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妈。
春节很快就要到了,24年也会比较正式地画上句号。
前几天朋友问我,新年有什么愿望,每次听到这种问题,我就会想起赵丽颖饰演的许半夏在《风吹半夏》里说的那句台词:
"我从不许愿,因为事与愿违。"
愿望是期待,我不喜欢把期待寄托于外物,不论虚空的上天,还是具体的人,我都不认为能帮我实现任何愿望。
比起许愿,我更愿意在岁末年初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回顾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做过的每件事,它们才是我未来信心的源头。
阅读是我24年坚持得比较好的一件事,自从有意识地减少无效社交,分给书籍的时间就多了些,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生命的活力和深度。
再把读过的书分享出来,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次复盘,所以也要感谢大家,没有你们,我不会有那么多深入的思考,也无法一次次跨越思维的边界。:)
这个周末,我把今年阅读专栏分享过的书整理出来,做了一个精选目录,邀请大家一起来回顾,2024年我们和孩子读过的书,你只需要点击图片,就可以跳转到相应推送。
目录分为两个版块:
1
我们自己读过的好书
2
我们孩子读过的好书
01
2024年,我们一起读了这些书
▲来源:旧文
这是我做的第一本成人经典阅读解读,当时很火的经济学书籍,作者大前研一被称为"日本战略之父",在这本书里他首次详细解释了M型社会的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中产消亡危机。今天的中国社会也正在遭遇类似危机,阅读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处于M型社会结构时日本曾经历的种种,启发我们更加理性地面对和思考家庭财务分配,以及孩子的教育路线等等问题。
这本书的西西弗定制版真的好喜欢,我几乎是一走进书店,就被它深深吸引了。作为"毛姆剖析人性三大力作"之一,它还被誉为女性精神觉醒之必读,毛姆将一位女性从肤浅虚荣、贪图享乐变成不再依赖外界,独立意识崛起的故事娓娓道来,启迪我们去思考,女性应当追求怎样的人生价值。
这本书大家很熟悉吧,它也是我做精读思维课时送给小朋友的礼物,记得当时很认真地给每个小朋友写祝福卡片,希望你们还保存着它,没有丢进垃圾桶。:)我是在35岁左右,有天晚上重读《小王子》,读着读着眼圈就红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一个过于理性实用的心灵是很难被《小王子》打动的,如果你还能读懂这本书,那你应该和我一样,还记得自己曾经是孩子。
你们可能想象不到,文学巨著《包法利夫人》刚面世时,迎来的并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诉讼。法国当局甚至对福楼拜提起公诉,指控他的这部小说内容"伤风败俗",虽然最终以宣判无罪收场,一度也被封为"禁书"。但随着这本书在民间的广泛传播,福楼拜依然奠定文学地位,因为它不只是在讲一个女人为欲望燃烧致死的悲惨故事,隐藏在"情色"冰山下,是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的痛苦,这种痛苦,每个曾对生活现状不满的人都感受过,包括你,也包括我。
在诸多名著中,如果要找一个最不招人待见的角色,于连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这个诞生于司汤达笔下的底层青年,为了晋升背信弃义、不择手段,有借贵族女性上位的野心,也有对感情的玩弄。很多人骂于连是毫无道德底线的渣男,我却觉得他不过是众多出生普通家庭又渴望实现阶层跃迁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悲剧,在于一生都在反抗不公平的命运,却一生都无法跳出阶层的掣肘。
"假设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我们日复一日的努力有什么价值呢?"如果你在某个偶然时刻,突然产生了这样的疑惑,不必妄自菲薄,怀疑自己是不是吃饱了想太多。这个问题,百年前在经典著作《西西弗神话》中也出现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加缪用了一整本书,来回答这个人类终极哲学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推石上山的西西弗,西西弗身上,有着所有人类都必须遭受的命运。
《我与地坛》去年很火,它的火突如其来,又恰如其分。人们突然爱上一本旧日经典,多半是有原因的,要么从中找到了力量,要么找到了共鸣。对我来说,这是一本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读一次的书,史铁生不是神,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让我感触的不是他多坚强,也不是他多痛苦,而是他在痛苦中对"与命运休论公道"的思索。
读完这本书我会想,当世人谈论爱时,爱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大多数人都不具备爱的能力,只是一时上头抑或现实权衡,如同年轻时的斯嘉丽。爱这种能力,是基于对自身以及对方了解所产生的接纳度,愿意接纳真实的对方,而不是沉浸在臆想的理想态中。但接纳是需要力量的,一个未经世事考验,未深刻认知自己的人,很难拥有这种力量,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讲清楚了,为什么女性要先谋生再谋爱,不是说获得生存资源才有资格爱,而是你要独立地去做点事,在过程中了解自己,变得强大,才有接纳和爱别人的能力。
莫泊桑的《项链》,说到底是部残忍的作品。他让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偏偏生于贫苦之家;他给她欢愉的舞会,又让她在舞会结束时坠入谷底,还没从热烈氛围中抽离出来,就猛然发现从朋友处借来的钻石项链丢了;他让她因为一条丢失的项链陷入本不该有的债务危机,又在十年辛苦还债后得知项链是假的......对一个女孩子来说,这样的人生设定太残忍了。然而,纵观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直面人性弱点的残忍。或许,残忍才能让人们从阅读中获得清醒的力量吧,正视自己身上是否也有着和主人公同样的枷锁,避开一些不必要的苦。
解读《苔丝》,不是因为它是英国悲剧作家托马斯.哈代最重要的作品,也不是因为它是胡适、钱钟书青睐的"哈代三书"之一,而是看到网上太多解读,依然站在道德凝视的高位,标题动不动就是"一个失足少女的故事",就忍不住替苔丝感到不值,替哈代塑造的这个经典女性角色不值,觉得有责任刷新下部分所谓书评家的狭隘认知。"包法利夫人""面纱里的凯蒂""项链里的马蒂尔德",这些女性角色身上,多少都有虚荣、贪婪的人性弱点,正是这些人性弱点,诱引她们走上歧途。苔丝不同,在苔丝身上,你看不到这些女性身上常见的劣根性,她是至纯至善的存在,然而杀死苔丝的,就是她的至纯至善,这是最让人感到悲哀的地方。
《呼啸山庄》带给我的心灵震撼,就像毛姆对它的评价:"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情感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被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
历史上很多优秀作品,都会以爱情为切入点,延伸到人性、社会文化。一般来说,在写情感的时候,也都会遵循一种道德的,文化的,政治的理性。《呼啸山庄》不一样,它抛弃了理性,这部作品里的人物,不论爱恨、欲望还是行为方式、生活选择,都让常人无法理解,可即便如此,我还是被它描写的那种极致而浓烈的情感所吸引,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代表作《小妇人》,这部号称"永不过时的女性教科书"的老作品,依然值得今天的女性认真阅读,因为它是一本能够给女性带来力量的书。奥尔科特在写作前说过一句话,这句话本身就极富力量感,我很欣赏,也曾用它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我要用自己的头脑做武器,在这艰难的世间开创出一条路来。"
《怪诞行为学》是艾瑞里的经典经济学著作,它列举了非常多日常生活中可见可感的案例,通俗易懂,不像有些经济学书籍,非科班出身都啃不下去。如果你感觉单纯靠努力赚取劳动平均率已经有点瓶颈,想在认知层面有所突破,这本书很值得阅读和思考。因为认知层面的商业模式主要基于对市场的深度理解,市场由人构成,人的行为永远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怪诞行为学》就是对人行为的研究和解读。即便不想在商业上有所作为,作为普通消费者,这本书也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商家是如何操控人们决策,帮我们避开弯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读者要求解读的,单从"剧情"看,很容易把它归为言情小说。《白鹿原》里,白嘉轩一生娶过七房女人,《丰乳肥臀》里,上官鲁氏九个孩子八个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直接跨越,主角托马斯一生有过200个女人,因为他很帅很聪明还很会来事,所以大多数姑娘都能得手。但它不是一本言情小说,更不具备一些人认为的小资情调,如果你只是将其作为逼格展示的工具呈放于书橱,就太浪费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本质上是一部哲学名著,确切地说,它是一本存在主义哲学小说。
"我从不掩饰自己对《冬牧场》的偏爱,至今它仍是我写作上的最大自信,非要选一本书做为代表作的话,目前我觉得非它莫属。"在《冬牧场》的再版序中,李娟如此写下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爱意。它真实记录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哈萨克牧民是如何活着,以及当下牧民的生存状况。记忆中的寒冷叠加现实的寒冷,双重寒冷使得这本书通篇直冒冷气。但"寒冷"并不是全部,我更喜欢这本书花了极大的耐心,来展示"寒冷"的反面,即人类在巨大的寒冷中,在无际荒野和漫长冬天里,用双手掬起的一小团温暖与安宁,虽然微弱,却足够与之抗衡。
晚年时,哲学家叔本华将其毕生思考和人生阅历,写成一本旷世奇书《人生的智慧》。大家不要被它的名字带偏,这本豆瓣评分9.4的哲学巨著不是心灵鸡汤,无论营养价值还是给人带来的冲击,都能吊打市面上那些甜得发腻的营销书。业界评价,人这辈子如果只能选择一本书来读,就是《人生的智慧》,因为它能教你如何拥抱幸福人生。个人觉得这个评价略显浮夸,但这本哲学经典巨著的确值得一读,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人生启发,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
1883年,小说《一生》出版,这是莫泊桑对长篇的首次尝试,却大获成功。在这部小说里,莫泊桑用一个名叫雅娜的女人从充满幻想到幻想破灭的一生,讲述了女人这一生最大的愚蠢,就是忘了照顾好自己的灵魂。"忘了照顾好自己的灵魂"这句话可能有点诗意,我用心理学术语翻译过来,就是缺乏主体性,对他人的兴趣远超自己,习惯把人生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一辈子都在向外求,求认可,求同情,求爱。
大学那会,我和同学都一致认为鲁迅最牛逼的小说是《狂人日记》。但鲁迅自己对《狂人日记》评价并不高,说是锋芒太露,《狂人日记》问题就在于太狂,思想过于饱满,表达过于直白,回味的余地没了。后来有一次,孙伏园好奇,跑去问鲁迅,觉得自己哪篇写得最牛逼?鲁迅毫不犹豫回答《孔乙己》。《孔乙己》总共只有2573个字,从头到尾读一遍,也就十来分钟的事。但就是这短短两千多字,写出了看客的麻木不仁,写出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写出了世间的人情冷暖。
关于这本书最早的记忆,还停留在大学刚毕业,那时的我和现在一样孤独,区别只是现在接受了孤独,如果你不想当个没思想的工具人,就注定要承担远离群体的孤独。但当时我还年轻,年轻人总是激情有余坚定不足,常被环境影响,对孤独的耐受力不够强。每每被社会毒打,觉得坚持自己太孤独太难,也会想算了,不如顺从本能及时行乐,浅薄却安逸地活着。但蛰伏在心里那个小人,总是会跳出来,冷冷地问:"你真的想过这样的人生吗?"这时候,我就会打开这本书读一读。它很平实,除了狄更斯那点天生的幽默感,大部分地方读起来都缺乏趣味,但这种平实恰恰是人沮丧、低沉时最需要的东西,使我获得朝前走的勇气。
若把王阳明当作圣人,把阳明心学暗戳戳当作"成功学",想从中挖些现实好处,这个思维起点,就注定学不到啥,学到最后无所得还容易生怨恨。但若能保持平和心态,把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读,还是能品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来。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王阳明其实跟我们一样,一样会面临难以抵抗的生存压力,一样有无法勘破的生死,不可回避的欲望。他也叛逆过,也会走弯路,"凡人"王阳明,有比"成功人士"王阳明更值得我们观照的地方。
身为女性,意味着什么?你需要与命运抗争,无论是摆脱原生家庭束缚,还是打破阶层流动的可能性,抗争背后,是自我价值确认的渴求。你需要跟欲望和解,从对两性关系的依赖到祛魅,和解背后,是自我内心秩序的重建。极少数情况下,女性可以在岁月静好中获得想要的生活,更多时候,我们必须经历自我说服、牺牲妥协、徘徊迷茫的淬炼,才可能抵达人生本相,以上,就是我看完《那不勒斯四部曲》后最直接的感受。
这本书斩获了科幻小说两大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但真正读起来科幻感并不强,反而有种情感上的淡淡悲伤,因为作者其实是在借科幻的壳讲人,讲人性。
我很喜欢书里两句话,一句是主人公查理的疑惑:我不知道哪种状态更糟糕,是因为不自知而过得简单快乐,还是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却感到孤独。一句是作者的主张:如果没有人性情感的调和,智慧和教育根本毫无价值,智慧是人类最伟大的恩赐之一,情感是另一个伟大的恩赐。这两句话概括了全书的内涵。
阅读《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时,我时常忍不住感叹,那些曾经藏在心里无法付诸语言的向往与苦楚,好像找到了一份来自百年前的共鸣。"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去挣每年五百英镑吧。"出现在第四章第一小节的这句话,不仅是一种呼唤,更是一种激励。女性需要放下依靠心,走上正面战场,哪怕这战场上的厮杀更残酷,压力更大,纵然遍体鳞伤,也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建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房间",它可能很简陋,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但即便如此,你也应该用心珍惜,因为它是你自由意志做出的选择。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处在一个相互交往的社会中,所以绝对的,不受限制的自由是不可能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自由,自由的边界又在哪里呢?阅读穆勒这本书,你会很有收获,它能够解答刚刚说的那些生活中具体事务带来的,关于"自由"的困惑。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在观念上有很重要的纠偏意义,一个是对"自由"概念理解上的纠偏;另一个,则是对我职业态度上的纠偏。
同样写爱情,为什么有的就是言情小说,有的却成了不朽名著?难道有的爱情更高级?这中间区别到底在哪里。认真思考后我发现,不是哪种爱情更高级,而是能够成为名著的爱情故事,爱情都只是载体,载体下面具有时代突破性的内涵才是关键。以《傲慢和偏见》为例,至少有两个很有价值的突破,一个是对"女性美"的观念突破,另一个是认知局限表达上的突破。
现在有很多观点,喜欢把理智和情感搞成泾渭分明的两件事,好像人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智者不入爱河",一心搞事业,要么轰轰烈烈爱一场,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在《理智与情感》中,奥斯汀告诉我们:情感与理智不可分割,持久的情感,必须具备一个特点,那就是理智的支撑。世上也并不存在绝对的理智,如果有这样的人,往往只是善于运用理智压抑情感而已。
这篇被摘录进语文课本的散文,很多人都以为在讲父爱,很多老师也是从"父慈子孝"这个角度来解读的。但长大后,我学会了查阅背景资料,也学会了透过文字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才知道这不是一部简单讲父爱、孝道的作品。它讲的,是我们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遇到的难题:如何接纳跟自己关系紧张的父母,以及接纳和父母关系紧张的自己。
02
2024年,孩子们读了这些书
《老鼠和鼹鼠》里的小故事,读起来就和初春三月一样。读着读着,你的心不知不觉会变得很柔软,眼前可能会浮现出某个特别的人的身影,你会想起你们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想起一些简单恬淡的画面,画面背后藏着只有你们两个人才懂的秘密。
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在绘本馆给孩子们讲《佐贺的超级阿嬷》时,我特别有感触,特别能理解作者岛田洋七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书。它看起来是给小孩的书,其实更适合大人看。作为长辈,我们常常用领路人的觉悟来要求自己,认为一定要有世人认同的优秀,比如社会地位、资源,才能养育出一个好孩子。但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很多社会共识中的强人,不一定擅长养育,倒是那些看上去很普通,但又具有人生智慧,人格魅力的长辈,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影响更深刻,就像书里的阿嬷。
《夏洛的网》看起来讲述了一个很莫名其妙的故事。两个完全不搭界的角色,一只蜘蛛和一头猪,莫名其妙地相遇,莫名其妙地产生关系,莫名其妙地发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就好比人类世界里面,你和某个人,你们的人生本来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但在某个巧合的时间节点,你也说不清哪来的第六感,就觉得这人怎么看起来那么熟悉,好像以前在哪里见过,有种奇怪的磁场吸引你们靠近。这时候如果有人问你,你究竟喜欢对方什么?你可能有点错愕。恰恰就是这种"说不出理由的喜欢"最打动人,为什么打动人?因为它是摒除了社会角色,比较高级的人本主义。
我想,我们不应该傲慢地主导孩子正常的成长历程,让她待在只有阳光的玻璃房。阳光房看上去岁月静好、规范有序,但不够真实,缺乏力量。所以在我们家,暗黑系的阅读乃至讨论都是ok的。只不过,我会排除掉那些肤浅的暗黑系书籍,因为单纯满足感官刺激没有意义。凝视深渊,不是为了停留在深渊里,是为了认识到不论我们身边的人,还是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它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幽暗的一面。正因为有这样客观、立体的认知,人才能正视深渊,不为深渊所困,走向建设性,走向光明,而不是从单一认知到三观懵逼。基于这样的需求,我往往会在诸多暗黑系故事书里挑挑拣拣,帮孩子选出一些直视人性,有思想底色的优秀作品,比如《烟与镜》。
用荣格的理论解释,我们每个人出生时,或多或少都带有"自性"。"自性"是经验构建的意识之外的心灵,一个人如果能与自己的"自性"发生连接,进行对话,并将其整合到意识中,他的人格就会趋于完善,会感受到一股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遗憾的是,社会化进程中,大多数人的"自性"被现实一点点损毁,变成只能用经验思考,而无法用心灵感应的人。只有极少数阴差阳错中逃脱的幸运儿,还能听见心灵的声音。《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大概就是一本区分之书,已经失去心灵力量的人读,只觉虚幻无用。能读出感触思考的人,都是还没有被完全驯化,有"心"的人。从这个角度看,根本不用担心孩子读不懂,孩子比大人更容易懂,因为他们的"自性"还很强,不过是受限于能力,暂时无法用精炼的语言将所思所想归纳输出而已。
"弗洛伊德"是一只懂点心理学,很有智慧的猫妈妈,她收养的"为什么鸭"是正在读二年级的小学生。"为什么鸭"每次有烦恼,都会跟猫妈妈分享,跳绳比赛只拿了三等奖,同学的欺负,朋友的强迫,老师的误解等等。其实这些就是孩子成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嫌弃自己"笨",害怕被同学嘲笑,不敢犯错,不知道如何应对霸凌……种种心理问题,几乎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据说这个仅用12天写成,豆瓣评分却高达9.2的故事,是全天下孩子都希望自己父母读到的故事。有很多家长告诉我,他们之所以读过这本书,是被自己孩子要求的。它用一个五岁孩子的口吻,记录下一段生活片段,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对人一生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
去年暑假我们除了重温《红楼梦》,还读了本经典传世奇书《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本身也是新课标必读,我的本意是想让女儿提升下文言文语感,因为《聊斋志异》属于短篇文言小说,但它又比较偏古白话,浅显易懂,对即将被大批量文言文碾压的小学高年级孩子来说,是不错的过渡式读物。没想到越读越投入,那一个个鬼狐幽冥,魑魅魍魉的奇幻故事,背后却是纷繁复杂的人间世相,让我俩倒吸一口凉气消暑热的同时也有了更多思考。
之前写《长安三万里》,成就了一篇50W+爆款文,也让很多娃对李白这个人萌生了好奇,不少家长留言要我推荐讲李白的书。讲李白的书太多,一时半会也挑不出太特别的,就把这事搁置了。去年暑假,女儿从同学家带回一本《李白,追月亮的人》,我翻了翻,倒是通俗有趣,适合孩子读,读完我们又聊了些关于李白人生选择的感慨,回想起来也很有意思。
千寻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就"作业到底有没有意义"为主题做过探讨,讨论用到的书就是日本著名儿童文学家古田足日创作的《课外作业代写公司》。我把这本书也推荐给了朋友,强烈建议她和娃都可以读一读,这不只是写给孩子的童书,也是写给家长、老师的教育启发书。
这部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的作品,少有地将关注点聚焦在少年身上,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去描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作者在采访时说的那样:"在十一岁的年纪,言语的沉默不代表心灵的寂静,那些未说出口的话,都在心底翻涌。不爱说话的十一岁,是成长的迷茫与探索交织的年纪,每一次欲言又止,都是对世界小心翼翼的触碰。"她希望彷徨的少年在阅读这本书时,能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并且能从中获得力量,去构建自己的世界观。
千寻写了篇作文叫《我变成了气球》,我很喜欢其中这段,从向往气球飘在空中的自由,到真正变成气球后,发现失去了家人的保护朋友的陪伴,失去了根基,那种孤独和自由之间,人应该如何做选择的思考,特别好。这段思考的灵感,就来自卡夫卡经典作品《变形记》。"气球"是六上语文的单元习作,这个单元所有课文都是围绕"变形"主题展开,单元末要求小朋友根据自己想象完成习作《我变成了....》。看完整个单元的课文,我有点疑惑,既然都讲到变形了,为什么不把最具思辨性的《变形记》选进去?所有选进去的课文,都只讲表层的东西,太局限了。其实现在小孩没那么幼稚,有点深度的作品不用等到高中才接触,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就可以读一读,于是我找来《变形记》给千寻做延伸,共读讨论完孩子很有感触,然后就写了篇有思想但没得A+的作文。:)
之前我读过最经典的《非暴力沟通》,但觉得没有这本好。《我就是你啊》读起来一点也不像工具书,倒像本有趣的禅学故事小说,一边讲故事一边把沟通的策略掰清楚,想了解故事进展的欲望诱导着我继续,过程中,又自然而然地收获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角度。也是因为通俗易懂,我把它放到了"童书专辑"里,觉得大点的孩子也能读懂,适合大人小孩共读。说真的,读这本书之前,我内心都并没有真正认可,亲子沟通是件很重要很值得我们花时间学习的事,仅仅是出于现实需求,觉得应该学点方法,这本书让我理解了沟通的本质,方法只是"术",真正有价值的是"道"。
这是一本相见恨晚的好书,之前时简中版还没有出版,身边朋友只能各显神通去代购繁体和日文版,大陆地区有限的库存很快就卖完了,导致很长时间断货。现在简体中文版终于正式出版,家长买起来很方便,孩子读起来也无障碍。它的副标题,就是孩子们常常质疑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工作?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我觉得孩子很有必要了解经济学的原因,不是要学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获得一种有用的思考方式。经济学家看事物的方式,跟科学家搞研究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观察现象→提出论点→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证明或否定他们的论点。它的特点就是很科学很理性,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直接洞察事物本质。其实很多人是不习惯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的,尤其女孩子,更倾向从感性角度看问题,活得比较内耗,但很多事物、现象的本质就是价值互换,它不会因为你内耗而改变,你得理解这个现实。所以,个人觉得与其踩一堆坑再来纠偏,还不如早点看清楚。除了给孩子提供掌控金钱,理解消费的实践机会,建议大家还可以挑一些合适的书,来帮助孩子更全面、深入了解生活中的经济学,比如这本《给孩子的小岛经济学》。
这套书为誉为儿童思考启蒙类读物的标杆,入选了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推荐图书,豆瓣评分高达9.5。它的内容大部分都选自法国久负盛名的儿童哲思杂志Astrapi,全书有59个来自孩子们独立思考的真实提问,由哲学家来解答。这些问题很日常也很有意思,几乎触及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所有声音,称赞、质疑、鼓励、批评,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诸如:我们为什么要上学?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生孩子?我该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等。这些问题相信很多小朋友都问过,但作为家长,可能大多数时候回答都比较敷衍,"你还小,长大就懂了。""小孩子问这些干嘛?"这样的回答会一点点损耗孩子的好奇心,一次次把孩子通往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的大门关上。这本书里,哲学家们给出的回答要好很多,我们可以直接借用。
学期刚开始时,千寻报了一个自己很感兴趣的小语种课外班,努力也是真努力,周末一有时间就抱着ipad练口语,满以为期末测就是小case,结果全班十个人只有三个人没过,很不幸,她就是这三个中的一个。想不通,关房间里,哭了好半天鼻子。我很理解,因为类似的经历我也常有,很努力很用心,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第二天正好是周末,天气也不错,难得的冬日暖阳,我们就着阳光一起坐在小区草坪上,重温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想,这个故事可以给她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力量。
EASTWEST
以上就是这一年来我们和孩子读过的书,我看了下,光简介就已经超万字,内心还是有点"未曾辜负光阴"的小自豪。整理时也顺便重温了每一篇文章,欣慰地看到自己在思想深度上终于有所突破,不再似以前,写出的东西总觉得温情有余力度不足。所以,24年对我来说还是蛮重要的,打破了一些界限,跨过了一些瓶颈,得到了一些淬炼,虽然有痛苦有反复,但结果是好的,很开心能穿越一层层迷雾,跨过一道道台阶,遇见更好的自己。:)
相信你们也在回顾中感受到了积累的力量,原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和孩子都已经读完那么多书。能够用终身学习的习惯,填充起每个琐碎的时间,在压力的裹挟下,内心还能保持一尺清明、平静的空间,不容易,记得给自己点个赞。
25年不知道大家有什么计划,我的计划是更独立地做些事,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很幸运,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呵护和照顾,但在我心里,振翅的渴望从未消失,我想触碰更远处的云朵,感受雨和雷电的力量,而不是在精致的笼中享受岁月静好。愿我们都能奋力飞翔吧,为了那片广阔而自由的天空,一直成长,永远美丽!
文章封面:《刺猬的优雅》电影截图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约直播
寒假如何和娃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想知道的家长可以预约我们的直播间,明天上午8:30,小半爸和逃妈在直播间为大家一一解答!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