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7小时前
仙侠叙事是传统文化的当代载体,也是时代精神的表达窗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日," 数字时代仙侠叙事的文化想象与追求 " 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 " 登峰战略 " 网络文学与大众传媒新兴和交叉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网络文学研究室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提供学术支持。学界与业界相关代表参加会议,围绕仙侠叙事的文化内涵、学术价值及产业实践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张重岗表示,仙侠文化是中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文学、短视频和人工智能等的迅猛发展,仙侠文化再度迎来创作与接受的高峰。一大批仙侠文学作品在继承传统世界观与美学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价值观、叙事手法与技术媒介的特征,构建出既承接古典意蕴、又充满当代精神诉求的仙侠世界。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立足跨学科视野,对仙侠文化进行系统性审视。

传统与转化:仙侠叙事的文化脉络与现代转译

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承需适配当代语境,仙侠文化的发展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关联,研究仙侠叙事的演变,既需追溯其中传统文化的脉络,也需解析传统文化符号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通过现代诠释寻找适配的数字语境。

学者们从历史、文学、哲学的视角切入,追溯仙侠文化的思想源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倪湛舸厘清了玄幻、修真、仙侠的区别,强调玄幻是和科幻、奇幻并列的独立类型,其中的底层逻辑是中国 " 关联与轮回 " 的宇宙观。玄幻小说用这种传统尝试构建并完善着理想世界,体现了传统与当代的联结。宋学立从历史学视角切入,聚焦 " 全真道与元明清文化消费 ",追溯仙侠文化源流,指出全真道影响了当时地方制度、神仙道化科杂剧及仙传小说创作,以道教 " 贵生 " 思想与仙侠 " 我命由我 " 理念的关联,印证仙道文化贯通古今的连续性,为仙侠叙事的传统根脉提供历史支撑。任会斌提出甲骨文占卜虽未直接体现修仙思想,但在人神沟通、神灵体系认知等方面,为后世道教修仙思想提供雏形与土壤,是天人合一理念的早期实践源头。

文化符号与神话是仙侠叙事的重要素材。王敏庆追溯   " 博山 " 这一文化符号的演变,从汉代博山炉,到适用于建筑、碑刻、佛道造像的装饰,再到后世仙侠叙事中出现的仙山意象," 博山 " 的演变呈现着传统符号的重构。毛巧晖指出当下神话已成为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的核心创编资源,但在相应创编中仍需警惕文化误读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王帅则梳理了关公信仰从汉地武神到藏传佛教护法的转化过程,揭示传统信仰符号在跨文化语境中的适配与重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章含舟探讨了 " 卧游 " 这一古典美学概念在数字时代更能激发审美想象、提供沉浸式体验。来自厦门大学的刘月悦挖掘仙侠剧与中国戏曲的关联,展现出古典艺术的当代传承。

数字与创新:技术赋能下的仙侠叙事新形态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文本的传播载体,更重塑着叙事的形态与类型的边界,技术变革也为仙侠叙事带来了全新的表达空间。

在数码技术与影像叙事的融合方面,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姜宇辉以《哪吒 2》为切入点,围绕数字动画与传统美学展开思考,他对比鲍德里亚 " 数字拟象即死亡 " 与德勒兹 " 数字即生命潜能 " 的理论分歧,指出数字动画通过 " 水墨粒子 "" 动态留白 " 等技术,契合中国 " 气韵生动 " 的美学节奏。同时,他认为哪吒 " 我命由我不由天 " 的呐喊是道教生命战争精神的体现,展现着道教 " 贵生抗害 " 的内核,为数字动画与美学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郑熙青则以《雄狮少年 2》为例,分析武侠电影在新世纪和数码时代的变形和重构。北京电影学院的张小迪梳理了西部片、嬉皮士文化对华语仙侠类型兴起的影响,以及数字技术如何让这种跨文化融合在当代仙侠影视中落地。

在网络媒介与叙事类型的突破上,谭天从赛博修仙题材切入,剖析了网络文学中身体想象的演变逻辑。高寒凝以 " 捡手机文学 " 为对象,分析其如何重构叙事的呈现方式,体现网络媒介对叙事载体的革新。在叙事边界与叙事方式的拓展上,李苒以国产游戏为对象,探讨游戏交互设计如何让 " 表里世界 " 形成独特的游戏体验,拓展叙事场景边界。武迪剖析了当代仙侠剧的叙事困境,他指出同质化的根源虽然在于 " 邪不胜正 " 的主题,但症结在于叙事技法单一,创作者应在类型框架内重构叙事逻辑与节奏。

现实与观照:仙侠叙事中的伦理、性别与权力反思

网络仙侠小说虽构建于奇幻语境,但其中的叙事内核始终映射着现实社会,成为当代人表达价值诉求、反思社会问题的重要载体。在展示伦理建构与日常生活批判方面,陈琰娇提出将修仙世界视为观察生活的实验室,以此揭示文本如何折射、介入当代青年的生存与伦理困境。项蕾探讨 " 侠 " 在数字时代的转型,指出当 " 武侠 " 的想象力难以突破社会规训时," 修仙 " 体系便成为了青年新的逃逸路径。王昕以《凡人修仙传》的动漫改编为切入点,揭示凡人逆袭的底层逻辑,修仙世界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个允许以 " 陌生人 " 与 " 观光客 " 身份进行疏离观察的想象空间。施畅认为 " 凡人流 " 修仙构建的是具有高度个人主义的生存伦理,是当代青年焦虑的写照。孙金琛借 " 吃与被吃 " 的逻辑解构侠

仙侠小说中 " 女频 " 与 " 男频 " 的分野远不止是阅读市场的简单划分,两者在核心诉求、权力逻辑和终极关怀上呈现着差异,共同构成当代人精神动态的文化图景。王玉玊聚焦女性向修仙文中的爱情叙事,探讨如何挑战传统性别角色,并反映女性情感和权力诉求。薛静进一步讨论女性向仙侠小说的演变,展现女性在文学领域对现实性别权力结构的想象性突围。单继刚探讨了仙侠叙事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指出古典作品虽展现反叛却最终回归秩序,而现代作品则彻底反抗秩序,体现着从 " 人的依赖性 " 到 " 人的独立性 " 的现代转型,创作者还需从传统资源中提炼自由、公正等现代价值,应以包容调和善恶,实现传统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陈思指出这代年轻人在用 " 发疯文学 " 抵抗现实压力,通过混乱的叙事形式映射着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南京师范大学的李玮通过分析修仙小说的演变,揭示了当代年轻人的心态变化,修仙小说成为了年轻人应对现实困境的文化表达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杨早认为当代仙侠小说已成为映照现实职场的一面镜子,修仙体系中的门派斗争、资源争夺是公司职场的映射。西北大学的高翔提出网络文学 " 科玄合流 " 的观点,一方面玄幻小说用量子力学、数字技术等现代科学解释着修仙体系,另一方面又通过玄幻叙事来反思科技对人性的异化,展现着现代人对技术时代精神的文化实践。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仙侠叙事带来了多重新变,传统符号通过数码技术重构、叙事类型依托网络媒介创新、现实议题借助奇幻语境进行再表达,但仙侠叙事的核心始终未变,它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载体,也是当代人精神需求的表达窗口。正如海德格尔所言 " 技术是存在之真理的显现 ",它不仅是工具的使用,更是揭示存在的方式,数字技术为仙侠叙事提供的不仅是工具,更是搭建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对话的平台。本次研讨会致力于推动当前新大众文艺中仙侠文化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将仙侠文化置于数字文明语境中重新考察,希望能够梳理仙侠文化当代转型的典型案例与理论范式,探讨其在文化传承、价值传递和产业创新中所承担的功能,为仙侠文化与当代文艺深度交融、实现建构性大众文化发展路径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与实践参考。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神话 网络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 研究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