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昨天
稻田秒变艺术现场!来金山,看艺术如何在田野里生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金山区朱泾镇新泾村的 " 稻花湾 " 核心区,时间仿佛有着另一种流速。它不疾不徐,遵循着稻谷的生长与四季的轮回。今年秋日,这片土地被赋予了一层新的叙事,一场名为《母亲与大地》的稻田文化艺术展,正悄然在这片开放式的稻田中上演。这不仅是朱泾镇 " 六香漫生活 "IP 中 " 稻香 " 主题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封写给土地与母亲的动人情书。

艺术在田野间 " 生长 "

对此次受邀参与策展的朱泾本土艺术共创平台 "gaibe 隔壁 " 创始人张林莉和创作搭档李相宜、吴绍庭而言,这次展览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 " 未完成 " 与 " 生长性 "。

" 艺术在这里,不是被运来的成品,而是从地里自己‘长’出来的。" 主创之一李相宜这样描述。当城市展厅里的作品被恒温恒湿地精心守护时,这里的装置却要坦然迎接风雨和日光。《母亲与大地》中那只巨大的母鸡,其竹结构为了应对天气,在搭建中愈发复杂坚韧,仿佛一位母亲因爱而愈发强大。

而《是太阳,也是眼睛》的灵感,则直接源自田间流动的情感。吴绍庭回忆道:" ‘眼睛’的创意,是那几天里自然涌现的。我们看见了太多动人的目光,有母亲凝视孩子的温柔,父亲牵着女儿散步的亲情,还有帮忙的村民师傅们淳朴的笑容。我们想把这片土地上的‘光’,努力留存下来。"

这种与土地、与人的深度链接,正是 " 六香漫生活 "IP 的核心,让文化体验真正在地生根,而非浮光掠影的装饰。

在稻香中找回与土地的联结

作为观展者,步入这片田野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脚下是修缮一新的木栈道,两旁是沙沙作响的稻浪,艺术装置就散落其间,毫无距离感。

" 走进这片带着文艺气息和动漫感的稻田,仿佛自己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一位专程赶来观展的年轻观众感叹,"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穿过稻草缝隙,周身被稻香包裹。那一刻,仿佛不是我在看展,更像是我与这片田野完成了一场自然语境下的对话。" 这或许就是公共艺术的魅力,它不设门槛,邀请你触摸、进入,甚至用你的身影去完成它最后的创作。

作品《稻草人》头扎麻花辫、身着红巾,在风中微微颤动,它不再是童话里的角色,而更像是一个承载着真实记忆与温度的农人化身。许多同行的父母指着它对孩子们说:" 看,这就是守护稻田的卫士。" 在亲子互动间,关于守护、耕耘与丰收的古老智慧,被悄然传递。

一场情感与创意的双向奔赴

这场展览,恰是青年创意还巢、反哺乡村的生动缩影。以张林莉、李相宜、吴绍庭为代表的年轻艺术创作者,没有将都市的范式生硬搬入乡村,而是俯下身来,向土地学习。他们用的竹材来自热心村民,稻草由村委协调,搭建工作更离不开村民师傅们的汗水。

正如团队所坚信的:" 可持续不只是环保的材料,更是情感的可持续。" 这群年轻人,正用他们的创意与行动,重新编织着都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纽带。展览的 " 未完成 " 特质,在开幕后的共创活动中得到了延续,《食迹寻踪》乡村行走和 " 稻草人 " 共创工作坊,吸引了十多位从上海各区自发赶来的年轻人加入创作。这些新伙伴的到来,让这场艺术行动进入了新的生长阶段,在城乡交融的温度中持续演进。

朱泾镇通过这样一场高品质、强体验的稻田文化艺术展,其农文旅引流的初衷清晰可见。它不是为了短暂的打卡热度,而是希望构建一座持续的桥梁,吸引更多城市人 " 亲自踏足这片土地,用脚步丈量田埂 "。

当人们在周末驱车而来,在艺术与稻浪间流连,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还有对乡土文化的深度感知,以及可能促成的农产品购买、农耕体验、民宿预定等消费行为。这是一种温和而有力的引流,让流量变为 " 留量 ",让乡村的价值被重新看见和认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艺术 亲子互动 创始人 童话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