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 29 日下午,由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河北省金石学会、易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 " 纪念燕陶文发现 137 周年暨《燕下都陶文》出版座谈会 " 在河北石家庄(中山宾馆)举办。会议由著名考古学家、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金石学会名誉会长谢飞先生主持。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专家领导有:文物出版社主任编辑蔡敏、文物出版社编辑,《燕下都陶文》责任编辑崔叶舟、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董瑞、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会长郑一民、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金石学会名誉会长谢飞、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文史馆馆员梁勇、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建平、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大学教授李金善、河北大学教授杨学新、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文字学家张振谦、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任研究员雷建红、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邢台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刘顺超、河北博物院研究员郝建文、河北省金石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俊卿、河北省金石学会副会长吴磬军、河北省金石学会副会长张葆冬、易县政协副主席杨建会、易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丁浩、易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双及省内外媒体记者近 60 人。
座谈会由著名考古学家谢飞先生主持,易县政协副主席杨建会致欢迎词。中共易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丁浩宣读了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教授吴振武先生的贺信。易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双宣读了日本东艺大学研究员、日本中国金石学社社长松村一德先生发来的贺信。河北省金石学会李俊卿副会长宣读了山东大学教授刘海宇先生的贺信。西泠印社理事、著名金石学者唐存才先生专为此次研讨会创作了书法作品。
座谈会在轻松而热烈的氛围中进行,《燕下都陶文》作者于军介绍了成书过程。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则从不同的学术角度对《燕下都陶文》⼀书进行了阐述发言。今年已经九十高龄的古文字学家张守中先生,因身体原因未能参会,他特地用毛笔亲自小楷书写了贺信,派人专程送到座谈会场,交由谢飞先生宣读,成为座谈会上一个温馨而感人的插曲。最后,燕赵文化研究会会长郑一民先生作了热情洋溢的总结,座谈会历经两个半小时圆满结束。
据现有资料可知,曾收藏过国之重器 " 大盂鼎、大克鼎 " 的晚清大收藏家潘祖荫不晚于 1887 年发现燕下都陶文,至 2024 年已 137 年。燕陶文发现一个多世纪以后,易县于军编著的《燕下都陶文》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由古文字学家张守中先生题写书名,古文字学家吴振武先生题词,考古学家谢飞先生和古文字学家徐在国先生作序。书中共收录陶文资料 1380 件,其中未见于著录的新见燕陶文资料 252 件。《燕下都陶文》是 "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 " 安徽大学协同创新平台研究成果之一。该书的出版,为战国燕系文字研究增添了新的材料,同时填补了古陶文研究特别是燕陶文研究领域的空白。
对于古陶文研究而言,《燕下都陶文》汇聚了以往所见公私收藏的燕国境内陶文资料,其中有很多首见品和孤品材料,资料完备,分类合理。此书是目前首部以燕陶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著。为燕陶文的分类、分期、地域特征、陶文辨伪等方面研究提供了详尽且典型的样本。此书结合考古地层关系对陶文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年代判断,梳理出燕下都陶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轨迹。并由此归纳出燕陶文区别于其他地区陶文的显著特征。
河北自古被称为燕赵大地,河北人民又称燕赵儿女,燕文化和赵文化是河北大地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核。燕赵文化虽有各自特色,但在地域文化的大范畴下又相互影响、交融共生。《燕下都陶文》所反映的文字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燕赵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为研究燕赵文化的交流互动、传承演变提供了资料和样本。有助于我们将视野从微观的文字资料研究拓展到宏观的地域文化综合研究,进而审视燕赵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让古老的燕赵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学术生机与文化活力,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的历史根基。相信此书的出版必将成为宣传河北、宣传燕赵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