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薛皓皓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九识智能官方微博
提前一个多月,2025 年京东 " 双十一 " 已经开始。
京东的物流,主要依靠上市公司京东物流。2021 年,京东物流在港交所上市,有人问刘强东,京东物流未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刘强东回答,是 " 我们会不会被技术抛弃,会不会因为没有跟上技术发展导致丧失机会 "。
京东物流加大了物流科技的研发力度,近三年(2022 年 ~2024 年)研发投入累计超 100 亿元,比号称 " 物流界科技狂人 " 的顺丰还高出不少(近三年 70 亿元)。
今年 7 月,京东物流公布了自研无人轻卡,中型货车的载货空间(24 立方米),续航可达 400 公里。这款无人轻卡主要用作大型仓库到配送站(前置仓)的物流配送。
9 月,京东物流宣布第六代无人智能配送车进入规模化商用,货箱容积 4 立方米,最大载重 1000 公斤,可用于城区内配送的 " 最后一公里 "。
除了造车,京东物流还推出了用于仓库储存的自动化产品,包括了搬运机器人、飞梯机器人、分拨墙等,以及用于物流的无人机、物流场景 AI 大模型超脑 2.0。
京东物流的黑科技,都是为了服务于一个目标:物流的降本增效。
作为刘强东整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京东物流不仅支撑着京东平台的高效运转,也为外部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目前,京东物流市值 800 多亿港元(约 750 亿元),2024 年营收 1828 亿元,净利润 70 亿元。
京东造车,为了物流
这次京东物流推出的无人轻卡,是它首次推出该类产品。该车拥有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搭载了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多种类传感器的融合感知方案,能识别复杂的路况,稳定而安全的完成运输任务。
据创业邦了解,这款无人轻卡是京东物流和祺迹汽车合作研发,后者是广汽旗下的新能源商用车企业。由祺迹汽车按照京东的需求,提供整车生产,而自动驾驶软件算法则由京东和祺迹汽车共同研发。
货物从仓库到配送站的运输,是这款轻卡的主要场景之一。京东物流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这种无人轻卡可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并且每次运载量是普通货车的 3 倍,可节省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
京东物流除了首次推出无人轻卡,还在迭代无人智能配送车,已迭代至第六代。和无人轻卡的用途不同,智能配送车则是将货物从配送站送到社区。
京东第六代智能配送车的货箱容积约为无人轻卡的六分之一,体形更小,方便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由于同样具备 L4 级自动驾驶的能力,也可实现 24 小时全天候运行,雨雪天也能开。
不论是无人轻卡,还是智能配送车,京东已经在国内多座城市部署。但是,较于庞大的快递货运体量而言,部署规模仍然较小。
除了使用自研的无人车外,京东也外采第三方的无人车产品。据新石器无人车的内部人士透露,京东物流已经采购了新石器的产品,投入到配送站至社区的末端配送中,而新石器是京东在末端配送场景下的主要外部采购方。
人事和业务几经调整
京东在 2016 年成立了研发物流科技的 X 事业部,并发布了智能配送车的第一代,用于配送站到社区的最后一公里。
2018 年,孔旗加入 X 事业部,几乎同时加入的还包括朱伟铖、庄立等人,这是京东物流无人车的核心班底。孔旗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在担任京东物流的无人车项目一号位前,曾在百度美国研发中心,参与无人车团队的搭建。
然而在 2021 年,X 事业部出现重大人事变化,事业部总裁肖军离职。不久之后孔旗、朱伟铖、庄立等人也离开京东,三人共同创立了九识智能,专注于物流无人车研发和销售。
目前,九识智能已完成了 3 轮融资,2025 年获得近 3 亿美元 B 轮投资,投资方包括亚投资本、鼎晖百孚、蓝湖资本、BV 百度风投等。
近期,有媒体爆出,九识智能和京东之间存在着知识产权纠纷。
今年 8 月底,京东物流引入了智能配送车项目的新负责人:自动驾驶方案提供商元戍启行的技术合伙人蔡一奇,直接向京东物流现任 CEO 胡伟汇报。
蔡一奇属于天才少年,19 岁便考上博士,25 岁获得德州大学计算机图形学博士,曾在 Google 从事 Street View 的三维重建和高精度地图的研究工作。2019 年他离开 Google 后加入元戎启行,不仅是研发高精度地图方案的核心成员,还负责推进智能驾驶技术工程化落地,离职时已跻身公司技术合伙人行列。
成立以来,京东物流的最高管理层也发生数次重要变动。王振辉曾是京东物流的首任 CEO,是京东的 " 老人 ",2010 年便加入京东,长期担任京东的仓储业务负责人。2017 年,京东物流从京东集团独立后,就出任其 CEO。
等到 2021 年,京东物流上市前,王振辉突然宣布辞职,接替者是京东首席人力资源官,余睿。
余睿担任公司 CEO 的时间不长,仅为两年多,又辞去职务。继任者是现任 CEO 胡伟,曾长期担任京东产发的 CEO,京东产发拥有京东旗下所有仓储物流设施项目,包括 " 亚洲一号 ",京东最重要的智能仓库,仓储自动化水平可达 90% 以上。
与此同时,京东物流的业务版图也在拓展:2022 年,京东物流花 90 亿元并购了大件物流的头部公司德邦快递,增强了其大件物流的能力;2025 年 10 月,京东物流又花 2.7 亿美元从母公司京东集团手中获得了达达集团的即时配送业务,实现了从大型仓库到社区 " 最后一公里 " 配送服务的全链路把控。
" 狼族 " 和 " 超脑 "
除了无人物流车,京东还研发了大量仓储自动化设备(如仓库搬运机器人)和物流无人机。不论是物流无人车、无人机还是仓库搬运机器人,它们都被京东物流统称为 " 狼族 " 系列产品。
上述提到的智能物流车被称为 " 独狼 ";用于末端配送的物流无人机被叫作 " 飞狼 ";仓库搬运机器人 AGV 是 " 地狼 ";仓库的自动分拨墙为 " 保姆狼 ";用作抓取和码放货物的机械臂名叫 " 异狼 ";包括了飞梯机器人和搬运机器人的仓库货物搬运解决方案,称为 " 智狼 "。
相比于无人车和无人机,其它用于仓库自动化的 " 狼族 " 产品的应用进程更快。以 " 智狼 " 为例,京东物流负责人在近期表示," 智狼 " 已于 2024 年在京东仓内规模化部署近万台。现在,该产品正面向外部客户使用。
2025 年初,京东物流还分别申请了 " 战狼 "、" 群狼 "、" 公狼 "、" 母狼 " 等商标。可见,京东物流要打造一个 " 狼族 " 的物流无人化产品的品牌矩阵。
今年 9 月末,京东物流举办的一场论坛活动上,它公布了一款面向物流场景的 AI 大模型,超脑 2.0,能实现在物流场景下,对人、车、货等要素,进行优化和调度。
随着生成式 AI 逐步在物流行业落地,AI 大模型正和物流的各个场景进行适配,京东物流的超脑 2.0 就是其中之一。
神州控股全资子公司科捷物流集团相关业务负责人就表示,业内的物流垂直 AI 大模型会基于仓储作业数据、运输线路数据、库存波动数据等物流数据和物流业务逻辑进行打造,物流企业可通过 AI 大模型实现优化仓储布局、运输路线规划、预测库存需求等功能。
通过无人车、搬运机器人等产品的实施数据采集和任务执行,配合中央 AI 大模型的计算和控制,物流行业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近 3 年累计研发投入超百亿
长期以来,物流行业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压力,使用各种 " 物流黑科技 " 能为行业持续地降本增效。
京东物流的近 3 年研发投入超一百亿元,相较而言,物流行业老大哥顺丰近 3 年的投入约为 70 亿元。
随着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京东的物流效率也显著高于电商同行。近 3 年(2022 年 ~2024 年),京东的库存周转天数(货物从入库到出库所需时间)约为 30 天左右,而亚马逊要 40 天。
刘强东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在中国,京东运营着 1,600 多个仓库和由云仓生态平台上第三方业主经营的 2,000 多个云仓,在库产品数量超 500 万种。传统零售商的在库产品数量大约为 15 万种,管理 500 万种商品的难度,并非是管理 15 万种商品难度的 30 倍,而是 300 倍。" 目前库存周转天数是 30 天,未来要降到 20 天。"
效率不断提升的同时,京东物流的成本也在下降。自 2021 年上市,它的毛利率从 5% 上升至 2024 年的 10%,直追顺丰 13% 的毛利水平。
目前,京东物流市值 800 多亿港元,2024 年营收达到 1828 亿元。盈利水平正逐步改善,2023 年实现扭亏为盈,2024 年净利润上升至 70 亿元。
京东物流业绩向好的同时,它不再依托于京东集团的业务,而是不断增加外部客户收入,向外部客户提供端到端的物流解决方案。它的外部客户收入占比从 2021 年的 56%,上升至 2024 年的 70%。
刘强东曾坦言,京东的所有业务都围绕着供应链,而物流是供应链中关键的一环。京东物流对于刘强东的整体公司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editor@cyzone.cn。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