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通讯社 6小时前
小米“催款门”的背后:当互联网速度撞上制造业交付铁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从 " 为发烧而生 " 到 " 被尾款催急 ",小米汽车再一次站在了舆论场的风口浪尖上。

近日,有部分车主在社交平台上声称自己遭遇了小米汽车催尾款的情况。

用户在车辆待生产或仍有较长生产时间时,被小米汽车要求限期支付尾款,逾期即面临订单取消与定金没收的双重风险。

还有车主表示,订单莫名其妙被取消了。

对此,有小米销售人员表示,提前交付尾款仅针对部分有特殊情况的准车主,如提出过延迟交付的用户、金融分期配合度低的用户、表达过退车或转卖意向的用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米汽车此举主要就是为了识别和防范黄牛囤单,降低风险。

但也有网友对此提出了质疑,那就是宣传销量的时候肯定是包含黄牛订单的,为什么现在又对这些黄牛用户特殊对待?毕竟黄牛也是交了定金的。

今天,就让我们剥开舆论的茧房,探寻 " 催定金 " 背后的一场关于信任的深度博弈。

小米汽车催尾款是何原因?

首先,传统的购车流程是用户到 4S 店看车、试驾,再与销售沟通最终落地价格,这里面包含了车价、购置税、保险、上牌费,甚至还有一些加装费等。

谈妥价格之后,用户支付定金,主机厂根据用户的配置需求开始生产,这个过程根据产能和订单情况可能会持续数天或者数月。如果 4S 店内有现车,则免去这一等待时间。

经过数日的等待之后,车辆生产完毕并运输到店,4S 店通知用户到店验车,然后用户支付尾款,销售人员为用户提供上牌、保险等一系列的服务,最终用户喜提爱车。

以上是传统的购车流程,较少出现提前催尾款的情况,那么为什么到了小米汽车这就不一样了?

答案就藏在小米汽车的订单上。

要知道,自小米 SU7 发布之后,便迅速成为汽车市场中的现象级车型,由于庞大的订单量,导致购车较晚的车主需要等待漫长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车主想快点拿到车,只能去高价购买提车时间没那么长的车主的订单,甚至是高价购买二手车。

此前,就有汽车圈某知名博主,卖掉了自己开了近一年的小米 SU7 创始版车型,收车的二手车商却将其以高于新车的价格挂到平台出售,出现了二手车比新车还贵的情况。

这种现象正是由于供需错配引起的,小米刚刚踏足汽车行业,其产能无法快速消化庞大的订单量,才导致市场上供不应求,而随着产能爬坡,供不应求的情况将会逐渐放缓,最终恢复相对正常的供需关系。

这事其实不难理解,但到了黄牛和二手车商眼中,视角就不同了。大家都知道小米汽车现在产能紧张,大家也知道小米汽车车辆保值,无论是订单转单还是二手价格倒挂,这几个信息结合到一起,让许多人都嗅到了其中的利润空间。

黄牛想通过高价转让订单或高价转让二手车赚取差价,这里面的逻辑很好理解。

而二手车商的情况则比较复杂。要知道,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大爆发,根据乘联会的数据,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从今年 1 月份的 41.1%,增长至今年 9 月份的 57.8%。

这里面可以看出两个现象,燃油车市场正在急剧萎缩,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而回到汽车市场中,近年来的主旋律却是价格战,新能源车卖得越来越便宜," 油电同价 "" 电比油低 "" 低价高配 " 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再加上电池使用寿命的衰减,导致新能源汽车保值率相对较低,本就越来越便宜的新能源汽车,在二手车市场更加卖不上价,尤其是某些高价车型,甚至出现了一年亏 10 万元以上的情况,而燃油车为了和新能源车抢占市场,价格也是一降再降,二手车价格更是大不如前。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5 年上半年中国汽车流通行业报告》,2025 年上半年,二手车成交均价已经从 2024 年同期的 61180 元降低至 53673 元,跌幅达 12.3%,二手车经销商亏损比例更是上升至 73.6%。

在这种情况下,二手车经销商可谓是苦不堪言。

所以,当水深火热的二手车经销商遇上保值且利润空间巨大的小米汽车,自然是果断下单,赌一个未来。

然而,事与愿违,无论是小米 SU7 Ultra 还是小米 YU7,都没能复刻当时 SU7 的盛况。

这就导致了黄牛与部分想靠二手车赚钱的消费者,干脆直接放弃订单,再加上小米汽车提车时间过长,漫长的等待期也让许多用户改变了主意。

如果按照传统的 " 用户验车后支付尾款 " 的购车模式,一旦用户放弃提车,小米将有部分汽车被积压在仓库,无论是对直营的库存压力,还是对经销商渠道的健康,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小米才选择了这种 " 简单粗暴 " 的筛选方式。

从 " 交易交付 " 到 " 价值交付 "

与催款争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未被纳入 " 高风险名单 " 的真实用户,其提车过程依然保持着顺畅与愉悦,呈现出与舆论争议截然不同的场景。

在全国多个小米交付中心,提车仪式仍然在进行常态化上演,部分用户还在社交平台分享提车经历。

这说明小米的常规交付体系仍在正常运转,提前催款确实是针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措施,而非全面推行的政策。

因此,在本次舆论背后,小米真正的问题是应该保证识别机制的成熟性,避免出现对真实用户的 " 误伤 " 问题。

如用户因家庭原因更改交付地址、因工作调动更改交付地点、在官方群咨询转单政策等动作,是否有可能被标记为高风险的黄牛?

如果系统自动判定后直接触发催款通知,用户又如何证明自身并非黄牛呢?

举个例子,此前某博主就在订购 SU7 Ultra 后,收到了催款通知,多次沟通后,他不得不晒出自己的兰博基尼行驶证证明购车实力,甚至发布多个短视频维权才获得上门道歉,而这种 " 自证清白 " 的维权过程也耗费了他大量时间,信任度也因此出现了下降。

所以,即使是打击黄牛,保护企业权益,也不能让真实用户买单,这种 " 误伤 " 不仅损害了个体用户的权益,更会让小米陷入负面舆论困境,最终得不偿失。

尤其是在汽车市场,小米汽车与许多新势力有着很大不同,因为小米拥有庞大的手机市场份额,也拥有庞大的用户规模,这些 " 米粉 " 不仅是小米汽车的主要用户,更是小米的基本盘之一。

他们下单的核心驱动力,除了产品本身的吸引力,更多是基于对雷军的长期信任与认同,而当互联网速度撞上制造业交付铁律时," 催款门 " 事件却让部分用户出现脱粉情况。

由此可见,对于小米汽车这样的新入局者而言,想要在汽车行业实现长期发展,光有产品力与技术创新远远不够,唯有用成熟的机制实现黄牛治理与用户权益的平衡,用透明的规则重建交易公平,实现从 " 交易交付 " 进化到 " 价值交付 ",才能挽回用户的心。

毕竟,能最终穿越周期的,永远是那些被用户真正信赖的品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米 小米汽车 4s店 二手车 面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