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山
来源 | 博望财经
在比亚迪身上,呈现了一场戏剧性的冲突。
10 月 9 日,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比亚迪的第 1400 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巴西乘用车工厂正式下线。这意味着,比亚迪的全球化扩张和规模化的商业版图,再踏出坚实一步。
但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在这种看上去利好比亚迪的大背景下,据此前 CNBC 报道,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却已完全退出其在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的极为盈利的股权投资。
伯克希尔的一位发言人证实,比亚迪的全部持仓确实已被出售。
对此消息,9 月 22 日,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盘前回应称:"2022 年 8 月,伯克希尔开始陆续减持其于 2008 年购买的公司股票,去年 6 月其持股就已在 5% 以下了。股票投资,有买就有卖,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感谢芒格和巴菲特对比亚迪的认可!也感谢过去 17 年的投资、帮助和陪伴!为所有的长期主义点赞! "
巴菲特持有比亚迪的股票,源于 17 年前,在查理・芒格的建议下,伯克希尔的首次购入。在 2009 年的年度会议上,他告诉股东,尽管看起来 " 沃伦和我好像疯了 ",但他认为该公司及其首席执行官王传福是一个 " 该死的奇迹 "。
在伯克希尔持有比亚迪股份的这些年里,其股价上涨了大约 3890%。
尽管巴菲特没有详细解释伯克希尔为何开始出售,但在 2023 年,他在接受 CNBC 的采访时曾表示,比亚迪是一家 " 非凡的公司 ",由一位 " 非凡的人 " 经营,但 " 我认为我们会找到一些让我更满意的投资方向 "。
抛开历史轨迹看,巴菲特的投资特点大多以价值投资为核心,强调长期主义、能力圈与安全边际,具体包括长期投资、聚焦内在价值、能力圈原则、集中投资、关注经济护城河等关键特征。
所以,巴菲特清仓比亚迪背后,又意味着什么?比亚迪的长期投资价值又如何?
终结了 18 个月的同比增长
从 10 月 13 日,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看,9 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 224.1 万辆,同比增长 6.3%,环比增长 11.0%。
不过比亚迪在 9 月的表现里面没有那么过于显眼,9 月销量 39.62 万辆,同比下降 5.52%。具体而言:比亚迪乘用车纯电车型 9 月销量为 20.5 万辆,同比增长 24.31%;插混车型 9 月销量 18.8 万辆,同比下降 25.58%,回落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自 2024 年 3 月以来比亚迪首次出现单月同比下降,终结了连续 18 个月的同比增长态势。此外,比亚迪还丢失中国上市车企月度销冠之位,屈居亚军。
9 月的市场表现与巴菲特清空比亚迪没有直接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嗅到一些其他信息。
换言之,清仓行为是基于自身投资策略与对市场综合判断的结果,众所周知,巴菲特一贯秉持价值投资理念,注重企业的长期内在价值与稳定的现金流。
在投资比亚迪初期,产业周期红利和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潜力、市场前景以及管理层的能力等闪光点是巴菲特选择重仓投入的重要因素。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多种因素可能促使他做出清仓决定。
例如,一方面,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会影响他对资产配置的考量,可能会调整投资组合以应对不确定性,降低风险暴露。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技术迭代迅速,市场格局不断变化,虽然比亚迪发展态势良好,但巴菲特或许认为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上述 9 月的市场表现或多或少呼应了这一点。
销量波动本质上还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 " 高速增长 " 向 " 高质量竞争 " 转型的缩影,单一车型或技术的红利已消退,而比亚迪插混与纯电的分化、高端与主流品牌的表现差异,恰好暴露了行业转型期的结构矛盾,当然也可以说是其他竞争者的致使行业走到更加白热化的状况。
这或许正是巴菲特眼中 " 不确定性 " 的具象化,也就是说,行业从增量蓝海转向存量博弈,企业的短期数据波动开始映射长期价值的深层考验。
比亚迪的投资价值还在吗?
回过头看比亚迪的投资价值,我们或许能从基本盘、护城河以及成长性这 3 个角度探寻到一些规律。
基本盘上,比亚迪虽有短期波动,长期韧性亦同时存在。
也就是说,比亚迪 9 月销量的同比下滑仅是阶段性调整,其营收结构、产品矩阵与全球化布局构成的基本盘仍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
财务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比亚迪营收达 3712.81 亿元,同比增长 23.3%;归母净利润 155.11 亿元,同比增长 13.79%,核心盈利指标保持双增态势。
销量端虽有波动,1-9 月累计销量仍达 326.01 万辆,同比增长 18.64%,高端品牌阵营中,方程豹单月销量突破 2.4 万辆,钛 7 车型即将迈入 " 月销万辆俱乐部 ",腾势 D9 持续占据 30 万元以上新能源 MPV 冠军位置,高端车型销量占比已提升至 15%。这意味着比亚迪正从 " 规模扩张 " 向 " 价值提升 " 转型,即便插混车型短期承压,纯电与高端市场的增长已形成有效对冲。
比亚迪的基本盘韧性,与 " 全价格带覆盖 + 技术梯度输出 " 的产品策略有一定关系,在行业价格战加剧的背景下,其既通过秦 PLUS 二代等车型守住主流市场份额,又以仰望、方程豹突破高端价值天花板,这种 " 攻守兼备 " 的布局正是对抗周期波动的核心底气。
再看护城河,比亚迪有技术与产业链的双重壁垒。
事实上,比亚迪的护城河并未因行业竞争加剧而削弱,反而通过研发投入与产业链整合持续拓宽,这构成其长期价值的核心支撑。
例如,在评估一家企业创新能力指标的技术研发上,2025 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 309 亿元,同比激增 53%,重点投向智能驾驶、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
截至 2025 年 10 月,比亚迪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 6.5 万项、授权专利超 3.9 万项,核心技术落地成效显著:第五代 DM 混动系统将亏电油耗降至 2.6L/ 百公里,刀片电池的安全优势仍保持全球领先," 天神之眼 " 智驾系统已覆盖大多车型。
产业链层面,垂直整合能力进一步强化,IGBT 芯片国产化率超 90%,单台控制器成本降低 35%;自建滚装船队使海运成本下降 30% 以上,配合巴西、匈牙利等 7 国工厂布局,有效规避贸易壁垒。财务数据显示,其汽车业务毛利率已提升至 20.2%,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所以,比亚迪的护城河已从 " 单一技术领先 " 进化为 " 技术矩阵 + 供应链自主 " 的生态壁垒。这种壁垒不仅能抵御价格战带来的盈利压力,更能在技术迭代中抢占先机——当行业陷入 " 降价换量 " 的内卷时,其仍能通过成本控制与技术输出实现盈利增长。
谈及成长性方面,比亚迪目前走出的是全球化与新赛道的增量空间。
海外市场的放量与新业务的布局,为比亚迪提供了第二增长曲线,成长性并未因国内市场放缓而停滞。
全球化成为最明确的增长引擎,9 月海外销量达 7.09 万辆,1-9 月累计海外销量占比已接近 22%,远超 2024 年不足 10% 的水平。
客观地讲,比亚迪的成长性已从 " 国内渗透率红利 " 转向 " 全球市场渗透 + 产业生态延伸 " 的多方向的驱动。这种转型虽需短期投入,但长期来看,其正在从 " 汽车制造商 " 向 " 全球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 跨越,成长天花板被显著拉高。
当然,企业的投资价值大多还是要资本市场说了算,在估值与评级的理性视角,当前比亚迪估值处于 " 成长溢价与短期承压 " 的平衡区间,机构评级仍以看好为主,长期价值具备安全边际。
机构评级方面,多家机构对 2025 年净利预期在 496.32 亿 - 607.49 亿区间,2027 年最高看至 1028.21 亿,多数维持 " 买入 " 评级。
资本市场对比亚迪的估值逻辑并不比巴菲特差,大多已从 " 故事驱动 " 转向 " 业绩验证驱动 "。短期价格波动源于行业内卷与销量波动的情绪影响,但长期来看,其估值与成长性的匹配度仍具吸引力,核心变量在于技术落地速度与海外市场盈利转化效率。
但比亚迪的确也有隐忧,倒不一定是应收账、现金流或者负债上,更为关键的在于,比亚迪在王朝和海洋系列之外,其他车型尚未达到爆款的程度。仰望系列销量大多在月数百台,虽然表现有明显改观,但超高端的价位,注定很难冲量。腾势在 D9 大火之后,N7、N8 都未能趁热打铁,N7 甚至在改款时怒降 8 万元。方程豹豹 5 摸到了 30 万元的门槛,最新的钛 3 售价不到 14 万元,高端形象打造还有距离。
可以说,比亚迪依然是 20 万元以下无所不能的车企,但是对于王朝、海洋系列的依赖非常强烈。随着更多车企袭来,比亚迪的隐忧不能完全说没有。
新能源汽车红利是否见顶?
事实求是地讲,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红利并未见顶,而是朝着 60% 的渗透率逼近,只是从 " 总量快速扩张 " 转向 " 结构升级与效率提升 " 的新阶段,增速放缓但质量提升。
只不过行业也有一定增长风险,理由是现行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等优惠政策也将日渐到期,过去,该政策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撬动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也使得深入行业内的企业受益。
一旦政策停止,不排除短时间会影响一些头部企业的增速。
不过更为贴切的说法是,行业红利的核心已从 " 政策补贴驱动 " 转向 " 技术迭代与消费升级驱动 "。渗透率接近 50% 的节点并非增长终点,而是 " 淘汰赛 " 的起点——那些能提供更优技术(如快充、智驾)、更全生态(如车能云)的企业,仍能抢占增量市场。
其实,一家企业从 " 价格战 " 到 " 价值战 " 的进化,可能才是保持持续投资价值的关键,当前行业内卷本质是 " 产能出清与价值重构 " 的必经过程,并非红利耗尽的信号,反而在倒逼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行业内卷正在淘汰 " 政策依赖型 "" 资本烧钱型 " 企业,而向 " 技术驱动型 "" 效率领先型 " 企业集中红利。这种 " 创造性破坏 " 是产业成熟的标志,好比燃油车时代从 " 百车大战 " 到 " 几强争霸 " 的演变,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通过内卷完成价值链重构,长期来看有利于技术突破与全球竞争力提升。
因此,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选择,与其说是对这家企业股票上的减持到底,不如说是对 " 行业转型期不确定性 " 的规避,这位价值投资大师更擅长把握成熟期的确定性机会,而对新能源汽车从 " 高速增长 " 到 " 高质量竞争 " 的转型阵痛缺乏耐心。
但从比亚迪的基本盘、护城河与成长性来看,其正通过技术迭代与全球化突破穿越周期,14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节点,恰是其从 " 中国龙头 " 向 " 全球玩家 " 跨越的新起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