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夏
近日,2024 年 " 读懂中国 " 国际会议正式开幕。在由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举办的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 专题论坛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长江讲席教授、深思实验室主任杨军认为,低空经济产业潜力巨大,有望最终实现万亿级产业规模。但目前,最重要的是从基础研究出发,制定安全标准,解决低空经济发展的技术难题。
(图源:主办方供图)
2024 年可以称得上低空经济 " 元年 "。这一年来产业发展加速,先进技术和应用场景涌现。
杨军认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将刺激经济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对于大湾区来说,低空经济可能会让这里变成一个‘一小时经济圈’;对产业而言,我认为电动航空领域可能诞生下一个特斯拉。"
不过,杨军同时提到,低空经济领域遍布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
在他看来,航空界在过去一百多年中主要聚焦的是高空领域,对低空飞行研究相对较少。" 低空飞行物理环境复杂,存在大量湍流和极端天气,这容易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 他表示,目前低空飞行器的安全系数可能远低于大飞机。
针对安全性不足的问题,杨军给出的解法是发力基础研究,加快适航标准的制定。
在他看来,低空飞行器适航标准是当前的 " 卡脖子 " 问题,但目前实践中标准比较模糊,大多数时候参考以前的专用条例 " 一事一议 ",做出判断。但现在的低空气象条件和风场条件与几十年前差异巨大,曾经的标准参考性在逐渐减弱。" 这其中有巨大的安全缺失。" 杨军表示。
而安全标准的建立离不开低空领域的基础研究。杨军认为,复杂的低空物理场气象环境为低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他提到,应该关注低空环境,开发面向低空场景的流场模拟装置,让企业在产品落地前能够有合适的环境实测,确保飞行器的安全性。
" 这些装置和设施内的实测数据也是宝贵的资源。" 杨军认为,这些数据能转化为算法训练的 " 养料 ",帮助训练出最优的控制算法。
站在低空经济元年展望,一切皆有可能。" 只有从基础研究着手,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抓住产业的制高点。" 杨军表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