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的钟摆荡向低利率周期,整个保险行业正悄然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
曾经被搁置的 " 武器 ",正在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召唤下,重新回到 " 牌桌 "。
时隔 22 年,分红型重疾险或再度获准登场。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回归,而是一场关乎行业生存逻辑的战略突围。
监管的最新 " 开闸 ",像是一次压力测试,逼着保险公司换一套 " 新剧本 ",昔日的躺赚模式已经演不下去了。
一场静默的重塑已经开始:围绕重疾险的 " 实验 " 将影响中国保险业下一阶段的转型方向。
分红型重疾险或重登舞台
9 月 30 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出台《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深化各细分险种的改革方案。
上述文件有一处表述,备受市场高度关注:
" 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 "。
对此,各大卖方研究机构纷纷解读认为:低利率叠加医保改革的大背景下,健康险产品有望迎来二次腾飞,分红型重疾险将重出江湖。
一个问题就来了,何为分红型重疾险?
重疾险,类似于 " 应急现金的赔付款 ",并不是用来报销医疗费的,而是在你不幸确诊合同约定的 " 特定大病 "(如癌症等)后,保险公司会直接赔付一笔钱。
普通重疾险的保额是固定的,而 " 即将现身 " 的分红型重疾险多了一个 " 分红 " 功能,保险公司如果经营得好,会把部分利润以分红形式返还给保单持有人。这些分红一般不直接发现金,而是用来增加你的保额。
另有分析指出,分红型重疾险的重启并非偶然。近年来,随着行业疾病发生率的持续更新、精算定价标准的逐步统一,以及销售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都为这类产品的 " 复出 " 奠定了基础。
2003 年叫停
梳理发现:中国内地早在 1995 年就出现了第一款重疾险产品,最初仅覆盖 7 种重大疾病,且并非作为独立险种销售,而是与寿险产品捆绑。一年后,重疾险才正式成为独立险种。
重疾险在中国诞生之初,便带有分红理财属性。这与当时存款利率较高的历史背景有关,通过增加理财功能以提升这一新险种的吸引力。
2000 年前后,各大保险公司密集推出重疾险产品。但由于缺乏统一定价标准和发病率数据支持,不同公司在产品定价、疾病定义及理赔条件上存在较大差异。
2003 年 5 月,重疾险迎来 " 强制性回归 ":原保监会(现已合并至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个人分红保险精算规定》,明确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的形式,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
此举意味着健康险被禁止采用分红设计,由此分红型重疾险被按下 " 暂停键 ",转变为纯粹的保障型险种。
到 2007 年,重疾险市场再次迎来重要升级:在保监会指导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发布《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统一了 25 种重大疾病的定义(覆盖约 95% 的发病情况),并规定保险公司须严格遵循标准描述。
这标志着,中国重疾险正式完成从产品形态、定义到监管框架的基础性建设,走向了标准化与规范化的新阶段。
利差损风险上升
实际上,分红型重疾险的 " 复活 ",与如今保险公司遇到的盈利困境紧密相关。
当前寿险行业面临的核心风险是:利差损不断上升。简单来说:利差损就是保险公司 " 投资赚的钱 ",已经快覆盖不了 " 承诺要给客户的回报 " 了。
华泰证券分析师李健博士分析称:" 当前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下降至 1.9% 左右,上市保险公司平均净投资收益率已下降至 2025 年上半年末的 3.0%,而当前保证负债成本在 3% 左右,净投资收益率逐步接近刚性成本线。"
上述专业解释,直白地翻译就是:保险公司拿着客户的保费去投资,每年大概只能赚 3%;但早年卖出的很多保单,却向客户承诺了接近甚至超过 3% 的回报。这就好比一家工厂,原料进货价是 3 元,加工后产品的出厂价也只能卖到 3 元,几乎没有任何利润空间,经营压力巨大。
" 一箭双雕 "
在李健博士看来:低利率趋势下,保险公司化解利差损的压力,除了降低负债成本(调低给客户的回报),就是要拓宽利源(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因此,发展分红型重疾险成为 " 一箭双雕 " 的应对策略。
从保险公司的利益角度看,重疾险加入分红机制后,更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将部分投资波动风险与客户共担,减轻了险企兑付的压力;通过红利分配增强产品吸引力,让其具有理财产品的 " 卖点 "。
这就像把重疾险从一份 " 定期存款 ",升级为一份 " 保本理财 "。本金部分(基础保额)绝对安全,而收益部分(分红)则根据市场情况浮动,有机会获得更高回报。
并非一路坦途
然而,分红型重疾险的销售之路并非一片坦途。
中泰证券分析师葛玉翔指出分红型重疾险面临的双重挑战:
其一," 随着预定利率多轮下调,重疾险杠杆(保额 / 保费)比例逐步下降,销售难度增加。"
其二," 相比当前 2.0% 传统险预定利率,1.75% 分红险预定利率定价下,分红型重疾险的保费会高于普通型重疾险。"
这两句话直白来说就是:
投资者要花更多钱:由于定价规则变化,买同样保额的重疾险,选分红型就要支付更高保费。
信任挑战更大:消费者容易产生 " 不划算 " 的第一印象,销售人员必须清晰解释 " 多付的保费 " 与 " 未来保额增长可能性 " 之间的关系。
这场围绕分红型重疾险的 " 实验 ",是对保险公司产品设计、销售与投资能力的考验,势必将影响中国保险业下一阶段的转型方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