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越艰难,得罪人的活儿越多。内审部门忙着追责,HR 忙着设计降薪和人员优化方案;业务员们忙着追欠款;法务忙着打官司;客服忙着面对日渐暴躁的客户。下属们已经很难了,领导也不好干,接到的任务,常常一看便是不得人心的事。这样的环境中,上有领导,下有团队的你怎么办?
在公司任一号位的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
六年前,他们公司根据上级指引制定了一套差旅管理制度,规定了不同职级的差旅标准,细化至交通工具等级、城市等级、酒店费用上限等方方面面。经董事会批准开始执行,一切运行良好,团队很快习惯了照章办事。
两年后,外部审计机关对制度提出质疑,认为部分标准 " 偏高 ",不符合有关精神,一系列强制整改随之而来。首先,制定了更能体现精神的新标准;其次,上级领导、董事会成员,作为原制度的制定者,因理解精神不深刻被行政处分;最后,公司,作为制度执行者,所有员工被要求将过往支出中 " 超过新标准的部分 " 退赔。
接到这个任务,他很犯难。员工并没有违反任何当时有效的制度,却依旧要承担责任,而且,退回不是从税前工资抵扣,而是从税后收入拿现金返还公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符合 " 契约精神 " 的制度性伤害。
作为制度的执行者和公司管理者,他也反对这种处理方式。他和上级争辩,指出这样追溯性地追责,会伤害制度信誉与组织契约精神,还会在团队中造成 " 照章行事也可能被处罚 " 的恐惧感。很快,他就发现,领导们都明白,但事情就是没的商量。他意识到必须接受现实。然而,面对公司的几百号人,他该怎么办?
此时,作为管理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自身如何看待这件事?
他和管理层的伙伴们坦诚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并达成了一致:
如果不能接受,可以离职,这是对自己与组织的诚实,大家可以理解。
如果尚未准备好离开,则把此事纳入不离职的整体判断,即——尽管有这个事,我也接受雇佣关系。那就在充分表达意见后,继续认真履职。若既不离职,却带着怨气消极怠工,是对自己和同事的不负责任,给彼此带来麻烦。
管理层对齐心态后,紧接着就是如何与下面各层团队沟通?
管理团队觉得,对自己适用的逻辑,同样适用于每位员工,大家都要诚实地面对内心,以对人对己负责的态度,做出选择。如果选择留下,就要对领导和同事们负责,对事情负责,保证职业水准。
这位朋友一贯着力打造坦诚务实的企业文化,常对团队强调,他们处于充分竞争的行业,在公司里每一天努力做事,是对自身最好的投资,获得了经验和口碑,跳槽时会更有市场价值,也能拿到好的背景调查推荐。这种大实话在平时就摊开说,临事再强调一番,同事们都很认同。
沟通了理念之后,基于对公司内部晋升和薪资的公平性的信任,大多数同事表示能够接受退赔。尽管如此,他还要完成另一项任务——上级要求专门开会进行通报和宣贯。
朋友说,他面对开会和退赔是一个态度,既然选择了不走,得开会,那就认认真真的交流,不要应付差事。他想,尽管大家都觉得退赔确实有不合理、违背契约精神的一面,但既然已经发生,且大家决定留下来,能不能借用这个机会,一起做一些积极的文化建设?让工作的氛围更好。毕竟,经过之前的过程,大家都已充分意识到,每个人都要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负责,如果负面情绪蔓延,对自己、对团队、对事业的伤害将远比这次退赔更深。
于是,他没有准备发言稿,在会上和大家诚恳沟通,希望大家既然选择留下,就继续努力把公司做好。他跟团队分享了以下想法:
首先,创业心态,是团队应该坚持的,尤其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某些费用标准确实已经偏离合理,咱们是否不知不觉已经脱离了十年前一起创业时,那种 " 把公司的钱当自己的 " 的精神?是否开始充分利用 " 制度边界 " 而不是主动节制?
第二,我们自己做事也难免有时候会一刀切,在时间压力下,上级作为更大的组织,运转时更不能每件事都弹性协商。
第三,从操作技术角度,采用矫枉过正的方法,用夸张的动作来留下伤痕,从而加强记忆点,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同事们有没有不合规报销?有没有利用过制度漏洞?肯定有。借此机会,大家领会一下政策的方向的执行力度,尽早严格规范自己,自查自纠,防止后续出现更大问题。
会开得不错。当大家愿意转换角度看待这件事,既修复了负面情绪的伤害,也恢复了团队的战斗力。而且,借此机会,也让大家对政策的走向有所认识,可以据此调整个体的预期和计划。
听完他讲这个过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如何全面、正面、诚实地处理一段关系。
退赔事件,是个体与工作的关系,与公司的关系。其实,无论是和朋友、家庭、伴侣,还是和工作之间的关系,都应该学会从多个角度客观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整体判断:这段关系值得,还是不值得继续。
如果值得,就完整地接受它,无论优点还是缺点,然后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去建设,去改善,争取让它变得更好;如果不值得,那就体面地说再见,不留遗憾,也不互相消耗。最差的状态,是既不分开,又彼此抱怨,既没有退出,也不再投入、冷嘲热讽、消极怠工。这样的关系,既辜负了自己的时间,也伤害了彼此的专业精神和尊严。即使明天分手,今天也要正面的、建设性的去对待彼此。
毕竟,每一段关系的核心判断,都是 " 是 " 还是 " 否 "。
事情如果到此结束,他的团队士气并不会受影响。只可惜,难以接受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个朋友对团队便越来越没有动员能力,自己也心灰意冷。于是,他按照自己的原则重新审视了和公司的关系,申请离职。
我问他,是否后悔没有在退赔事件发生时就离开?他说:" 不后悔,因为每一刻,我对自己都足够诚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