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网 9小时前
来论|大湾区艺术节的破圈与共生:超越文化领域深层赋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以超 100 场精品演出、19 场艺术展览、150 余场公益演出的宏大体量,实现了从单一展演到生态培育的深度突破,实现了供给质量、传播效能、产业联动的三大升级。这届艺术节作为人文湾区建设的核心载体,其影响已超越文化领域,在城市发展、区域协同、文化认同层面产生深层赋能。

1

五大板块:

环环相扣的艺术生态闭环

从整体架构来看,五大板块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单元,而是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艺术生态闭环。

" 艺汇湾区 " 剧目展演作为核心源头,以高品质作品筑牢艺术根基,无论是国际视野下的经典剧目,还是扎根本土的原创佳作,都为艺术节奠定了高水准的内容基调;" 艺韵和鸣 " 艺术讲堂则围绕剧目延伸知识维度,通过解读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让观众从 " 看剧 " 升级为 " 懂剧 ";" 艺境共生 " 美术展览与剧目形成视觉与舞台的呼应,拓展了艺术感知的边界;" 艺美生活 " 惠民活动将剧目资源下沉至学校、商圈、公园,普惠票价政策与近距离展演相结合,让优质剧目走出剧场、走进大众生活;" 艺彩交辉 " 演艺交易板块更打破剧目传播的局限,为优秀剧目对接产业资源,推动艺术价值向市场价值转化。这种 " 创作—传播—体验—消费—传承 " 的全链条设计,让剧目从单纯的艺术呈现,升级为推动湾区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

在剧目选择上," 精准化、多元化、标杆化 " 三大特质凸显了艺术节的匠心。

精准化体现在剧目与湾区文化定位的深度契合:国际剧目带来全球艺术视野,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世界舞台的风采;国内剧目则聚焦地域文化与时代共鸣,无论是展现家国情怀的正剧,还是贴近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都能引发本土观众的情感共振。

多元化则打破了艺术门类的边界,音乐、舞蹈、戏曲、话剧等传统类型全面覆盖,更有《乐动 · 舞界》这样的跨界演出,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适配不同年龄、不同喜好受众的需求。

音乐舞蹈剧场《乐动 · 舞界》。

而标杆化的追求,让剧目品质 " 上有高峰、下有高原 ":既有史依弘、李树建等戏曲名家带来的经典剧目,以精湛技艺传承传统文化根脉;也有《咏春》《翻山海》《二月廿九》《喜欢你》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口碑作品,用新颖的叙事方式贴近当代审美,为湾区舞台艺术树立了创作与品质的双重标杆。

2

戏曲板块:

以 "经典打底+创新破局"焕新传统艺术

本届艺术节期间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戏曲板块以 " 经典打底 + 创新破局 " 为路径,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当代焕新,成为戏曲破圈的鲜活范本。

传统戏曲在艺术节中被赋予全新呈现方式,核心突破在于打破镜框式舞台,重构观演关系。

豫剧名家李树建带来的沉浸式小剧场版《清风亭上》《程婴救孤》,创造性融入河南曲艺喷空元素——由专职演员以说书式旁白串联剧情,将次要场次转化为通俗讲解,既降低了非豫剧观众的理解门槛,又通过讲演结合强化了故事张力。更具突破性的是空间互动设计,演员从观众席入场演绎乞讨桥段,甚至邀请现场观众用粤语朗读书信,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尝试,让粤剧演员冼鉴棠与豫剧班底的跨语种互动成为亮点,台上台下的即时共鸣彻底消解了传统戏曲的疏离感。

沉浸式小剧场版豫剧《程婴救孤》。

京剧的创新则体现在在地化微调上。史依弘领衔的《锁麟囊》在佛山演出时,广东籍演员潘梓健在 " 春秋亭 " 场次即兴加入粤语俚语,精准击中本地观众的文化记忆,引发全场共鸣。这种不破坏核心程式的细节创新,证明传统戏曲完全可以通过文化转译实现地域适配,此类改编让经典剧目变得独一无二且直抵人心。

艺术节通过 " 空间下沉 + 技术赋能 ",让戏曲突破专业场馆限制,融入城市日常生活。无边界演出与戏曲生活化传播理念形成呼应,将艺术欣赏转化为可参与的文化体验。而数字化传播更实现了破圈效能的几何级放大。豫剧沉浸式演出同步开启多平台直播,李树建与观众的互动片段在短视频平台获超千万次播放,其直播间点赞即剧场掌声的理念得到生动印证。

大湾区的文化多样性为戏曲破圈提供了天然土壤,艺术节构建起跨地域协同、跨剧种对话的交流生态。粤剧名家倪惠英、曾小敏与京剧史依弘、豫剧李树建、梨园戏曾静萍、潮剧方展荣的分享,形成四大剧种辉映、南北风味交融的格局。这种联动不仅让湾区观众一站式领略多元戏曲魅力,更促成艺术理念的碰撞——在戏曲讲堂上,曾小敏的 " 戏曲电影双灵魂论 " 与李树建的 " 互联网拥抱论 " 相互补充,展现了地方剧种创新的多元可能。

更深层的联动体现在文化基因的融合上。粤剧《决战之燎原》融合传统戏曲与网络游戏,取材自大型 3D 武侠网络游戏《剑侠情缘网络版叁》(简称《剑网 3》)。演出期间,剧院大堂特别设置了 " 大唐集市 " 主题游园会。二十余名 Coser(角色扮演者)化身 NPC(非玩家角色),生动还原《剑网 3》中的经典场景。首场演出票房为 23.6 万元,上座率约 73%,首演当天周边卖了超 1.7 万元。截至目前,该剧已登顶猫眼戏曲热销榜,成为本届艺术节最受关注的戏曲作品。扎根本土的创作与网络游戏的创新对话,证明戏曲破圈无需脱离地域根脉,反而能通过 " 本土特色 + 时代表达 " 实现更广范围的认同。

粤剧《决战之燎原》。

3

深度对话:

戏曲破圈核心是构建观演一体共生生态

此外,本届艺术节特设 " 艺韵和鸣 " 艺术讲堂,以思想碰撞为核心,其中戏曲讲堂汇聚戏曲名家与行业大咖,围绕 " 守与破 "" 传统与现代 " 等核心命题展开深度对话,形成了戏曲发展的两大共识。

《当代戏曲发展的 " 守 " 与 " 破 "》艺术讲堂。

" 守护剧种个性 " 成为名家们的一致立场。曾静萍以梨园戏为例,强调 " 泉音、泉腔、泉调的方言特色与‘十八科母’程式是剧种的根 ",一旦失去这些特质,地方戏便会陷入同质化困境。

她的观点得到倪惠英的呼应,后者指出粤剧 " 硬桥实马的表演、缠绵悱恻的唱腔 " 是岭南文化的艺术载体,创新必须以 " 守住这些特质为前提 "。这种坚守在实践中体现为 " 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 "。

方展荣在讲堂现场示范潮丑 " 椅子功 ",强调 " 程式不是僵化套路,而是情感表达的精准工具 ";罗怀臻则提出 " 走进传统是为了走出传统 ",这恰恰是对这种理念的精准概括——唯有深刻理解传统,才能实现有根基的创新。

关于 " 如何创新 ",戏曲大家们形成了 " 无固定模式,但有核心原则 " 的共识。曾小敏结合粤剧电影实践指出,创新需打破 " 舒适圈 ",但必须处理好 " 戏曲为本与电影为本 " 的关系,二者应是 " 双灵魂共鸣 ",既尊重电影镜头语汇,更不能丢失粤剧的唱腔与程式精髓。

李树建的 " 两条腿走路 " 理念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一方面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吸引年轻观众,其单场直播 157 万人围观的成绩印证了 " 互联网是戏曲传播的新剧场 ";另一方面坚持复排《清风亭》等经典,确保传统技艺的代际传递。

倪惠英则提出 " 分类创新 " 策略:传统剧目坚守原味,新创剧目可大胆融合交响乐、现代舞等元素,这种 " 一体两面 " 的思路为不同类型戏曲作品提供了适配路径。

罗怀臻的 " 时代心情与戏曲表情 " 论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认知。他指出,戏曲应记录时代情绪,大湾区的多元文化背景恰好为这种记录提供了丰富素材,戏曲正以创新表达成为湾区文化精神的载体。

本届大湾区艺术节的戏曲实践证明,戏曲破圈无需彻底颠覆传统,而在于找到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路径。戏曲破圈的核心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以现代思维激活传统;不是孤立创新,而是构建观演一体的共生生态。大湾区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戏曲传承创新书写着兼具传统厚度与时代活力的答卷。

可以说,大湾区艺术节作为 " 人文湾区 " 建设的核心载体,其影响已超越文化领域,在城市发展、区域协同、文化认同层面产生深层赋能。正如田沁鑫在艺术讲堂所言," 艺术是城市最鲜明的文化水源 ",艺术节通过集中呈现城市文化特质,为湾区 11 城注入独特标识。艺术节构建了 " 中央统筹 + 三地联动 " 的协作机制,实现文化资源的跨区域高效配置,形成各展所长、互补共生的格局。这种协同打破了地理与制度壁垒,为大湾区从地理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演进提供了实践范本。未来,随着协同机制的深化、创新活力的释放与青年力量的成长,大湾区必将成为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文化高地。

撰文:罗丽(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

编辑:钟欣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

南都 N 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艺术 破局 粤港澳大湾区 舞蹈 高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