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艺人徐娇开启了自己全新的汉服品牌,并上架了一系列汉服产品,其中有一款马面裙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质疑。12 日,徐娇在直播中对此事做出了回应。
店铺详情页显示,这款马面裙的商品名称为 " 绣球花纹三经绞罗马面裙 ",在材质说明中写明了主面料为 100% 聚酯纤维,并介绍:" 本品选用化纤材质,既完整保留了绞罗的独特肌理与通透质感,更解决了其难以打理的核心痛点。" 售价 1850 元商品名中宣传是 " 罗 " 但实际材质是大众印象中比较廉价的聚酯纤维,因此有网友质疑这是虚假宣传割韭菜," 聚酯纤维卖这么贵,这个价格都能买真丝了。"
图片来自《中国丝绸艺术史》赵丰著 文物出版社
对此,徐娇回应:" 其实罗并不是指一种材料,而是一种织法。我用的 ' 罗 ',原材料是特别定制的,国外有很多大品牌也都在做 ' 罗 ' 的现代化工艺尝试,几乎没有人知道这种工艺的源头在中国,所以这次我们想把这项中国传统的织造工艺重新带回到现代生活。"
一说到绫罗绸缎大众通常联想到的都是华美的布料,这里的 " 罗 " 其实是一种织法而不是一种材料吗?记者请教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教授," 一般来说,罗确实是一种织法,是一种组织结构,因组织结构而产生的一种品种。当然在中国古代传统来说基本都是用丝来织,今天加入别的材料也是正常的。" 在赵丰著作的《中国丝绸艺术史》第二章《丝质品种》中对 " 罗 " 有更为详细的描述。对于有机织物来说,中国古人所用的基础组织,实在不出五个大类及其变化组织,即平纹、斜纹、缎纹、绞经(纱罗)、起绒五种组织。其中,绞经组织的经线之间不平行,呈绞转状,一般均可称为罗。早期一般为无固定绞组罗,后来流行有固定绞组罗,其中 1:1 绞且一纬一绞的组织因有牢固的方孔而被称为纱,其余均称罗,其组织变化相当丰富。
罗这个名称最初指的不是丝绸织物,而是捕鸟的网。后来这种起源于渔猎时代的捕鸟网结构被借用到丝绸生产中,人们把织物中相邻的经线相互扭绞后与纬线交织,扭绞的地方,经线就重叠在一起,不扭绞的地方就形成了较大且不规则的孔。因为当时没有机织工具,手作织物粗疏的和捕鸟网差不多 , 所以人们就把这种表面或局部有孔眼的织物称为 " 罗 "。
现代织物组织学中给纱罗组织下的定义是 :" 仅纬线相互平行排列,而经线分为两组 ( 绞经和地经 ) 相互扭绞地与纬线交织。" 自商至唐,纱罗织物的主要组织类型是链式罗,又称无固定绞组罗,其主要特点是地经与绞经之间虽有严格的比例,却没有明确的绞组,比如湖北江陵马山楚墓中发现有素织的链式罗。
一根绞经和一根地经配对使用的是二经绞织物,徐娇的汉服品牌售卖的这件马面裙的商品名称中标注了 " 三经绞罗 " 这一特定名词,所谓的三经绞罗,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以一根绞经来绞两根地经,根据出土实物分析 , 三经绞罗的使用主要是宋元时期 , 福州南宋黄昇墓、江西德安周氏墓、武进宋墓等出土的纱罗织物中都有大量三经绞罗的身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