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YZLX 编辑|路知遥
一场事故,一次讨论,一系列质疑,一场来自资本的反噬。这样的剧情在小米身上再次上演。
10 月 13 日,小米集团港股暴跌近 5.7%,报收 49.080 港元,在资本市场上蒸发了近 300 亿港元。这一天,成都天府大道上那辆燃烧的 SU7,与暴跌的股价曲线一起,构成了中国造车新势力们最不愿看到的画面。当速度遇上安全,所有光鲜的销量数字,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这已不是小米 SU7 第一次陷入安全争议,从年初至今,关于小米汽车事故中的碰撞起火,车门无法打开,辅助驾驶失灵的讨论就从未停止。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 10 天里,至少有三起涉及小米 SU7 的交通事故引发公众关注。
国庆假期期间,1818 黄金眼报道称,浙江严女士的小米 SU7Max 在杭州余杭露营时启用自助代客泊车,车辆识别车位后突然冲向斜坡,径直滑入草坡撞上凉亭石板。行车记录仪显示,严女士丈夫情急之下上前阻拦摔倒,周边游客受惊躲避,所幸未造成伤亡。
在随后的 10 月 9 日,多家媒体报道称,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一辆小米 SU7 在澳前码头翻过路牙坠入海中,造成驾驶者死亡。
而在成都的这一次,多人目睹事故的惨烈画面,试图徒手救援却无法打开车门,导致消防最终只能选择用电锯切割车身,种种事故细节已经引爆了公众对科技公司造车的质疑。
代价:三年造车的技术债
小米公司于 2021 年 3 月宣布造车,2024 年 3 月首款车上市,2024 年目标交付 10 万辆,小米汽车用三年时间走完了传统车企五年甚至更久的路程。雷军把这叫做 " 效率革命 ",资本市场因为出色的销量表现而为这种速度买单,但汽车工业一百多年的积累,以及频频发生的原则性安全问题也在告诉我们,这样的速度背后依旧有着并不可靠的那一面。
传统车企为什么要花 4-5 年研发一款车?因为需要在各种极端工况下进行上千次测试,积累足够的安全冗余数据。为什么车门应急开启机制在行业内有严格标准?因为这是用无数次事故教训换来的安全共识。为什么电池包的碰撞防护设计如此复杂?因为在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需要长期的技术沉淀和反复验证。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债,小米汽车只用三年时间,真的就能还清了吗?
这次成都的事故发生时候的车门应急开启机制,电池包碰撞防护设计,断电后的机械应急措施等等这些理所应当的基础设计,在小米汽车上成了最大的漏洞。在被巨大流量推动的现实下,小米不得不接受被流量反噬的结果。
在这次事故后,消费者最希望了解的是,小米汽车在智能座舱,OTA 升级和生态互联这些看得见的地方下足了功夫,那在车身结构,被动安全以及应急救援这些看不见却更关乎生命的地方,是否投入了同等的精力?
小米汽车的问题,其实是所有跨界造车企业必须面对的灵魂拷问,当企业用互联网思维做汽车时,是否真正理解了 " 汽车 " 这两个字背后承载的生命重量?
股价:资本市场的不信任投票
从股价图表可以看到,小米集团近 3 个月跌幅超过 20%,10 月 13 日单日暴跌 5.7%,成交额放大至 239.6 亿,这是股市上典型的恐慌性抛售。宏观数据上来看,小米集团 -W(01810)从 52 周高点 60.65 港元到今日的 49.080 港元,跌幅远超同期其他新能源车企在类似事故后的表现。
此前,理想汽车曾因断轴事件引发争议,蔚来 ES8 也曾发生自燃,相关股价都受到类似影响,但很快波动回均价。为什么这次小米汽车遭遇的惩罚如此严重?追根究底,投资者担心的不是一次事故,而是系统性问题。
梳理 2025 年以来小米 SU7 的所有安全争议,事故起因有碰撞起火,刹车失灵,辅助驾驶事故,以及此次的车门无法打开。这些问题指向同一个结论,那就是这台车的安全冗余度还不够。资本市场最敏感的就是系统性风险,如果只是个例,可以用概率事件解释,但当问题开始聚集,市场就会用脚投票。
小米汽车在安全争议叠加下导致的品牌受损,会不会拖累集团整体估值?小米手机、IoT 业务本来表现不错,但如果汽车板块成为无底洞,整个集团的故事就讲不下去了。
模式:互联网基因的双刃剑
小米造车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智能化、生态化、用户运营,这些都是互联网公司的拿手好戏。小米 SU7 的智能座舱确实好用,与米家生态的联动确实便利,社区氛围确实活跃。但这些优势,在生命面前都显得轻飘飘。
华为和小米,同样是科技公司跨界造车,为什么华为选择了 " 不造车 " 的模式?
因为华为很清楚汽车工业的复杂度,不是一家科技公司短期内能够掌握的,所以选择和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以及上汽深度合作,用自己的智能化能力加持传统车企的制造经验。" 华为不造车 " 不只是一句口号,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也可以看作是华为对自身和行业的一种理解。
相比之下,小米选择的是全栈自研,从汽车设计到制造都要自己来,这对一家互联网公司而言风险更大。其中尤其需要反思的是,用迭代思维做车,又能承受多少次 " 版本 bug"?手机可以召回,软件可以热更新,但生命只有一次。汽车行业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应当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敬畏行业积累。
写在最后:速度与生命的平衡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一场闪电战。比亚迪用刀片电池突围,蔚来用换电模式破局,理想用增程路线逆袭,每一家成功的车企,都在速度与稳健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小米现在面临的,正是这道必答题。当销量目标与安全标准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处理?当交付压力与质量把控产生矛盾时,又如何取舍?
凌晨那场大火给了所有造车新势力一个警示,在汽车这个行业,没有快速试错的机会,每一次失误,代价都可能是生命。雷军说过:"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这句话很美好,但前提是,这份美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