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脸盈盈,软糯闽南腔,讲解文物不疾不徐,推荐小吃土笋冻格外执着……采访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林瀚,堪称 " 特种兵式 " 体力活——从清晨的海交馆主馆,辗转到分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再到夜游泉州古城,走街串巷走访遗址点,85 后林馆的热爱与动力来自哪?
文汇报:与 " 海丝泉州 " 深度绑定,您是怎么踏上文博之旅的?
林瀚:我的家乡在广东汕头,但冥冥中和邻居有缘——从福建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毕业,2012 年进入泉州海交馆工作,一晃十三载。之前只在书籍文献中了解过泉州,但汕头与泉州所在闽南地区习俗相近、文化相亲,到了泉州格外亲切。我的整个青春伴随这个馆这座城。
"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 申遗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文博工作者的辛勤付出。2016 年起,我有幸作为专业技术核心骨干,参与申遗展示、文本补充材料整理、考古调查与报告撰写、专家接待等;一头扎进浩瀚典籍,搜集对遗产主题价值形成支撑的史料;和同事顶着烈日上山进村,从当地老者口述的蛛丝马迹中寻找冶铁遗址……第 44 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泉州申遗项目时,我参会见证落槌,那一刻,心潮澎湃!
文汇报:国内众多博物馆中,介绍大陆文化的经典馆不少,专门解读海洋文明的专题馆却不多见。海交馆如何强化辨识度?
林瀚:泉州作为 " 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最重要的一环 ",经由海路和陆路而来的中外文明在此相遇,成为东西方世界跨越海洋阻隔,不同文化和谐共存的典型范例。海交馆的策划陈列、动线设计,都离不开关键词—— " 海 "。
这印证了中国具有强大的海洋文明基因,向世人展现了宋元时期泉州令人瞩目的繁荣成就,再次实证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也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文汇报:您作为 " 新泉州人 " 看泉州系列遗产,视角有何不同?
林瀚:泉州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为年轻文博工作者提供了广阔天地。一系列活态的遗产、遗址就在身边,与居民生活空间有高度黏性,既有文物属性,又传承保留了早期功能。
比如洛阳桥、安平桥的交通功能,寺庙的祭拜功能等。保护传承宝贵的世界遗产,要广泛发动居民参与,让其 " 活 " 下来," 火 " 在烟火中。
文汇报:和同事打造 " 博物馆文学菌 " 公众号,简介是 " 用文字和声音实现博物馆科普与亲民理想的地方 ",这么忙平时如何打理?
林瀚:工作之余,我几乎都扑在古代海洋史、船舶史研究上,撰写多部著作。但这远远不够,贴合互联网语境的科普,并非易事,尤其在挖掘趣味性可读性时,需要绞尽脑汁。
团队分工轮流 " 值班 ",比如写古船的故事,制船巡海细节,聊物种传播,考辨博物,回答粉丝网友留言等,吸引更多人读懂海交馆,爱上泉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