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产业网 前天
中国联通10月数据:大联接11.18亿户,本年专利累计1312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中国联通 5G 套餐用户达 2.87624 亿户。

11 月 22 日,中国联通公布 10 月运营数据。大联接用户达 11.18 亿户,5G 套餐用户达 2.88 亿户,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达 6.05 亿户,5G 行业虚拟专网服务客户数 14705 个,授权专利本年累计数量为 1312 件

10 月,中国联通大联接用户达 11.17912 亿户,较上月增 1257.2 万户。从 2024 年 1 月起中国联通大联接用户跨越 10 亿户大关后持续增长,10 月大联接用户较今年初增加 12951.8 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 15.38%。

10 月,中国联通 5G 套餐用户达 2.87624 亿户,较上月增 202.5 万户,较上年同期增长 10.78%。中国联通持续拓展 5G 广度和深度覆盖,共建共享不断深化,5G 中频基站达到 136 万站,4G 中频共享基站超 200 万站;持续推动千兆网络普及及提质,10G PON 端口占比达 80%,规模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10 月,中国联通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达 6.05051 亿户,较上月增 1118.7 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 27.54%。不断深耕 RedCap 布局,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已在 18 省份已实现 5G RedCap 连续覆盖。在广东省全域 3.5GHz+2.1GHz 共 12 万站的 RedCap 功能开通,形成一张广域连续 RedCap 网络。山东部署全国首套 5G RedCap 电力专网,打造电力生产、管理信息、切片专网,接入电力 5G RedCap 终端 1 万余台,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 12 类场景中部署 5G 应用。

创新应用方面,中国联通 5G 行业虚拟专网服务客户数 14705 个,较年初增加 6142 个,较去年同期增 97.6%。目前,中国联通 5G 行业应用已迈向 " 提质向新 " 发展阶段,累计打造了超 4 万个 5G 应用商业化项目。积极助力新型工业化,提振联通 "5G+ 工业互联网 " 品牌影响力,5G 行业专网客户覆盖国民经济 76 个大类,携手合作伙伴打造 100 余个 5G 工厂标杆项目,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降本增效。

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的中国联通格物 Unilink 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服务 22 个行业,覆盖 9 大领域,在钢铁、化工等行业打造了多个标杆示范项目。今年,工信部首次对 " 双跨 " 平台进行分类分级动态评价,在入选的 49 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中,中国联通格物 Unilink 工业互联网平台荣登 A 级,成为首批国家级 A 级 " 双跨 " 平台。

智慧服务方面,10 月智慧客服问题解决率达 98.1%,当月智慧客服智能服务占比达 85.2%。以大数据、AI 助力服务品质再提升,通过 "AI+ 大数据 " 应用赋能客服智慧运营全场景,以智能、精准的差异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客户感知,实现月均通话量超 1 亿通,助力一线劳产率同比提升 14%。

科技创新方面,10 月中国联通授权专利本年累计数量为 1312 件。中国联通深入实施科技强企,加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布 5G 轻量化商用模组,成立 6G 工作组,承担 6G 国家重大专项。基于大规模数据治理和服务实践,打造超 2 万节点的数据计算引擎,具备万亿级实时处理能力。构建 "1+1+M" 大模型体系,形成 1 套多参数版本、多模态能力的基础大模型,1 个集约赋能、云智融合、功能完备的一体化服务平台,M 个与行业深度融合、规模商用的行业大模型。中国联通自 2024 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发布元景大模型 1.0 以来,不断进行技术钻研与应用实践,于 2024 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期间发布元景 2.0,实现基座能力、MaaS 平台、安全能力和行业应用四项能力升级。据了解,元景 2.0 已经形成 35 个行业大模型和 100 多个标杆应用,赋能经济社会新质发展成效显著。

中国联通深入落实 " 人工智能 +"、" 数据要素 × " 行动,着力打通云计算、算力网络领域卡点堵点。强化下一代互联网及下一代光网络、6G 网络、算力网络、空天地一体化组网技术攻关布局,全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写:崔亮亮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逗玩.AI

逗玩.AI

ZAKER旗下AI智能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中国联通 5g 专利 物联网 工业互联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