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同学
深圳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GPA:85.7 雅思:6.5
主要经历
实习:
华泰证券
某贸易公司进出口单证制作人、银行单证审核人
天风证券商社组实习
某 web3 企业产品实习
科研:
快递行业重点标的圆通速递投资分析
数据库课程实验
竞赛:
大创:农产品直达用户的配送模式
录取学校
香港大学房地产学理学硕士
伯明翰大学计算机科学理学硕士
曼彻斯特大学气候变化:科学、社会与解决方案理学硕士
格拉斯哥大学信息技术理学硕士
格拉斯哥大学金融经济学理学硕士
南安普顿大学数字战略与信息系统理学硕士
利兹大学信息系统管理与数字创新理学硕士
爱丁堡大学统计学与数据科学理学硕士
大一结束的那个夏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站在人生的分岔口,我反复思索着:我的学历和背景,真的足够支撑我的野心吗?在深圳大学国贸专业的学习固然让我积累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但我始终觉得视野还不够开阔,仿佛有更广阔的天地在等着我去探索。
于是,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选择留学。我深知这条路并不轻松,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我充满了动力。经过无数个备战雅思的日夜,投递申请,修改文书的过程,我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
曼大、爱丁堡大学、香港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相继而至,仿佛为我的努力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最终,我决定前往香港大学,那里将是我下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
01
绩点从 80 到 85 分的努力
大二上学期,我偶然间接触到了 " 指南者留学 " 的公众号,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当时的我正处在迷茫与焦虑中。因为大一时的懒散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我的绩点只有 81 分,离心中的理想差距不小。
这让我对自己的留学之路充满了不安和担忧。几乎带着急切的心情,我联系了丹丹老师,满怀焦虑地问道:" 以我现在的成绩,还能申请到什么样的学校?"
丹丹老师的耐心和专业让我感到了一丝希望。她告诉我,虽然绩点不算高,但我所在的深圳大学在香港上有一定的认可度,往年也有类似绩点的学长学姐成功申请到了香港的顶尖高校。然而,她也毫不避讳地指出,GPA 依然是申请中的关键因素,绩点越高,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我仔细研究了影响申请结果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分为硬背景和软背景两类。硬背景包括院校、GPA、专业和标准化考试成绩(如雅思、GMAT 等),而软背景则涉及实习和科研经历等。
硬背景往往是申请的基本门槛,一旦未达标,软背景再丰富也很难弥补。因此,我把重点放在提升硬背景上。虽然院校背景无法更改,但 GPA 和专业背景是我必须重点关注的方面。
在与指南者的老师沟通后,我了解到许多项目并不强制要求申请人的专业背景,而是重视相关知识的积累,比如选修的基本课程和相关工作经验。例如,曼彻斯特大学的金融发展专业要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概率论等课程的成绩达到 84 分以上。于是,我努力列出每个专业的申请必修课程及其对应的分数,积极调整自己的选课计划。
在大二时,我在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了一些金融课程,比如证券投资学、财务报表分析等;而在大三时,我选择了计算机课程,如 C 语言、C++、Python 和数据结构等。显然,我的计划是成功的,通过多学科的选课,我获得了横跨金融、经济、商业分析、计算机和数据科学等领域的 offer。
这些成功的背后,得益于我在关键课程中取得的高分,金融和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成绩都达到了 90 分以上。我没有选择水课来刷绩点,因为那样不仅浪费大量精力,无法学到实质性知识,还可能影响关键课程的成绩。相反,我坚持通过努力学习掌握核心内容,这不仅提升了我的绩点,更让我在申请时具备了强有力的学术背景。
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和不懈努力,我的总绩点也从最初的 80 分提升到了 85 分。这还让我领悟到一个重要道理:以客观题为主的计算机和金融课程相对更容易拿到高分,这在提升绩点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02
从零开始完成一篇研报
显然,除了专业背景,我的软背景同样多元化。在大二到大四期间,我干了两段券商实习、一段贸易公司实习,以及一段产品经理实习。
其中,我最想分享的就是在天风证券研究所的实习经历。学习了那么多金融知识,我意识到是时候将它们付诸实践了。在这段为期四个月的实习中,我主要负责分析市场数据和撰写研究报告。
起初,我对研究所的实际运作几乎一无所知,以前只是在阅读他们的研报时,感受到那种专业和高大上的形象。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行业分析的方法和撰写报告的技巧。
我学会了如何收集数据、分析市场趋势,以及如何从零开始撰写一篇研报。虽然本科不是金融,但也算踏入了金融的门槛了吧。
回想起那段时间,真是我人生中的至暗时刻。那时,我一边备考 CFA,一边上课,还要完成实习任务,三线并行,压力巨大。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早上上课和实习,晚上则全力以赴地学习 CFA。
为了在各方面都保持优异,我常常熬夜复习,直到自习室关灯才肯离开。尽管这段经历十分艰辛,成为了我留学道路上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但它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培养了强大的抗压能力和自律性,为我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3
上岸港大后我果断辞职
在评估了自己的实力后,我决定将目标锁定在英港新。最初,想去的院校是香港理工大学的知识及科技管理理学硕士项目,一方面这个项目的跨学科学习很适合我,其次是初中的时候去过 Poly,Poly 的红砖建筑以及理工风格让我对这个学校非常喜欢,但最终却在很晚的时候收到了拒信。
我收到的第一封 offer 是南安普顿大学的数字战略与信息系统项目。紧接着,我也收到了格拉斯哥大学、伯明翰大学,以及拒绝了无数申请者的利兹大学的 offer。后来,我甚至还等到了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 offer。
这一切让我明白,在提交申请后,耐心等待才是关键,没必要每天焦虑地刷别人的上岸信息(尽管那时候我每天都在焦虑地查看申请系统,反复期待着自己的 offer 出现哈哈)。
香港的项目,我都是一开放就立刻投了,但是看着别人都在一轮都拿到了 offer,心里难免有失落感,感觉自己没有希望了,也不再焦虑的每天刷小红书了,投入到实习工作中。
记得那时候,是 1 月底,我在一家 web3 企业担任产品实习生,那天在上班,沉寂已久的腾讯邮箱里突然收到了一封英文邮件,一看标题写着 hku、pre-offer,我意识到这是港大的推研信,我激动的快要跳起来,第二天,我毫不犹豫地辞掉了实习回家给我爸妈报喜讯。
到了 2 月份,终于收到了 con offer,我赶紧交了 13 万港币留位费。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机遇是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对于香港的学校,可能三轮或更多轮都有可能录取,只要不拒就有机会。
其实,在收到港大 offer 的时候,我还有其他 qs50 学校的 offer,比如曼大、爱丁堡、NTU,但我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港大,我甚至还在系统上把他们都拒了哈哈,可能这就是双非留子心里的白月光吧。
香港地区不仅认可度更高,还赠送两年 iang 签证,多了个工作机会,这不仅是感性的选择,还是我理性的权衡。
04
对学弟学妹的建议
在留学的路上,清晰的目标和详细的规划是成功的基础。明确你想申请的院校和专业,提前做好规划,不要等到申请的时候才来焦虑自己的 bg 不够。如果你想跨专业申请,那你就更要提前规划好你要补哪些知识和课程背景的缺漏了。
同时,不要害怕寻求专业的帮助,像 " 指南者留学 " 这样的机构能够为你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支持。与经验丰富的老师沟通,他们能为你提供个性化的规划,帮助你在申请过程中少走弯路。
GPA 是申请的基本门槛或者说底线。像英国大部分学校的 list 明确写明什么院校背景什么项目你需要多少的 GPA,达不到就不可能录取。而香港新加坡虽然没有公开的 list,但从过往案例来看,很大部分就是择 GPA 优录取。比如你是 211 申请港三可能要达到 85 才有较大啊机会录取。所以一定要提升 GPA,先考虑提高 GPA 再考虑提升别的。
在提升 GPA 的过程里,需要重视专业核心课程。因为像英国很多学校真的会看你的核心课程分数,甚至是卡你核心课程的分数,像宏经、微经、统计学这些课程就是你申请金融经济项目经常会看的。
除了保持好成绩,还可以趁本科有时间多出去考证,实习,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软背景,更是为未来的找工作打好基础,除非你申请港硕,不然你留学这一年都没有机会实习呀。
记住当你递交申请了以后,你什么都做不了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他发 offer 或者拒信。那也不能干等,每天刷小红书看别人拿 offer 在焦虑里度过,投入到实习工作或其他有意义的活动中,既能分散焦虑,也能提升自我。
英国 qs100 的 rolling 制不会让你等太久,一般一两个月就会给你个了断,是发 offer 还是拒信都会很快。王爱曼华有很多专业都是 round 制的,发结果的时间点你去看一下就行了。
香港和新加坡可能会让你很难受,主要是他养鱼,不给你发拒信,第一批没录到你直接放进第二批,轮回 ...... 也不要每天刷邮箱和申请系统,实在焦虑就去发邮件问小蜜你的申请状况,有可能直接告诉你申请成功还是失败了。
其次关注一下社交媒体大 v 你的专业什么时候发了一批 offer,你没收到 offer 说明你在那一批就寄了,耐心等下一批吧,一般都要 1 个月以上。
最后,一定要有自己的保底 offer!不管你申请什么顶尖牛校还是普通学校都一定要有一个保底院校啊,你没有保底院校万一一个 offer 都没有就要 gap 一年了。保底院校推荐英国的学校,留位费一般也就 5k-2w,像利兹还不要你留位费。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