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唐顿唐
编辑、题图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 " 那個 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现在老外的流行文化除了来小红书拜年,还有一个就是 No Buy Year。
所谓 No Buy Year,直译过来就是不买年,这是一场运动,也是一场挑战。内容很简单,就是挑战一年不买新衣服、一年不买化妆品等等诸如此类的开销。现在,一些国外媒体将这个概念称之为今年最狠的运动。
关于如何践行 "No Buy Year" 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定个 " 买买买黑名单 " ——只买刚需,比如吃饭药品这些保命类,其他一切开销一律按下暂停键。
"No Buy Year" 这个说法源自一位名叫 @海莉・埃文斯博主。
2019 年她拍了段视频,讲述自己关于消费的顿悟。因为她突然发现,愈加便捷的电子支付让人们陷入消费主义嘉年华,不再有消费痛感,也就无从谈起消费的理性。
在广告轰炸和社交媒体赋能之下,她深陷消费主义沼泽不断重复着 " 工作 - 消费 - 债务 " 的循环,最后得到的只是 " 空洞无聊 " 以及越积越大的信用卡账单。
因此她决定硬刚消费主义,开始了自己的 "No buy year 计划。
至于 "No Buy Year" 为啥在 2025 又爆红了?一句话总结:钱难挣,生活贵。
后疫情时代经济卷、物价涨,大家消费焦虑拉满,偏偏广告还天天诱惑你 " 再加点更划算 "。于是,"No Buy Year" 成了大家重新掌握消费主动权的一种反击方式。
事实上,在消费谨慎这件事上,全球同此凉热。
中西方老百姓都在有意无意的节省消费,而年轻人在这一点上更甚,比如,在中国《2024 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4 成年轻消费者会仔细比价,超过一半的年轻人在消费上会选择平替。
不过在省钱的另一面,还有一点十分有趣,那就是攒钱,而且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大家都快把攒钱这事玩出花了。
有多花?这么说吧,传统的 "52 周存钱挑战 " 已经成了无聊的建议,年轻人把攒钱已经玩成了游戏。
先聊聊养成式攒钱。
所谓养成式攒钱,就是一场大型在线多人 RPG 游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红书的 @养一只 loopy。
具体玩法是,她把存钱目标和虚拟偶像 Loopy 结合在一起,比如给 loopy 存 100 块给宠物买新衣服,存 1000 块解锁宠物技能。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代入感,每存一笔钱,账号主理人就会描述出一个新的故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你念童话书,你总着急问 " 然后呢 " 的那种期待感,让枯燥的存钱变得有趣。
还有一种好玩的游戏攒钱模式,我愿称之为闯关式存钱。
如果说养成存钱是在玩《动物森友会》,那么闯关式存钱就是下《魔兽世界》的 G 团。
在此其中,Habitica 算是目前做得不错的闯关式存钱 App。像素设计让人一秒回到童年用 GBA 打游戏的日子,它通过存钱来给角色升级,以便挑战更强力的 Boss。
用过的人都说好,因为人的大脑就是对 " 奖励 " 和 " 进度条 " 特别敏感。当你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能获得一点点即时反馈时,大脑会分泌天然的快乐激素——多巴胺,让你觉得开心、有成就感。
当然想要享受娱乐性攒钱,并不一定需要外界的引导和帮助,如果你有兴趣,你完全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攒钱游戏。
比如有的朋友设定的存钱玩法是拼图游戏。比如一张 16 片的简单拼图代表 16000 元,每存下 1000 元就拼上一块。
这种玩法最妙的地方在于拼图越接近完成,玩家的动力也就越足,尤其是当你拼完最后一片的瞬间,会让自己有种非凡的成就感:
" 嘿,我真是个会存钱的天才 "。
图片来源|小红书 @乐乐茶要啵啵
这些有趣的攒钱游戏,跟 No Buy year 这种概念一起形塑了当代全球年轻人的金钱观,一言以蔽之就是:
广积粮,少得瑟。
如果不信,你去小红书上搜一下 # 攒钱就会理解它的声量。截止到现在,已经积累了 19.3 亿阅读、837.1 万条讨论笔记。
这种观念是世界性的。NatWest 银行 2024 年针对英国年轻人调研的储蓄指数显示:
近九成(86%)的 34 岁以下年轻人经常讨论自己的储蓄和财务目标;在 18-24 岁的年轻人中,近五分之一 ( 17% ) 的人通过社交媒体寻求储蓄和理财方面的建议;千禧一代(35-44 岁)特别注重储蓄,四分之一(24%)的人每月能存下 200 至 500 英镑。
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比现实更直白,你可以在 2019 年第一季度至 2023 年第三季度三个年龄段的财富动态数据中看到:年轻人攒钱的速度比上一辈人快太多了。
"No Buy Year" 和攒钱之所以被年轻人疯狂 call back,正是因为它的慢下来、克制和理性思考的特质,让人重新审视消费主义的荒谬,被奉为当代的 " 禁欲之神 "。
过去的消费文化,讲究快、爽、别想太多,年轻人都是秉承着 " 先花爽了再说 " 的消费理念,信用卡、花呗等各种透支消费都是为了今朝有酒今朝醉。
而现在,面对时代下沉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让他们认清了一个现实:消费可以让人获得暂时的光鲜亮丽与快感,但却是一场望梅止渴的游戏,人生的未来需要精算,而不是挥霍。
想辞职?攒一年的生活费。
想 gap year?存够一次说走就走的资金。
想买车买房?还是得攒。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人生的改变不是买出来的,而是靠攒出来的。
毕竟花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焦虑攀升的速度,还想靠消费解决人生问题,纯粹是个笑话。这就像英国作家索菲 · 金塞拉在《购物狂的异想世界》里说的那样:
" 人是拿来爱的,东西是拿来用的。 这世界一团糟,是因为东西被拿来爱了,而人却被拿来用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