意味着存在机遇。

图片来源:Alipay+

2021 年,蚂蚁集团推出 "Alipay+" 跨境数字支付和营销方案。要注意的是,这里的 Alipay+ 并不是简单的支付工具 Alipay(支付宝海外版),而是一套完整的全球跨境移动支付和数字科技解决方案。简单来说,Alipay+ 打通了各国已有的电子钱包和支付渠道:

作为用户,我们不需要理会商户背后的收款服务具体是什么;只要打开支付宝二维码,Alipay+ 就能在后台跑通支付全流程。

而对商户来说,Alipay+ 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收款服务。商户只要接入 Alipay+,就可以快速打通符合当地法规要求的收款渠道,用更低的渠道费用和成本接入国际化的移动支付体系,为旅客提供更多的便利。

光是在东南亚市场,Alipay+ 就已经打通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内地游客常去的旅游地。未来,Alipay 等国内支付服务商还将把业务拓展至欧洲、北美,用中国技术改变全球移动支付生态。

其实从近几年国内互联网出海的情况来看,在移动支付、社交、电商、内容社区、AI 等方面,国内互联网公司已经在全球层面取得了领先优势。从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全民覆盖,到 Temu 等电商平台成功 " 出海 " 吸引海外用户,再到近期的 "Tiktok 难民 " 涌入小红书,以及 DeepSeek 这一 " 东方神秘力量 " 震惊世界 …… 这些例子其实都体现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巨大潜能。

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中国互联网已不仅是简单的经济或商业现象,它正通过更深刻的用户理解,向全球输出新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无论是移动支付还是社交电商,国内互联网企业都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电商平台和支付服务 " 向外走 " 的大趋势下,中国互联网的创新与活力,还将继续为全球市场发光发热。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国内互联网公司们,是时候给海外用户多一点 " 中国震撼 " 了。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移动支付 美国 nfc ces 美国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