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 Swfit 的新专辑,争议不小。
一边是《Pitchfork》创新低的 5.9 分评论,以及 Rate Your Music 上低至 1.67 分的用户评分;另一边是首周狂销 400.5 万张,打破公告牌专辑榜记录的商业奇迹。
霉霉最新发行的这张《The Life of a Showgirl》,仿佛来自两个平行世界。
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是近年来发生在 Taylor Swift 身上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销量不断登顶,口碑持续分化。商业的高歌猛进与口碑的褒贬不一,共同勾勒出一道清晰的分岔轨迹,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Taylor Swift,真的如一些评论所言,走向 " 江郎才尽 " 了吗?
口碑分化 VS 销量神话
Taylor Swift 的新专辑《The Life of a Showgirl》,正以一种近乎分裂的姿态,上演着一场口碑与商业的 " 冰与火之歌 "。
在口碑上,专业媒体对《The Life of a Showgirl》的评价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在评论聚合平台 Metacritic 上,22 家媒体为这张专辑打出了 70 分(满分 100 分)的平均分,仅略高于她 19 年前发行的首张同名专辑;而另一家独立乐评平台 Album of the Year,在汇总了 26 家媒体评分后,其更是仅仅收获 61 分(满分 100 分)的平均分,创下了她职业生涯的最低纪录。
从具体评论来看,一部分乐评人依然赞赏 Taylor Swift 充满活力的制作与诙谐的创作笔触,但更多声音则选择将这张新作与她过往的辉煌并置,对其创作方向提出质疑。其中,《卫报》只给出 40 分(满分 100 分),批评专辑 " 缺乏抓耳的记忆点 ",并暗示其创作力正在枯竭;而颇具影响力的独立音乐媒体 Pitchfork 则批评她 " 陷入了舒适区 ",作品流于熟悉的套路,最终仅打出 5.9 分(满分 10 分),成为她在该媒体评分史上的新低点。
不只是专业媒体,《The Life of a Showgirl》在乐迷群体中也造成了割裂。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社交媒体上,关于这张专辑 " 旋律平淡 " 与 " 歌词尴尬 " 的批评不绝于耳。目前,在 Album of the Year 上,其用户评分已滑落至 43 分(满分 100 分);而资深乐迷平台 Rate Your Music 的评分更是低至 1.67 分(满分 5 分),双双触及其职业生涯的冰点。
与口碑端的 " 冰 "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The Life of a Showgirl》在商业端的 " 火 "。
流媒体平台率先见证了这场现象级的热度。在 Spotify 上,该专辑尚未发行便已打破平台预售收藏量纪录,成为首张突破 500 万预售人次的作品,将此前由《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保持的成绩甩在身后。发行当天,它同步空降 Amazon Music 单日流媒体播放量历史总榜榜首,并迅速登顶 2025 年 Spotify 与 Apple Music 全球单日播放量冠军。
这股热播狂潮同样席卷了实体与数字销售市场。该专辑美国首日纯销量达 270 万张,轻松成为 2025 年度销量最高的专辑。截至第 5 日,其专辑综合销量(含流媒体换算 + 付费下载 + 实体销量)已突破 350 万,一举超越 2025 年 Adele《25》所创下的历史纪录,成为公告牌专辑榜史上单周消费量最高的作品。
最终,《The Life of a Showgirl》以首周 400.5 万张的综合销量、340 万张的纯销量,在美国音乐销售史上写下了前所未有的数字。
同一张专辑,在口碑与商业体系中,仿佛被割裂成了两个不同的个体。这种现象放在其他歌手身上是难以想象的,但对于 Taylor Swift 而言,却成了检验其市场统治力的标尺。
事实上,这种口碑与销量的分化,在 Taylor Swift 的职业生涯中并非偶然,而是其进入新阶段后逐渐浮现出的一种趋势。
若将时间线拉长便会发现,自 2022 年的《Midnights》开始,尽管其商业成绩屡创新高,但在核心乐迷社群和乐评网站中的声誉却在悄然下行。
比如在 Album of the Year 上,她 2020 年后 5 张专辑的用户评分一路从 82 分下滑至 43 分;在 Rate Your Music 上,其用户评分也从 3.46 分跌至 1.67 分;在以严格著称的 Pitchfork 上,其评分也从 8.0 分跌至 5.9 分。
从乐迷聚集地到专业乐评平台近乎一致的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乐迷群体和权威音乐媒体对她近年作品认可度的回落。由此,"Taylor Swift 江郎才尽 " 的论调,在部分持消极态度的媒体和歌迷中再度甚嚣尘上。
Taylor Swift" 江郎才尽 " 了吗?
想要透视这一现象,或许还是要从作品出发。
回到《The Life of a Showgirl》,此次遭遇口碑 " 滑铁卢 " 的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是作品的同质化。从《Midnights》开始,连续三张专辑在另类流行与合成器流行混合的曲风上停滞。尽管新专辑请回了 Max Martin、Shellback 等老搭档试图寻求突破,但不少歌曲的旋律与编曲仍被指与前作听感相似,缺乏新鲜感。
其次是歌词的争议。像是《Wi$h Li$t》中 " 和你生几个孩子,让整条街都延续你的眉眼 " 的直白表达,被部分歌迷解读为向传统家庭角色的回归,引发了关于女性主义立场的焦虑,甚至被指 " 娇妻化 ";而《Wood》中对男友私密生活过于具体的描绘,则让不少老粉感到尴尬,借用一句评论:" 有种半夜听到爸妈卧室动静的无力感。"
最后是创作重心的偏移,比如针对 Charli XCX 的 diss 曲《Actually Romantic》,被《Pitchfork》等媒体批评为内容刻薄且 " 怨气感 " 过重,认为其情绪表达幼稚,失去了早期作品中那份举重若轻的聪慧。
发现了吗?这些批评看似指向单张专辑,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对《The Life of a Showgirl》专辑本身的评判,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由她自身所构筑的系列作品中加以审视。听众的失望,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个成熟音乐人所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即转型与突破。
需要强调的是,Taylor Swift 早已超越了传统创作歌手的身份,成为一个持续进化的文化现象。从早期的乡村音乐叙事者到《1989》的流行宣言,再到《Folklore》的另类转向,她至少已经完成了两次重大的音乐转型。
由此,她在当代流行乐坛构筑了一套独一无二的创作体系。对比 Adele 近 20 年 4 张专辑的产出量,其 12 张原创专辑的庞大基数已遥遥领先于同辈女歌手。而几乎每年一张的发行频率,叠加同步推进的 " 重录计划 " 与全球巡演,更形成了一套持续运转的内容引擎。
在这种高强度的创作节奏下,去年的《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仍以 31 首曲目的容量面世,这几乎相当于其他歌手三张专辑的内容体量。如此庞大的内容输出,若要求她如职业生涯早期那般持续突破自我、实现风格颠覆,本身就是一种脱离行业常态的苛求。
而从文化维度而言,Taylor Swift 的音乐作品不仅承担着艺术表达功能,更扮演着维系全球性社群的文化纽带角色。这也导致了传统基于音乐性与创新性的评价标准,在衡量其作品价值时可能出现一定的局限性。粉丝认同、社交媒体声量与专业乐评,往往运行在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影响的评价轨道上。
错位正是由此产生。当乐评仍以 " 音乐是否进步 " 作为核心标尺时,Taylor Swift 已经转向了 " 文化生态是否稳固 " 的维度。这并非在为作品的争议开脱,而是试图指出,用单一的标尺去评判一个 " 文化符号 ",其结果必然是认知的撕裂。
因此,将 Taylor Swift 近年来的口碑波动简单归结为 " 江郎才尽 ",不仅忽略了其作为文化现象的复杂性,也误解了创作者的生命周期。
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本就如季节更迭,有丰年亦有淡季。对于她这样一位以个人叙事为核心的创作者而言,生活阶段的转变——如近期的订婚,也必然带来创作视角与情感重心的迁移。
结语
所谓 " 江郎才尽 ",往往是媒体和公众赋予巅峰艺术家的一种周期性叙事。
这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人们热衷于缔造神话,又在其成功变得 " 可预测 " 时,渴望看见神话的瓦解。一旦创作从爆发式的惊艳转化为稳定输出,关于 " 才尽 " 的论调便悄然滋长。
Taylor Swift 近年来的口碑下滑,更像是一位顶级创作者在多重维度挤压下的复杂映照。其中,既有创作周期中的自然起伏,也有庞大商业体系的影响,更包含着她对艺术突破与个人追求的重新权衡。
从少女心事的记录者到流行帝国的缔造者,再到如今步入相对平实的生命章节,与其说她 " 失去了才华 ",或将这些变化归结为创作力的衰退,不如将其视为一位高产艺术家在漫长职业生涯中必须经历的阶段。
相应的,评价她的尺度,也需要从单一的音乐评判,转向由她所构建的整个文化宇宙。这种多元性,或许正是理解 "Taylor Swift 现象 " 的关键所在。
而对于如今已经订婚的 Taylor Swift 而言,敢于享受人生,重新深入生活,体验作为普通人的悲欢与静谧,从中汲取灵感,或许比发布下一张 " 破纪录的专辑 ",更能滋养其作为艺术家的下一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