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 11-11
《长城颂》创作文献展开展,引发观赏热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以声光电技术为媒,长城雄姿一览无余。  记者   陈理杰   摄

▲市民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记者   陈理杰   摄

晨报讯(记者 叶子申)11 月 8 日,大型漆壁画《长城颂》创作文献展在厦门市美术馆开展,引发观赏热潮。" 震撼 "" 感动 "" 了不起 " 等成为不少观众的共同感受。

据悉,大型漆壁画《长城颂》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程向军牵头创作,以漆画艺术展现长城雄姿。作品面积 600 平方米,代表了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准。

此次创作文献展分为 " 序厅 "" 再塑雄姿 "" 巍巍巨龙 "" 结语 " 四个部分,搜集、整理了大量绘图手稿、图片视频、艺术评价等资料,并通过声光电等方式,让观众多角度、沉浸式了解和体验这一漆壁画巨制从构思到采风、从绘画到安装的全链条创作过程,从而更加深刻感受其文化魅力。

"《长城颂》是一件非常震撼且罕见的大型漆壁画作品,应该说,可以载入当代漆画界的史册。"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佘国华告诉记者,从作品的尺寸和规模来看,《长城颂》面积达到了 600 平方米,程向军团队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创作,实属不易。" 我了解其背后艰苦的创作历程,向程向军团队致敬。"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退休教师吴嘉诠说,此次展览让他了解了一些漆画新工艺、新工具,对创作很有启发," 很高兴看到新时代漆画艺术在艺术家的努力下,得到不断传承与创新 "。

市民刘女士趁着周末,带着两个孩子到市美术馆参观。" 前两天,我就从媒体报道上得知《长城颂》创作文献展要在厦门展出的消息,刚好遇到周末,就赶紧带着孩子来一起欣赏。" 刘女士说,她从事的是设计专业,平时也喜欢画画,两个孩子也在学习传统文化。此次参观展览,她希望带孩子们感受这件巨幅作品的独特风采,同时也感受其创作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采访时,厦门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张鹤岩带着 10 多名手机摄影学员到现场参观,他们一边看展,一边学习摄影。" 我们经常组织线下采风和学习活动。" 张鹤岩告诉记者,她觉得《长城颂》创作文献展主题很好," 让学员们在学习摄影的同时,也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

" 看了之后,心情非常激动!" 从沉浸式展区出来,在厦门某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的温俊春十分感动。他说,多年以前,他去过北京,实地登上长城。此次在厦门参观《长城颂》创作文献展,通过高科技手段再次看到长城雄姿,觉得十分震撼。" 尤其是后面,随着音乐的起伏,看到红日升起来,长城被染上红色,有点热泪盈眶的感觉。" 他说。

此次展览由中国文联、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美术家协会指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省文联、厦门市文发办、厦门市文旅局、厦门市文联共同主办,免费对公众开放。展览将持续至 12 月 4 日,市民可于每周二至周日 9 ∶ 00 — 20 ∶ 00 前往市美术馆观展。

>>> 专家声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长城颂》主创程向军:

经过 20 多次修改才定稿

大型漆壁画《长城颂》高 15 米、宽 40 米,面积达 600 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幅漆壁画。它是我们整个团队 50 余人历时约一年创作而成的。为此,我多次登上长城采风,画稿经过 20 多次修改,才确定最终版本。最终的《长城颂》画稿采用中国绘画鸟瞰式构图,画面分成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近景由古松及明长城烽火台、山石造型构成;中远景由绵延不断的群山构成,以表现长城在崇山峻岭之巅起伏的雄姿;山中溪水汇聚成河流,寓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漆壁画《长城颂》采用传统漆画技法原理,通过在铝箔粉上刻线,控制整个画面造型,运用多层罩染透明漆,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为了避免室内眩光干扰欣赏漆壁画,《长城颂》采用大量的材料肌理,将光滑的漆面眩光分散,达到高贵、厚重、雅致的视觉效果。

传统漆板由木胎制成,尺寸误差较大,材料稳定性不好,易变形,安装也很困难。为解决这一工艺难点,我们大胆构想,通过国内专家技术论证,选用铝蜂窝板作为壁画胎板。铝蜂窝板不仅减轻了墙体负荷,不易变形,而且误差小,能使画面整体平整。为了更好安装,我们将作品分割成 100 块 2 米 ×3 米的铝蜂窝板,嵌入式安装。

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厦门市美协主席陈金华:

漆画也有大制作大情怀

《长城颂》是一项非常庞大且复杂的工程,且在疫情时期创作,更是不易。那段时间,程向军教授带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个中甘苦外人很难感知,让人钦佩。

漆画是既古老又年轻的画种,一般画幅比较小。大型漆壁画《长城颂》一下子把这种美术画种提升到巨大的尺寸,展示了漆画的更多可能性。这次展览给厦门乃至全省、全国的漆画界带来很大启发,漆画不是人们印象中的装饰小品,只能表达一些小情趣、小情调,它也能大制作,有大情怀、大投入。

此外,这件作品整体画面比较完整,很好地表现了我们的大国气势。

浙江传媒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教授杨大伟:

创作克服 " 四难 "

创作《长城颂》这件作品有四难:一是长城题材作品多,画不好容易显俗气;二是尺寸特别大,要用漆材料把 600 平方米的画幅铺满;三是公共艺术的呈现,容易产生歧义;四是安装过程艰难,100 块漆板,每块就有 135 公斤重。但是程向军教授团队很好完成了这幅作品,他把长城化作龙,做了特别有智慧的处理和表达,通过漆画创作,让大众在公共空间感受漆的艺术,这是中国美术界的骄傲。以前我没想过漆艺可以实现这样宏大的艺术创作,通过这件作品,我看到了漆艺大型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对漆艺有了更多期待。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

技术层面突破大

从壁画创作的角度来看,《长城颂》很好呈现了壁画的很多特殊属性。在建筑空间属性上,这个壁画非常注重和建筑有机融合,壁画颜色与序厅地面颜色形成关联。在宏大性上,这件作品不仅尺幅宏大,表现主题也具有宏大性。在工艺材料多样性上,作品选择以漆材料来制作。在工艺性和长久性上,注重与建筑紧密结合,形成共生关系。在时代性上,这幅壁画有非常多技术突破,比如利用现代影像技术辅助创作;在漆艺创作中,用蜂窝铝板取代传统木胎底板,对漆面进行哑光处理等,为未来大型漆壁画创作开拓了新的路径。

相关标签

长城 文献 艺术 厦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