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社汽车频道 10-11
上汽大众为甚么偏爱“人机共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4 年,在合资车企整体下滑的背景下,上汽大众凭借 " 油电同进 "" 油电同智 " 战略,依然实现了 120 万辆的全年销量,为燃油车市场守住了体面。

然而,外界对于 " 油电同智 " 的质疑并没有停止,有人说燃油车智能化很难成功,有人说这就是在浪费时间。上汽大众的回击很简单:那就继续加码。

9 月 29 日,上汽大众 Pro 家族 2026 款上市。按照官方的说法,这次带来的不是简单的配置升级,而是迈入 2.0 阶段的燃油车智能化体验。

2.0 阶段可以总结为三点:超可靠的辅助驾驶、超好用的人机共驾,以及越用越懂你的智能座舱。

当其他车企把 " 全程无接管 " 当作流量密码时,上汽大众却坚定地将 " 人机共驾 " 作为核心主张,不搞激进的机器主导,不做脱离现实的场景宣传。

为甚么要逆着潮流选择这样一条路?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陶海龙,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傅强,从用户需求、安全本质和行业现状三个维度给出了答案。

对用户与安全的双重敬畏

近两年,在一些新车发布会上,以及产品的宣传页面上," 无接管 " 数据随处可见,但很少有人告诉你,这些数据多源于特定场景。这就导致在未覆盖的场景中,系统容易出现感知盲区、决策滞后等问题。

车企宣传的低接管率、零接管数据,会让用户产生 " 智能驾驶可完全替代人类驾驶 " 的误解,进而放松警惕。于是我们看到,有用户用矿泉水瓶卡住方向盘骗过监测,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此时一旦系统出现误判,便无法及时接管车辆。

陶海龙说:" 真实的驾驶场景里,没有那么多完美路况,可能是暴雨天车道线模糊,可能是前方货车突然掉落货物,可能是导航没更新的临时施工路段,这些突发状况下,无接管不仅不现实,还会让用户产生机器能搞定一切的错觉,反而把安全隐患留给用户。"

这种对噱头宣传的警惕,源于上汽大众对辅助驾驶本质的理解。

陶海龙强调:" 辅助驾驶的核心是‘辅助’,不是‘取代’。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证明机器多厉害,而是帮人把车开得更轻松、更安全。如果为了宣传无接管,让用户放松对路况的关注,甚至双手离开方向盘玩手机,那就是背离了辅助驾驶的初衷。"

上汽大众内部甚至有一条安全红线:所有辅助驾驶功能的设计,都必须以 " 强化人机协同 " 为前提,而非 " 弱化人的作用 "。

比如 Pro 家族 2026 款的辅助驾驶系统,只要驾驶员双手离开方向盘超过 3 秒,方向盘就会震动提醒。若持续不接管,会依次触发语音警告、降速、打开双闪等层层兜底措施。上汽大众宁愿让用户觉得麻烦,也不能放任安全风险。

上汽大众还认为,从用户需求来看," 人机共驾 " 也更贴合燃油车用户的真实诉求。

傅强分享了一组数据,有近 70% 的用户对智能驾驶的期待是 " 减轻疲劳 " 而非 " 完全替代 "。" 长途驾驶时脚踩油门的酸痛、频繁变道时紧盯后视镜的紧张、高速上下匝道时担心错过路口的焦虑,这些才是用户真正的痛点。" 他说道。

" 人机共驾 " 还解决了燃油车用户对智能驾驶的信任焦虑,傅强提到,不少燃油车用户习惯了传统驾驶模式,对机器主导的操作天然有顾虑,担心变道时系统突然刹车,担心遇到障碍物系统识别不及时,担心自己介入时与机器抢方向盘。

为了打消这种顾虑,上汽大众在人机衔接上做了大量细节打磨。比如,用户临时改变下匝道意图,轻扶方向盘即可触发路线重规划,辅助驾驶功能不会中断;系统识别到前方故障车时,会先通过中控 3D 建模直观呈现周边环境,再以 0.2 秒的响应速度规划绕行路径,加速、转向的动作平顺得如同老司机操作。

对比行业里部分车企的激进操作,上汽大众的 " 保守 " 反而成了差异化。

对于 " 人机共驾 " 的意义,陶海龙认为,主要在于让燃油车用户也能体验到高端、愉悦且安全的辅助驾驶。从此,不管是中国用户还是全球的燃油车用户,在选择辅助驾驶或智能化体验时,有了无可争议、无需质疑的选项,这种体验的提升是跨越式的进步。

傅强则表示:" 行业里比谁激进很容易,但比谁靠谱很难。上汽大众要做的,就是那个让用户‘买得放心、开得安心’的靠谱选择。毕竟,智能驾驶的价值,从来不是在宣传页上比数据,而是在每一次真实出行里,给用户多一份安心,这也是‘懂路也懂你,共驾更安心’的真正含义。"

七年磨一剑的背后

燃油车做人机共驾,要比新能源车难上几倍,相当于在老房子里装新管线,既要让新功能好用,又不能破坏原有机械结构的稳定性。为了迎接这一变革,其实上汽大众在很早之前就决定联合卓驭推进燃油车智能化,而这一磨就是七年。之所以耗时这么久,是因为每一个问题都要从零开始突破。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燃油车的先天局限,没有新能源车的水冷系统,高算力域控制器的散热成了第一个难题。另外,传统 ECU 的通讯协议封闭,传感器数据无法顺畅传输到辅助驾驶系统。甚至燃油车的动力特性,也与电动车的线性控制不同,需要重新适配辅助驾驶的加速、刹车逻辑。

为了攻克散热难题,上汽大众与卓驭的团队在上海、长春、成都、广州四地测试场来回折腾了大半年。" 燃油车是‘热机’,发动机舱温度本就高,再加上高算力域控制器的发热,很容易出现设备宕机。" 陶海龙回忆道。

双方团队先后尝试了十几个安装位置,装在发动机舱里,高温下设备频繁报错;装在中控下方,通风不足导致散热效率低;最后确定在前舱通风口旁定制防震支架,既利用自然通风降温,又通过支架避开发动机震动对设备的影响。

" 光极端环境测试就做了 502 项,远超国标的要求。-40 ℃极寒天气里把设备冻 4 小时再装车,105 ℃高温下连续运行 1000 小时,启停寿命测到 5.4 万次,还通过了国际 EMC 双认证,强电磁环境下信号无中断、辐射干扰低于欧盟标准 10 倍,就是要确保不管用户在东北的寒冬还是海南的酷暑,系统都能稳定工作。"

方向盘的扭矩控制,是 " 人机共驾 " 体验的关键,也是最磨人的环节。

" 用户介入时,方向盘的阻力必须刚刚好,太沉了会让用户觉得在和机器打架,体验差;太轻了轻轻一碰就退出辅助驾驶,反而增加操作负担。" 陶海龙说,上汽大众的工程师和卓驭团队一起,开着测试车跑了超十万公里,覆盖高速、郊区小路、早高峰拥堵路段等所有场景。

" 比如用户突然遇到横穿马路的行人,紧急打方向时,系统要在 0.2 秒内释放扭矩,不能有突兀的卡顿;用户临时想调整车道,轻扶方向盘施加的力只要达到 1.5Nm,系统就会识别意图,触发路线重规划,同时保持辅助功能不中断。"

现在 Pro 家族的方向盘手感,用傅强的话来说,就像副驾坐着个开了二十年车的老司机,你要操作,他不抢,但会悄悄帮你稳着方向,这种默契不是靠参数堆出来的,是靠一公里一公里跑出来的。

算法层面的打磨,同样围绕 " 人机共驾 " 的核心展开。

据了解,Pro 家族 2026 款搭载的端到端算法模型,和传统基于规则的系统有本质区别。端到端模型能像人脑一样思考,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它会判断相邻车道车辆的加速意图,等对方超车完成后再平稳变道,甚至具备博弈能力。

配合双目增强 OCC 算法,系统还能通过双目深度融合提升静态障碍物检测距离与精度,结合中控 3D 建模实时动态呈现周边环境,且以 100% 数据驱动灵活适配路况。

为了让算法更贴合中国路况,团队还采集了全国 20 多个省份的道路数据,针对山区高速的大曲率弯道、城市快速路的施工锥桶、高速枢纽的复杂匝道等场景做专项优化。

比如遇到施工路段,系统会先通过中控屏 3D 建模提示用户 " 前方 500 米有施工,将绕行 ",再根据车流情况规划最优路径,整个过程没有突然操作,用户能清晰感知系统的每一步动作。

谈及与卓驭的七年合作,陶海龙用 " 双向赋能 " 来形容:" 上汽大众懂整车集成、懂用户需求,卓驭懂算法、懂感知技术,我们不是简单的‘甲乙方’,而是一起定义产品、一起攻克难题的伙伴。"

比如在非线性优化控制算法的开发上,双方团队针对燃油车的动力特性,历经 1400 多天优化、超十万公里参数精调,确保辅助驾驶的加速、减速、变道动作平顺自然。

陶海龙认为,正是这种深度绑定的合作,才能把 " 人机共驾 " 从概念落到实处,也让 Pro 家族 2026 款成为打破 " 燃油车无智能 " 偏见的关键产品。

(图 / 文 网通社 奚筱林)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上汽大众 智能驾驶 燃油车 安全隐患 大众汽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