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 月 22 日讯(记者 唐植潇) 经历一番波折后,歌尔微又将目标瞄准了港股市场。
1 月 20 日,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歌尔微 ")递交招股书,计划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这也是该公司创业板 IPO 撤单 8 个月后,再次重启 IPO。据了解,歌尔微是歌尔股份体系内唯一从事微电子相关业务的主体,也是一家以 MEMS(微机电系统)器件及微系统模组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主的半导体公司。此前,歌尔股份拟分拆歌尔微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但在 2024 年 5 月 27 日终止申报。
在业务开展中,歌尔微芯片原材料以外购为主、自研为辅。根据此前歌尔微 A 股招股书,2019-2022 年,公司搭载自研芯片的 MEMS 产品合计出货量分别为 2.38 亿、2.49 亿、1.92 亿、1.46 亿颗,总体呈下降趋势。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公司搭载自研芯片的传感器出货量增至 4.47 亿颗,占同期总出货量的 29.7%。于往绩记录期间,公司的传感器累计出货量超过 40 亿颗。
业内人士认为,从招股书上来看,歌尔微在上下游都严重依赖单一供应商和客户,是不利于公司稳定经营的重要因素,歌尔微欲通过 IPO 融资建立自身芯片研发体系。
歌尔股份系控股股东,聚焦 MEMS 传感器
早在去年 9 月份,歌尔微就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了 IPO 招股书,彼时歌尔股份公告拟分拆歌尔微至港交所主板上市。本次披露更新了 2024 年前 9 个月的详细财务信息,最新的股权架构以及发行规模。
根据招股书披露,歌尔微在 2021 年、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前 9 月的营收分别约为 33.48 亿元、31.25 亿元和 30.15 亿元,32.66 亿元,利润分别约为 3.26 亿元、2.89 亿元和 2.43 亿元。
从收入构成看,歌尔微收入主要源于传感器,涵盖声学、惯性、压力传感器。此外,还有 SiP,如广泛用于智能手机、智能耳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 TWS SiP、触控 SiP 等;以及传感交互模块,包括车载类与消费类传感模块。
根据 CIC 的报告,以 2023 年销售额计,歌尔微是全球第八大、中国第一大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商。于往绩记录期间,公司的传感器累计出货量超过 40 亿颗。以 2023 年销售额计,歌尔微是全球第四大传感器提供商和全球第一大声学传感器提供商。
歌尔微在其招股书中称,IPO 所获资金将会被应用在新技术研发上,例如 AI 终端的新型 MEMS 传感器,以及 AR/VR 设备、智能可穿戴产品等 MEMS 传感器新应用领域,以及拓展全球市场,进入智能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拓展在家居、医疗等领域的市场份额。
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仍可能对歌尔微的业绩改善和稳定增长带来挑战。"MEMS 传感器的生产需要多种高精尖材料,原材料价格波动会增加生产成本,压缩利润空间。"
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歌尔微电子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20.49 亿元,歌尔微电子曾在 2021 年 3 月获 19.5 亿元融资,其中共青城春霖认购 2.7 亿元,青岛恒汇泰认购 2 亿元,荣成城建、深圳领汇、中信建投分别认购 1 亿元,歌尔集团同样以 2 亿元参与了增资,本轮投资者合计取得歌尔微增资扩股后 10.4075% 股权。
目前歌尔微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为宋青林。据了解,宋青林今年 50 岁,在加入歌尔微之前,他曾在歌尔股份工作 15 年,历任事业部高级技术经理、研发副总经理、监事、监事会主席及微电子事业部负责人等。
歌尔股份直接持有歌尔微 83.40% 股份,系控股股东,其中歌尔股份的实际控制人为姜滨和胡双美,两人为夫妻关系。穿透股权后,姜滨和胡双美也是歌尔微的实际控制人。
此外,微电子创新持股为 3.93%,唐文波持股 2.00%,共青城春霖持股 1.93%,宋青林持股 1.76%,青岛恒汇泰持股为 1.43%,歌尔集团直接持股 0.92%。
歌尔微转向港股背后
歌尔股份于 2008 年登陆深交所主板,是一家为客户提供精密零组件和智能件整机的垂直整合产品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服务的公司。
此前,歌尔股份就曾计划分拆歌尔微上市。
2019 年底,歌尔股份将微电子有关的业务整合到子公司歌尔微旗下,为歌尔微分拆上市打下基础。2020 年 11 月,歌尔股份曾发布公告称,筹划歌尔微在 A 股深交所创业板分拆上市。
然而,在 2024 年 5 月 27 日,歌尔微终止了深交所创业板的上市进程,母公司歌尔股份的回应是基于市场环境等因素考虑。从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上看,从 2019 年截止到 2024 年 9 月前,歌尔微的营收复合增长率不到 5%。
按照深交所在 2024 年 4 月份发布的《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其中明确指出,适度提高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指标;强调创业板成长性要求,将创业板定位评价标准中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指标由 20% 适度提高至 25%。
从营收复合增长率角度来看,歌尔微显然不符合创业板的相关要求。
在去年 9 月,歌尔股份就发布公告称,拟分拆其控股子公司歌尔微至港交所上市,且在完成分拆上市后,歌尔股份股权结构不会发行重大变化,维持对歌尔微的控制权。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从 A 股转港股,估值逻辑改变。A 股投资者重短期业绩与题材,港股投资者更看重长期盈利、国际竞争力等。歌尔微在港股市场的估值可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基于短期的财务表现。"
从投资风险层面上来看,歌尔微在上游供应链上面上,严重依赖单一供应商英飞凌。
据此前歌尔微的招股书披露,在 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和 2022 年上半年,将歌尔股份及其子公司代采穿透至实际供应商后,歌尔微向英飞凌采购金额分别约为 14.08 亿元、15.86 亿元、15.44 亿元和 6.84 亿元,占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 64.81%、65.40%、58.78% 和 55.44%。
下游客户集中度也较高,2022 年至 2024 年前三季度,歌尔微的最大客户是苹果,来自后者的销售收入占比最高时能达到 60% 以上,最低时也达到了近 50% 左右。
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从其募资项目来看,MEMS 芯片研发及扩产占据三分之一的资金。由于其过度依靠外购芯片,且占成本比重过大,因此本次募资有望建立起其自身的芯片研究体系。但考虑到芯片研发的周期和资金投入,因此未来仍需要追加资金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屈放还补充称,歌尔微在芯片供应上过度依赖英飞凌,在下游与苹果公司的深度绑定,都不利于公司稳定经营。这也是目前歌尔微通过 IPO 融资建立自身芯片研发的主要原因。" 未来在包括华为,AI 汽车方面都有继续扩大下游客户端的空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