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昨天
这家民营企业凭什么能频频发射火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当中国商业航天陷入 " 星多箭少 " 的供需困局时,一家成立仅三年半的民营企业,却以连续成功的火箭发射与不断下探的成本,成为商业航天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2025 年 10 月 11 日 10 时 20 分,在山东海阳万米金滩的欢呼声中,引力一号(遥二)· 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下称 " 遥二 ")拖着焰尾刺破苍穹,将吉林一号宽幅 02B07 星、数天宇星 01、02 星共 3 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 作为全球运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遥二的成功发射不仅让东方空间实现了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运营的关键一步,也意味着引力一号系列从商业性质上开始承担组网任务,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中长期商业航天市场‘星多箭少’的供给压力。"10 月 11 日,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 东方空间 ")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在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时表示。

如果说运力决定了火箭能将多少卫星送上太空,那么价格则决定了有多少卫星能负担得起这张 " 太空船票 "。彭昊旻介绍,遥一已将单位公斤发射成本从行业传统的 10 万元至 15 万元降至 4 万元以内。而随着生产模式的优化,遥三及后续型号的成本预计还将进一步降低 10% 至 15%。

作为商业航天领域的新势力,东方空间的实践揭示了民营航天企业如何在巨头林立的领域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缝隙。东方空间采取了务实的技术路径,确立了 " 固液并存、循序渐进 " 的研制思路。通过固体火箭快速打开市场,同时布局液体火箭研发以实现长远发展。

埃隆 · 马斯克旗下的 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是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领军企业,当前,其主力运载可回收型火箭猎鹰 9 号单位公斤发射成本约为 3,000 美元(约 2 万元)。" 公司将下一代液体火箭瞄准单位公斤发射成本对齐 SpaceX。" 彭昊旻表示。

对于东方空间来说,一场关于商业航天经济性与可靠性的更深层次考验,才刚刚开始。

遥二 " 凤翔海天 "

引力一号遥二的成功,并非简单重复遥一的路径。

" 与遥一相比,遥二最大的挑战在于轨道设计。" 彭昊旻解释称,遥一的轨道很 " 顺 ",采用东南射向小倾角轨道,从近岸发射后沿直线飞行至公海,路径简洁且无陆地穿越风险;而遥二为满足卫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的需求,需实施 " 先东南、后南 " 的变轨,但海阳发射点附近近岸海域呈 " 凹陷 " 状,若直接向南发射,火箭轨迹将途经大陆区域,残骸坠落可能对地面人员财产造成威胁。

为解决这一矛盾,东方空间团队经过两个月论证提出两套方案,其一为 " 远海发射 " 方案,将发射船向东平移至远海区域以调整射向,但该方案需应对远海风浪、通信延迟等未知风险,仅前期适应性测试就需投入数千万元,且无法保证一次性成功。

最终落地的 " 凤凰摆尾 " 方案,虽需消耗燃料导致运载能力下降,但遥二定位为 " 试验发射任务 ",仅搭载 3 颗任务星而非满载,技术代价处于可接受范围,既验证了复杂轨迹控制能力,又未影响核心任务目标。为此,东方空间将此次遥二发射任务形容为 " 凤翔海天 "。

除轨道设计外,遥二在质量控制与任务适配性上也实现升级。相比遥一,遥二进一步提升了质量控制管理水平,强化产品可靠性与稳定性;同时针对不同任务载荷的特性进行专项分析计算,使火箭对多种轨道、多个发射点的适应性显著提升。这一调整为后续承接多样化卫星组网订单奠定基础。

回溯 2024 年 1 月 11 日引力一号遥一的首飞,其已创造多项纪录:全球运力最大固体火箭、国内运力最大民商火箭、国内首款固固捆绑火箭、首次实现海上发射 " 三垂 " 测发模式……扩充了中国中低轨卫星多样化、规模化发射能力。

" 引力 " 系列运载火箭是东方空间面向商业航天市场,自主研制的大中型系列化运载火箭品牌,整体定位于满足快速增长的各类型卫星规模化组网、补网等发射需求。引力一号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 6.5 吨,500 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 4.2 吨,具备 200 至 400 公斤级卫星 " 一箭十星 " 至 " 一轨十八星 " 以上的发射能力,具备可靠性高、运载能力大、载荷空间大、海陆通用、快速响应、性价比高等特点。

作为一家 2020 年才成立的民营企业,东方空间仅用三年半时间便跻身 " 全球大运力固体火箭研制者 " 行列,离不开核心团队的行业积淀与能力支撑。

如 CEO 布向伟曾担任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师,深度参与固体火箭海上发射技术攻关;引力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徐国光,是从事运载火箭与弹道导弹研制工作二十余年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也是国内第一型圆满成功入轨民营运载火箭负责人。而此次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的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则是理工科背景,兼具清华与斯坦福学历,曾主导多家硬科技企业的早期投资,为公司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节奏提供了关键视角。

越造越便宜

商业航天的竞争,离不开成本优势。引力一号如何将发射价格拉低?答案就藏在其总体设计的优化与吨位带来的规模效应之中。

遥一将单位公斤发射成本从行业传统的 10 万元至 15 万元,大幅降至 4 万元以内;由于遥二与遥一保持一致的技术架构及生产标准,二者成本水平基本持平,延续了前期建立的性价比优势。

对于后续降本路径,彭昊旻表示,生产模式的调整将成为引力一号重要发力点。自遥三火箭起,引力一号将采用多箭同时投产的生产方式,这一优化预计将进一步压缩成本,以遥一的成本为基准,遥三及后续型号的单位发射成本有望下降 10% 至 15%,从而增强引力一号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成本竞争力。

之所以能通过 " 吨位 " 实现成本突破,本质上契合商业航天的行业共性规律。彭昊旻从行业共性角度分析称,无论运载火箭吨位大小,其核心配套的行电系统、飞控系统等关键组件,在基础配置与研发投入上差异较小,呈现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的特征。基于这一特性,火箭吨位越大,单位运载重量所分摊的系统成本越低,能够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

具体到引力一号的产品设计,吨位优势对成本控制的影响更为直接。若该型号仅定位为运载能力 1 吨至 2 吨的固体火箭,其单位公斤发射成本难以降至 6 万元以下;而通过设计优化实现 4 吨以上运载能力后,依托吨位提升带来的成本摊薄效应,单位公斤发射成本得以控制在 4 万元以内,形成了差异化的成本优势。

除技术设计外,东方空间围绕东方航天港构建了 5 公里范围内的产业闭环:火箭子级总装总测、全箭垂直总装总测、港口登船等流程可在区域内完成,形成 " 前店后厂 " 模式。相较于传统陆上发射场需将火箭花费上千公里从生产基地转运至发射场,这种模式大幅缩短了转运距离,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减少了转运过程中的损耗与风险。

东方空间将自身的服务模式比喻为 " 货拉拉 ",卫星公司可像 " 包车 " 一样 " 包箭 ",整箭发射将多颗卫星送往轨道。彭昊旻介绍,目前,引力一号在 " 整箭包机 " 模式下已实现盈亏平衡;而引力二号凭借更优的成本控制,在该模式下或将实现盈利,具备明确的利润空间。这标志着东方空间运载服务正从 " 成本覆盖 " 向 " 盈利创造 " 阶段过渡。

缓解 " 星多箭少 " 矛盾

当前,中国商业航天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随着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密集推进,卫星发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但运载火箭供给能力却未能同步跟进。

从供给端看,国家队火箭需优先保障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任务,商业发射档期有限;而民营火箭此前多聚焦小运力型号,仅能发射单颗小微卫星,无法承接批量组网订单。这种供需错配,使得大量卫星组网计划面临 " 有星无箭 " 的困境。

彭昊旻介绍,目前国内民营商业火箭中,引力一号是少数符合中型运载火箭标准的产品,更是唯一经过实际飞行验证、具备中型运载能力的民营商业火箭。这一特性使其突破了 " 仅能发射单颗小微卫星 " 的局限,有能力去承担起一部分卫星互联网的组网任务。

从发射节奏来看,引力一号已具备规模化服务能力。彭昊旻表示,目前遥三火箭已处于总装厂房待发射状态,预计 2025 年年底以满载状态执行发射;同时东方空间已完成 2026 年计划发射任务对应的 4 枚火箭全流程排查,未来将按 " 每季度一发 " 的频率执行任务。

" 在这个吨位的火箭中,实现这样的发射频率,在行业内是一个显著的突破。" 彭昊旻强调。

从市场需求端来看,卫星组网对 " 批量发射 " 的需求正持续上升。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为例,其计划构建由数百颗卫星组成的遥感卫星网络,对发射效率与成本控制提出严格要求;而数天宇星系列卫星的技术验证任务,也需要稳定的发射资源支撑其轻小型化载荷与卫星平台的探索。

引力一号的商业运营,为这类需求提供了新选择。相较于小运力火箭 " 多次小批量 " 的发射模式,引力一号 " 一次大批量 " 的模式可缩短组网周期,降低卫星公司的整体项目成本。

彭昊旻表示,更关键的是,引力一号的成功验证也推动了卫星运营商态度的转变。此前部分卫星运营商对民营火箭的可靠性存在顾虑,更倾向于选择国家队火箭;而随着引力一号遥一、遥二的连续成功,以及发射节奏的明确,民营火箭的信任度逐步提升。

固液并举迎井喷年

" 我们确实赌对了。" 彭昊旻在谈及东方空间的商业模式时,如此概括这一基于市场需求的战略选择。

自创立之初,东方空间便聚焦于卫星组网任务的实际需求,以此为核心锚点定义产品研发方向;而不是将 " 证明自身具备火箭研制能力 " 作为首要目标,也没有优先开发运载能力较小、实则无法解决行业当前迫切需求的产品。

这一战略选择的核心逻辑,源于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2020 年,东方空间团队预判卫星互联网建设浪潮将在近两年正式启动,因此将核心产品 " 引力一号 " 系列的研发、落地节点与这一浪潮深度同步。最终,该企业仅用三年半时间便完成引力一号从研制到商业运营的过渡,恰好承接了卫星互联网起步阶段后的规模化发射需求,避免了 " 产品与需求脱节 " 的风险。

彭昊旻坦言,若当初选择研发 1 吨至 2 吨运力的小型号火箭,如今大概率会陷入 " 产品落后一个代际 " 的困境,无法适配当前批量组网订单的需求。正因如此,东方空间将 2024 年明确为 " 卫星互联网建设起步之年 ",进一步锚定市场方向。

从当前行业趋势来看,这一预判正逐步得到验证。彭昊旻表示,今年可视为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 " 蓄势待发之年 ",国内各民营航天企业的下一代型号火箭均在紧锣密鼓研发中,2026 年更有望成为商业航天发射的 " 井喷之年 "。

这一判断背后是供需两端的同步变化。供给端层面,各民营航天企业的下一代型号火箭将陆续落地,且多以中型及以上运载火箭为主,整体运载能力将实现跃升;需求端层面,经过两年的实践,卫星运营商已逐渐意识到 " 仅依赖国家队火箭无法满足组网需求 ",国家队火箭需优先保障国家重大任务,商业发射档期有限,因此开始主动向民营航天企业开放任务合作,供需对接的通道正持续拓宽。

而在产品路径选择上,东方空间的布局也与商业航天 " 先固后液 " 的趋势相契合。对市场而言,固体火箭的核心价值在于快速形成有效运力供给,其研发周期短、技术成熟度高的特性,能帮助企业以更短周期切入市场、完成商业闭环;液体火箭则是商业航天的长期主流方向,是开拓大运力商业火箭的必由之路,代表着更高的运载效率与更广阔的应用边界。

基于这一行业规律,东方空间确立了 " 固液并存、循序渐进、有效迭代、系统创新 " 的研制思路,并为 " 引力 " 系列中大型运载火箭设计了 " 扩运力、可回收、航班化 " 的 " 三步走 " 战略:第一步通过固体火箭(引力一号)快速打开市场,抢占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关键窗口期,积累技术经验与资金流;第二步再以成熟的资源反哺液体火箭研发,推动产品向更高运力、更低成本升级。

彭昊旻介绍,眼下,在液体火箭领域的产品拓展中,东方空间正持续完善火箭产品矩阵,其重点推进的 " 引力二号 " 液氧煤油火箭已完成方案设计,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动力系统试车,由此基本具备首飞条件。该型号火箭在运载能力将有进一步提升,目标将单位公斤运载成本拉低至 " 猎鹰 9 号 " 的水平。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火箭 民营企业 卫星 山东 运载火箭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