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当孩子们遇见马林斯基:“千人交响曲”有了上海声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当记者近日走进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马勒《第八交响曲》(以下简称 " 马八 ")的磅礴气场扑面而来——上海歌剧院合唱团 90 余位成员、马林斯基剧院合唱团成员与上海爱乐少儿合唱团近百名孩子依次列队,童声方阵静立在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后方,孩子们捏着谱角的指尖透着专注。

俄罗斯指挥大师捷杰耶夫举起细柄指挥棒,手腕轻扬间,清澈童声如晨露滴落,与成人合唱团的浑厚声部缠绕,和声在厅内层层共振——这是第 24 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重磅演出 " 马八 " 首场合排的画面。这部备受瞩目的 " 千人交响曲 "10 月 15 日晚正式上演,正因这群上海孩子的加入,让本土力量与顶尖水准对话有了更鲜活的注脚。需要庞大合唱阵容与极高声部配合度的 " 马八 ",最终能顺利落地上海,与这座城市拥有深厚的合唱基础和高水平合唱队伍息息相关," 童声合唱提供了关键支撑 "。

对上海爱乐少儿合唱团的孩子们来说,这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第一次和顶尖交响乐团合作,第一次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上海爱乐少儿合唱团艺术总监叶韵敏告诉记者:" 这些孩子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能拥有这样的机会,是人生里的荣耀,这份努力的记忆会陪他们很久。" 而对上海来说,这群孩子的歌声,正是本土文艺力量最朴实、也最动人的证明——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它会走进普通孩子的生活,让青春的力量在旋律里发光。

用最朴素的坚持啃下硬骨头

昨晚的演出中,上海爱乐少儿合唱团的孩子们完成了 " 马八 " 两个乐章的演唱—— 18 分钟的拉丁文第一乐章与 8 分钟的德文第二乐章。为保质量,马林斯基剧院首席合唱指挥康斯坦丁 · 雷洛夫提前一个月抵沪,被孩子们的高水平意外打动。" 原定每天的排练时间,最终减半就完成了。" 叶韵敏回忆,外国指挥没想到孩子们早已将外文歌词背熟,发声也足够纯正。

这份从容源于暑假就开启的 " 备战 "。10 岁的高声部成员夏一萌每天从上午 10 点练到傍晚,对着拉丁文歌词 " 把每个字咬紧 "," 多唱多唱多唱 " 是她的记词秘诀。9 岁半的中低声部成员杜得瑜从足球夏令营回来时,离首次排练只剩一周半,从未接触过德语的他每天抽 1 至 2 小时练唱。" 叶老师说要为中国争光,必须认真练。" 这些 7 到 15 岁的孩子,用最朴素的坚持啃下了硬骨头。

第一次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合排时,孩子们一开始有点 " 懵 " ——乐团声音太大,有的孩子下意识就把声音放小了。叶韵敏跟他们说:" 别怕,把平时练的劲儿拿出来,你们的声音一点都不差,大胆唱!" 慢慢地,孩子们找到了状态,声音也越来越坚定。有的孩子年纪太小,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 " 马八 " 的深层思想。" 不过对目前阶段的他们来说,只要能从唱歌里感受到音乐的美就够了。" 现在很多人走在路上,都会不自觉哼起 " 马八 " 的段落,旋律已经刻进了他们心里。

让音乐渗入城市肌理

上海爱乐少儿合唱团在 " 马八 " 中的亮眼表现,并非孤例。在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同样参与了马勒其他交响曲的演出,展现出本土童声合唱的专业水准。孩子们动情歌唱的身影,正是上海合唱艺术生态的缩影。

上海音乐家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仅 2024 年 1 月至 9 月,上海近 90 家群众合唱团就完成演出 300 余场,吸引观众近 12 万人次。这片土壤上,既孕育了斩获国际大奖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也成长着上海好小囡少儿合唱团等深耕童声领域的团体;既有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这样的 " 银发合唱团 " 感动全国,也有黄浦区消防合唱团等行业团体唱响职业情怀。正如上海音协合唱专业委员会负责人所言:" 合唱在上海早已不是小众艺术,它是社区里的欢歌,是校园中的必修课,更是城市文化肌理的重要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 " 马八 " 演出中,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长号副教授朱玮、长号手张宇航,以及上海爱乐乐团长笛声部演奏家朱悦等本土乐手的加入,与孩子们的童声形成呼应。当童声与器乐、本土与国际在音乐厅里交融共振,不仅让 " 千人交响曲 " 有了更真切的 " 上海特色 ",更印证了这座艺术之城的底气——真正的文化繁荣,既要有顶尖水准的对话,更要有扎根生活的力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上海 马林 硬骨头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