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国庆假在家把《抓娃娃》看了。
这片子上映时争议还蛮多的,有人说在夸大育儿焦虑;有人说就是个毫无营养的糖水搞笑片;又有人说,这其实是披着喜剧皮的恐怖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认真看完了。
还是挺好笑的,不过也没那么惊悚,从电影引发的育儿焦虑以及苦难教育的争议,倒是值得唠几句。
01
咱心理学人看电影,首先关注情绪情感。看完这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娃娃的情感和情绪是真实的。
马成钢,一位白手起家的父亲。年到中年,开始担忧自己死后的财产继承问题。
大儿子不争气,从小被惯坏了,除了花钱,啥也不会。马成钢瞅见大儿子就来气,不许他当着众人的面喊爸。
大儿子是没指望了,马成钢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小儿子马继业身上。
为了避免重走大儿子的 " 养废之路 ",马成钢决定走完全相反的 " 穷养 " 路线。他和老婆春兰成立了一个接班人计划。
为了磨练孩子的意志力,第一步是从豪宅搬进破烂不堪的大杂院,再请高级育儿师扮演卧病在床的奶奶,组成一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清苦之家。
在废弃的大杂院里,马继业被全方位监控,他身边出现的人和环境,会随时根据他的变化进行切换。出现在身边的每个人,都是计划里的 npc。
大人都是演的,小孩可是切切实实当真。
家徒四壁,靠调整水龙头偷水,晚上在昏暗的灯泡下看书,早起照顾生病的奶奶。
贫困和自卑从小笼罩在马继业的头顶上,大人只关注他的变化,靠他的成绩拿到奖金,却没有在意孩子的心酸和难受。
别家小孩有平板,马继业很羡慕,爸爸把钱交到他手中时,他没忍住诱惑,买了平板。
为了 " 惩罚 " 他,马成钢用各种手段 PUA 洗脑,看着孩子羞愧不已,痛哭流涕的样子,实在可怜。
为了弥补 " 过错 ",孩子不得已去捡瓶子挣钱,又因此背上 " 破烂王 " 的称号,被戏耍嘲笑,这些伤痕也是切切实实烙在了马继业心中。
因为没钱,孩子带着奶奶和妈妈去火锅店门口蹭免费小吃,在自尊心很强的阶段,这些事对孩子来说,都太过残忍了。
马继业的 " 奶奶 " 是老师假扮的,因为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不得不提前 " 去世 "。
自己照顾多年的奶奶离世,马继业哭得撕心裂肺,大人滑稽的想要掩盖被真情感动的 " 奶奶 ",却无人在意真正伤透了心的孩子。
什么都可以伪造,这个世界都可能是假的,但感情和情绪做不了假。
情绪留下的阴影,虚假情意带来的伤害,都在孩子心中留下灰暗的烙印,这是再多的钱,再高的成就,都无法弥补和治愈的。
02
这部电影另一个争议是苦难教育到底有没有必要。
吃苦教育,在我们上一辈家长的观念里很流行。
吃点生活上的苦头,可以磨练心智,可以更好地应对生存危机。
这种观念,放在几十年前,确实没问题。
我们的上一辈,成长环境更动荡,经历过各种灾荒时期。他们的人生里,有过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衣不蔽体的经历。
吃点生活上的苦,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能力确实更加顽强。
可是我们这一代孩子,生活上的苦已经很少了,更多是吃精神和心理上的苦。
如果还是让孩子吃肩负全家人大小事的苦,他们在同龄人中位置变得很低,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这样一来,苦难教育反而会让孩子吃更多的苦头。
像老一辈那样的吃苦,正向的作用已经不明显,但弊端倒是在电影中显而易见。
捡瓶子被同学嘲笑和欺负,孩子自尊心受创。为了吃贪各种小便宜,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为了捡瓶子,随意上陌生人的车,没有安全意识。
在喜剧片里,后果被轻轻带过,或者是化作了搞笑元素。若是换作真实的生活,这每一个都是成长之路上的隐患。
如果家庭条件真像马成钢那样也就罢,毕竟有父母的财富兜底,未来肯定也差不到哪儿去。
如果是普通家庭,如此过度的苦难教育,大概率会让孩子陷入精神内耗中。
从小被道德绑架,物质极度匮乏,不得已变得成熟的孩子,会形成自我否定的习惯,干点啥都觉得自己不配,长大了在亲密关系中,在工作上,都会被这种不配感干扰。
还有人觉得,如果不是马成钢的苦难教育,马继业只会成为下一个马大俊。胖成球,连吃饭都不会。
在苦难教育下,他成绩很好,把父亲教给他的道理记到脑子去了,甚至能够运用到实践上,算计富豪爸妈和一堆优秀老师。虽说错过了一年高考,但下一年复读,一样能考上七百多分。
马继业看起来经济很拮据,但学习上是妥妥的富养。强大的教师团,全部潜伏在他身边,随时随地传道授业解惑。
开书店的叔叔,替他选好了书。书法好的爷爷,热心指导练字。上学路上遇到提前安排的英文问路老外,锻炼口语能力。买猪肉遇到教数学的老师。邻居随时随地插入物理学知识。
捡瓶子还会有老爹趁机教育他商业知识。
把学习变成日常生活的一环,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游戏化教育嘛。
知识以无法拒绝的方式进入脑子,就算没有拮据的生活环境,把这堆教师请到家里,一样能养出考七百分的马继业。
没苦硬吃,实则没必要。
03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沈腾最后喊出的那句,
" 你觉得是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吗?可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马成钢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过上土豪的生活。为了教育孩子,不得不花数十年时间在装穷上。
他不断染白自己的头发,就为了维持沧桑父亲的形象。妈妈春兰爱美,做了美甲必须马上卸掉,包包和首饰也只能偷偷戴一戴。
贤惠的妈,努力的爸,每晚还要装作爱看书,领着孩子一起学习。
为了操控孩子的人生,自己的人生也被孩子操控,这也是当代许多家庭的缩影。
爸妈付出时间和精力,最终却没落得好,反而被孩子厌弃的结局,也非常真实。
都说育儿是一场修行,用自己的经验套在孩子身上,难以避免时代局限性带来的副作用。
说来说去,最终为孩子人生负责的,只能是他们自己。大人干涉孩子的兴趣、婚姻或者职业,可遇到困难时,只有孩子独自承受最后的结果。既然大人无法承担那个后果,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做决定。
在育儿心理学上,一直是,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给孩子最大的支持。
04
养娃,最忌讳的就是要求完美。
这场大戏的开端是,因为老大 " 练废 " 了,要来小号。可老大真的 " 废 " 了吗?
从马大俊的表现来看,其实只是普通而已,他的品行仍旧是善良的。更何况他的 " 废 " 也和爸爸长期以来的歧视和打压有关。
不怎么聪明,学习成绩不好,但胜在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何尝又不是许多普通人的缩影。
看起来哪里都不出众,不代表 " 练废 ",不代表没有价值,不代表这辈子就没救了。
要求孩子完美,苦了家长,也害了娃。
事实上大结局沈腾看着孩子远去喊出的那句话,才是养娃的真谛," 还回不回家吃饭了?"
说到底,成绩成就或财富,都不如孩子健健康康、好好吃饭重要。
(完)
感谢你读到最后,点个 " 赞 "+" 在看 ",随手 " 分享 " 让更多人看见。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