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大钠电池产业项目分别在长沙和德阳签约落地。平静已久的钠离子电池产业量产进程,由此画出了一道全新的起跑线。
在长沙,中南大学作为学术与科研的摇篮,成功培育并孵化了高科技企业——钠能时代,其总部暨产业化基地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长沙经开区,总投资 30 亿元,一期预计三年内达产,年产值将超过 20 亿元,长沙在新能源领域的前瞻布局与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坚定决心无庸赘述。
与此同时,在德阳,中国钠电在西南地区的首个电芯及 PACK 基地正式落户,将钠离子电池的创新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并签订了年产 2GWh 钠离子电池 +10GWh 电池 PACK 项目。
短短一周的时间,为何两大城市重磅押注钠离子电池?
其一,锂贫钠富,前瞻布局钠电产业化红利。
提到钠离子电池,大家首先都会拿其和锂离子电池做比较,每次锂涨价时,钠就会被推入聚光灯,钠离子电池的市场热度数次在高峰低谷之间切换。
2022 年,碳酸锂价格从 30 万元 / 吨涨到 60 万元 / 吨,不仅挤压了动力电池企业的毛利,也使动力电池在整车中的成本占比从原先的 40% 上升到接近 60%。一时之间,钠离子电池被推向市场关注高点,核心原因之一是市场希望摆脱对高价锂的依赖,并降低电池成本。
从资源储备的角度来看,全世界钠的储量是锂的 420 倍之多,而且全球分布比较均匀,成本较低,不存在上游原材料有限卡脖子的问题。
量产后钠电池的价格也相当宜人,以三元锂电池为例,单块电池成本为 700~900 元 /kwh 左右,百公里续航大概需要 15kwh,最低成本为 10500 元左右。若使用钠电池,其价格成本大约在 300~500 元 /kwh,生产成本大约会下降 40%。这使得钠电池在原材料供给和成本控制方面相比较于锂离子电池具备显著优势。
其二,为抢占产业市场制高点打基础。
回望全球新能源发展史,电池技术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 中南系 " 已成为新能源电池领域的顶流。
谈论中南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创新的发展典范,就不得不提及津工能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纪效波为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博导、教授,核心创始团队均来自中南大学,具备前沿材料的底层核心研发能力与万吨级产线的生产管理经验,也是国内首批开展钠电技术研发的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研究攻克了钠离子电池关键正极材料规模化生产的系列难题,目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 70 余项(部分如下图)。
钠电行业作为重科研投入行业,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科研储备等,由中南大学培育孵化的高科技企业钠能时代,已经掌握了从正负极材料研发到生产、钠离子系列电池及储能电池的成熟技术,特别是在芦苇生物质基硬碳技术方面取得了全球领先的创新,年产 1000 吨生物质基芦苇硬碳负极中试线项目已全面投入中试,产品正在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知名企业测试验证。
业内将中南大学称为新能源电池的 " 黄埔军校 " 并非毫无道理。
其研究成果不仅历年创新,还积极推动了产业化应用。例如纪效波教授团队通过阴离子置换调控电极材料 Co3X4 的电子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储钠能力。唐有根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自支撑介孔金属磷化物阵列碳毡复合电极,解决了金属磷化物循环寿命短的问题,并展示了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在电解质方面,韦伟峰教授等提出了一种电耦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体系,通过高压电解质和坚固的阴极 - 电解质界面设计,显著提高了钠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长沙钠电项目的启动,借中南大学顶尖人才之智将学术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这将为长沙乃至全国钠离子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与普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德阳 CNAE 项目作为其在西南地区的首个电芯及 PACK 基地,计划年产 2GWh 钠离子电池及 10GWh 电池 PACK,中钠能源在今年 5 月还连续斩获了两份海外钠电池订单,合资总金额超 626 万美元,并与五菱工业、IBAK 计划在印度尼西亚共同组建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力争三年内实现从电芯到应用系统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产品供应,这有助于我国钠离子电池技术走向国际市场,抢占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制高点。
事实上,长沙与德阳两大城市的重磅加码只是中国各地钠离子电池落地项目的一个缩影。
2024年上半年,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上有超过 50 个相关项目备案获批、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项目涉及钠离子电池电芯、正负极材料等,投资总额可能超过 1000 亿元人民币。这些项目中,钠离子电池项目占比较大,产能规划目标普遍在 1-5GWh 区间,且有多个年产能规划在 10GWh 以上的钠电池项目。如总投资 50 亿元合计产能规划达 25GWh 的无锡国电投新型钠离子电池及储能项目,山东济宁年产 10GWh-32140 钠电池产业化项目,乐普钠电 10GWh 储能系统产品生产项目,金昌市 10GWh 钠离子电池基地项目以及新近备案的淮海弗迪钠电年产 15GWh 钠离子电池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展示了市场对该技术的信心,更预示着钠电池有望在未来的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为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让更多政府、企业、资本、从业者等对钠离子电池有更深度、更精准、更前瞻的洞察,前瞻产业研究院将联合中南大学深圳研究院,于 10 月 18 日举办 " 钠离子电池量产的瓶颈与挑战 " 的技术洞察交流研讨会,全面解读钠离子电池量产的瓶颈和挑战。前瞻产业研究院院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徐文强将与中南大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电池行业协会理事唐友根;深圳市津工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南大学博士高金强;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广东君龙律师事务所主任丁建春一同出席并发表重磅演讲。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将首发《2024 全球及中国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蓝皮书》,希冀集结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相关高管精英、院士专家、产业投资负责人等多方力量,通过技术洞察和前瞻思维,共同探讨 " 钠电量产 " 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市场前景,探索新的电池材料和技术路线,通过合作应对全球性的技术和市场挑战。
报告彩蛋:10.18 关注我们即可免费领取
前瞻产业研究院本次首发的《2024 全球及中国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蓝皮书》,不仅囊括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还融入了产业界的实际应用数据,涵盖从基础技术、材料研发、产业化路径到市场前景的多维度分析。一方面,将为业内企业提供一份详尽的技术路线图,帮助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另一方面,将为钠电产业链的各方提供决策依据,推动更多的政府、资本和技术资源向这一新兴领域汇集。
期待您 10 月 18 日莅临深圳前瞻总院,参与钠离子电池的产业技术交流沙龙,与我们共同探讨新能源的新未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