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门六号院 13小时前
稀土的综合战略价值评估,是否可以制敌杀手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近日逐渐收紧对稀土及精炼设备的限制,引起全球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宣传要对中国产品征收 100% 关税,以示报复。中美经济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分别是 " 芯片战 "、" 关税战 " 和 " 稀土战 ",那么稀土对于中美竞争到底意义如何?是否是与芯片对等威力的武器呢?本文做一些分析。

中国在稀土储藏、生产、出口上都是龙头老大地位,对比美国有明显优势。二战结束后美国一度垄断了全球稀土的生产,不过后来中国奋起直追,中国稀土生产能力于 1985 年开始超越美国,截至目前,中国稀土储藏量约为 4400 万吨,占全球的 35%,而美国约为 180 万吨,不足 1.5%;中国稀土矿产量约 24 万吨,而美国为 4.3 万吨;中国拥有冶炼分离能力约 25 吨 / 年,约占全球的 90%,而美国几乎为零。2015 — 2022 年,中国净出口分离产品与功能材料产品达 24.1 万吨和 11.0 万吨,占全球总供应量的 85%,扮演了全球稀土冶炼加工厂角色(汤林彬,2024)。

(中国产出了全世界多数稀土)

美国稀土严重依赖中国也是不争事实。美国每年净消费约 1 万吨稀土金属或合成物,自身生产能力仅 250 吨,97% 以上依赖进口,中国、马来西亚和日本是主要进口来源国,其中占比为 70%,言外之意,美国近 70% 的稀土金属或合成物来自中国。稀土广泛用于先进制造领域,是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或催化剂,可以说稀土断供,对整个供应链影响很大,受影响最大的是 1.5 万亿美元规模的汽车产业和 1800 亿美元规模的国防采购工业,就像炒菜少了盐一样。虽说 0.1 克盐只占一盘菜成本的千分之一,却是让这盘菜从原料变为商品的不可或缺一环。

(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

因此,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稀土管制,是对美国的王炸级制裁,是美国经济的不堪承受之重,对中美竞争充满乐观预判。不过,笔者认为实事求是讲,稀土虽然在中美(乃至中欧、中日)竞争中非常重要,但是又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重要。

第一 , 由于稀土是不可再生资源,加上中国粗放式开采利用,中国在国际稀土产业中的优势地位在下降。1990 年代中国的稀土储量一度占全球 70% 以上,现在已经缩水到 38%,这跟其他国家的勘探量增加有关,也跟中国过度开采有关;加上中国电动车、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以及产能过剩),目前中国消费了全球 64% 左右的稀土,这些年来中国已经从稀土原矿最大出口国变为最大进口国,2018 — 2022 年年均进口量在 7 万吨以上, 2024 年则达到 13.3 万吨,中国稀土矿石进口依存度已达到 30% 左右。所以,我国供出口的稀土资源富余量其实已经不多,未来甚至中国有可能成为稀土资源逆差国。

(各国稀土储存的全球占比)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是,中国的稀土及其制品最大进口来源地为美国,2022 年中国进口了 12.1 万吨,其中 8.3 万吨来自美国,占中国进口量的 69%(叶前林,2025),尤其是精矿比重达到 98% 以上,中国每年还从美国进口 4-5 万吨稀土氧化物,占该类进口的近 100%,从贸易额上讲,中国对美国稀土贸易处于逆差状态,至少存在 4 亿美元逆差。这也说明了在稀土产业中中美两国的互补性和相互依赖性,以及中国优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绝对。

第二,稀土的供应链影响力仍远远不如芯片。即在整个制造业供应链中的价值占比远不如芯片,中国去年稀土及制成品的出口额约 36 亿美元,这个数目是很小的,假设它全部出口到欧美日,顶多占西方世界高端制造业成本的千分之一左右。即使是消耗稀土最多的电动汽车行业,每台需要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约为 2-4 公斤,每公斤价格是 40 美元,则成本是 80-160 美元,在整车系统成本占比中仍不太高,是可以忍受高价走私品,或者高价建立起来的平行供应链所产生的他替代品的。而中国去年进口了 3800 亿美元的芯片,芯片在一个产品中成本占比往往要在 10% 以上,短时间内很难用正当贸易之外的途径去替代。

第三,中国稀土的可替代性。我们应该如实看到,尽管美国的稀土金属对外依赖度高,但是其总量不大,一年不过进口 1 万吨(相比中国去年出口量为 12.3 万吨)左右,用 10-15 年时间内基本可以完成从中国进口的替代。

从原料上讲,越南、印度、缅甸、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这些国家储存量同样丰富,有可能成为中国替代者。不过还需要指出的是,巴基斯坦的稀土储藏量很低,最起码不在十大国之列,所谓美国开采巴基斯坦稀土来替代中国产品基本没有可能,巴总理给特朗普送稀土,或许是投其所好。巴基斯坦绝非是美国的最佳稀土产业合作伙伴,澳大利亚从各方面讲都是最优的,其次是印度、越南或巴西。

(越南、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的储藏量都很可观)

从技术上讲,美国并非完全不掌握稀土提炼技术,而是因为环保法律过于严苛,以及保护储存量等原因,1995 年后完全将提炼分离产能转移到中国。从专利数上讲,美国前三甲基美、通用电气和希捷科技与中国前三甲仍差距不大,况且美国与日本的关系良好,可以借助日本优势,美日稀土专利合起来远远超过中国,中国或许并无技术优势。

尤其是特朗普上任以来,快速推动重构稀土供应链的行动,其战略目标是 2030 年实现 50% 的中国进口替代, 2035 年替代率达到 70-80% 。7 月 10 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对本土唯一稀土矿产和精炼企业 MP Materials 投资 4 亿美元,获得其 15% 股份,成为最大股东,并签署了以中国市场价两倍的价格(110 美元 / 公斤)收购钕镨产品的托底协议。

(美国重启芒帕斯稀土矿开采,现在年产已经达到 4 万多吨,占全球稀土产量的 12% 左右)

7 月 11 日,美国能源部支持的怀俄明州拉马科资源公司稀土矿项目开工,该矿有 170 万吨的稀土氧化物储存,能源部及企业共投资 5 亿美元,3 年内完工,该项目打破了美国长达半个多世纪不再开采新矿藏的禁区。以上两个案例可见,美国也在学习中国的 " 举国体制 " 来进行稀土解围。

此外,摩根大通与高盛也为 MP 新建稀土磁体厂追加投资 10 亿美元,新工厂计划 2028 年投产,年产量可达 1 万吨。美国政府还赞助在德州建立一个 1 万吨产能的钕铁硼永磁生产线, 在 White Mesa Mill 建立氧化镝、氧化铽生产线, 在内华达 Halleck Creek 矿建立 1 万吨氧化物的生产线。

在国际层面,美国开展 " 关键矿产安全伙伴 " 计划(MSP),加紧与 " 民主阵营 " 国家合作。主要对象为澳大利亚 Lynas 公司、Iluka Resources,以及加拿大的 Nechalacho 稀土矿、越南的 Dong Pao 矿山、格陵兰的 Tanbreez 矿山、南非的 Steenkampskraal 矿山,其中 Lynas 是全球唯一非中国重稀土商业生产商,已经获得美国国防部 2.58 亿美元的订单。

(澳大利亚 Lynas 的稀土生产线)

第四,中国稀土相关企业科研能力较弱,导致经营的不稳定性以及小规模性,影响了中国稀土产生的稳定发展,以及影响了中国稀土金属和合成物的不可替代性。

尽管我们说,这四十多年来中国稀土冶炼合成能力大大进步,但是最顶尖级的稀土技术仍然在美国和日本企业手里,中国的稀土业仍然是粗放型发展,最大的稀土科技类企业中科三环总市值仅 100 多亿人民币,营收仅 50 多亿元;经营稀土原矿的中国稀土集团业绩也不稳定,时而盈利时而亏损,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极大,这与美国科技企业的高增长率和动辄上万亿美元市值截然不同。

另一方面,国际稀土初中级产品与高级产品的价格差在拉大,进一步削弱中国优势。2015 年,中国稀土矿产品、混合物、分离产品及永磁体的进口单价分别是同类型产品出口单价的 2.3、3.2、2.5 及 3 倍,2022 年则分别扩大至 3.2、9.8、3.9 及 5.9 倍(汤林彬,2024)。

从专利分布上,目前稀土行业最热门的永磁材料(广泛用于电动汽车、通信设备、航天等行业)制造领域,稀土永磁出口占了中国稀土总出口额的 80% 以上。不过这项产品核心专利主要集中在日本的日立金属、东京电气(TDK)、信越化学和德国的真空熔炼公司(VAC)等企业,中国的很多稀土永磁材料生产都都来自于日立、东京电气的授权,所以实质上中国技术也处于 " 卡脖子 " 状态。虽然中国永磁材料产能占了全球 85% 以上,但是高性能永磁产能不足 15%(杨丹辉等,2024)。2022 年中国稀土永磁体的出口价格仅为日本同类高端产品的 50% 左右(汤林彬,2024)。

(日本控制着稀土材料顶尖专利,图片来源:张博等,2019,不过最近一些年中国技术进步也很快)

另据,郑明贵等对全球稀土细分产品出口网络的分析,2018 年稀土制成品 Top1 贸易网络的核心链条可分为 4 条支链,分别为 " 日本 ← 中国 ← 美国 "、" 日本 ← 中国 ← 德国 "、" 日本 ← 中国 ← 荷兰 " 和 " 日本 ← 泰国 ← 法国 ",日本成为其中的绝对核心,中国地位仍弱于日本。

综合以上对中国及全球稀土产业的分析,对于贸易战中的稀土战略,笔者有以下的判断:

第一,稀土可以是中国的一个短期内有效的战略武器,美国可以在中长期内找到突围办法,但是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中国应该加大管控,尤其是提炼设备管控(中国优势在提炼,而非原矿储量),防止美国突击式储备,以及延长其新的供应链成型时间。

从长期来看(15 年或 20 年以上的维度),美国既然要搞稀土供应链,大概率可以成功,因为稀土供应链的技术复杂性和成本远低于芯片,这要比其在本土构建芯片生产基地要容易不少。另外,如果中方高强度稀土管制,也可能刺激美日欧联合起来,在新兴产业 " 去稀土化 "(比如德国日本所热衷的氢燃料汽车)。

中国可以在短期内打好稀土牌,但是尺度要拿捏好尺度,更不能有长期依赖的心理。

第二,除了中国外,越南、缅甸、印尼、印度都是重要储藏分布地,中国可以构建 " 稀土联盟 ",通过外交关系影响美国从这些地方获得矿石;或者中国加大这些地方的稀土产业投资,通过下下游的冶炼分离,来扩大全球产业影响力。

另外,中国一直存在 3-5 万吨左右的稀土矿石走私,中国出口到泰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提炼出来的稀土金属,每年约 6000 吨流向美国。中国应该加大走私打击,以及制订稀土产品使用追踪制度,防止制裁漏洞。

第三,上文说了中国的优势不在原材料,而在于产业中游阶段的精炼分离,中国下一步更应该加强下游阶段高端合成物的制造研发,冲击价值链高端,才能真正树立全球产业主导力,否则价值链中游的优势很难持续。

第四,从中美竞争的更宽和更长维度上来讲,稀土(乃至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等)作为一种原材料的杀伤力不可高估。中国还需要在核心科技领域产生与美国匹敌的成果,才能改变中国被动地位。芯片、人工智能、云计算、制药、精密发动机的作用仍然要高于稀土。

其实从芯片和稀土的竞争中都可以看出,大国之间的科技制裁和关税战,只能作为一种缓兵之计,而都无法致对手于死地。因为像中国、美国这种超大型国家,又在这种全球化环境中,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市场、人力、科技资源优势重新构筑一个安全的供应链,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到头来只是增加全球经济运行成本,以及客观促进对方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国际关系学,但是在面对大国竞争时又回到最原始野蛮的路径中去,也是一种讽刺。

我们期待 21 世纪的人类可以用比祖先更高明的方式解决国际竞争,由于美国有战略主动权,更关键的还是看美方的态度,我们期待美国的领导者们早日意识到它过去所采取路径的问题,回到和平理性对话的轨道中去。

杨丹辉、高风平、刘思艺、弓宇峰:《地缘政治与战略资源产业链重构——以关键稀土矿产和材料为例》,《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2024 年 05 期

郑明贵等:《全球稀土产业链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化与中国贸易地位研究》,《中国矿业》2005 年第 6 期

张博等:《中国、日本、美国稀土磁性材料专利技术比较研究》,《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9 年第 9 期

叶前林等:《中美稀土发展形势与贸易竞争研究》,《中国矿业》2025 年第 2 期

叶前林等:《美国稀土产业链重构的动因及对中国的挑战》,《科技导报》2025 年第 1 期

汤林彬等:《中国稀土贸易格局与全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 年第 12 期

美国地质调查局对美国稀土生产和进出口情况的统计:https://pubs.usgs.gov/periodicals/mcs2024/mcs2024-rare-earths.pdf

中国海关总署对稀土进口情况的统计:

http://gdfs.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zfxxgk/2799825/302274/302277/302276/6325164/index.html

中国海关总署对稀土出口情况的统计:

http://gdfs.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zfxxgk/2799825/302274/302277/302276/6325094/index.html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稀土 美国 中国稀土 芯片 催化剂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