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与 3.6 差在哪,到底隔着多少名次?
✅低绩是保研门槛还是留学申请的鸿沟?
✅为了 0.1 的 GPA,刷题到凌晨值不值?
✅均分卡在 86,选水课拿高分还是冲硬课舍绩点?
告别 3.3 时代,又掉进 3.8 的陷阱!当卷绩点成了 985 学子的 " 集体噩梦 ",越来越多优等生被困在 GPA 的 " 围城 " 里,连呼吸都带着分数焦虑。
1
被绩点 " 掏空 " 的优等生
听说国内多所 985 开始取消绩点制时,已经在新加坡读研的 L 同学先是吃惊,接着替学弟学妹们松了口气,最后却有点不甘心。如果曾经的他能放下对绩点的执着,是否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
作为省高考前 100 名,L 同学一路踩着 " 学霸 " 标签长大:自招通关、竞赛获奖,直到敲开中国人民大学的大门。18 岁前,他笃信 " 学习好能解决 95% 的烦恼 ",可进了人大才发现,过去的 " 评价体系 " 彻底失灵了。
" 当初填志愿时,没人问我喜欢什么,全家都在算‘分数怎样才不浪费’。" 高考分数尴尬,清北只能选冷门专业,人大王牌经济学成了 " 最优解 "。
可等到开学他就懵了:经济学院 200 个同学,全是各省尖子生," 仿佛 200 个‘我’站在同一起跑线,天赋不够,只能靠死拼 "。
为了不落后,他陷入了 " 惯性内卷 ":听说学生会加保研分,就熬夜写竞选稿;听说 " 人脉重要 ",就扎进各种社团;听说 GPA 是 " 硬指标 ",就把图书馆当成家。后来他确实拿到了国家级项目、赢了奖学金,可心里的迷茫却越来越重," 我只知道‘不能当差生’,却忘了‘为什么要努力’ "。
这种 " 虚无感 " 在大二达到顶峰。那时 L 同学很爱看学校一个公众号,上面全是 " 优秀学长学姐 " 的故事:有人申到美国藤校,有人保研清北,有人进了顶级投行。最开始他会觉得 " 有奔头 ",可某天翻着翻着突然愣住:" 除了名字和照片不一样,他们的经历像复制粘贴,全是高绩点 + 强竞赛 + 好实习。"
也是从那天开始,他的厌学情绪彻底爆发:" 我不想再当标准件了,随波逐流的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
他退了保研辅导,退了留学考 G 的计划,辞了社团职务,甚至想过 " 干脆毕业找个普通工作 "。本科毕业后,他凭着人大的 title 和英语优势当起雅思老师,半年后才慢慢想通:" 我不是讨厌学习,是讨厌为了分数硬学。"
后来他重新准备申请,选了真正感兴趣的精算专业,拿到了南洋理工的 offer。走进南洋理工的课堂,他才懂 " 为热爱而学 " 有多不一样:" 精算要实操、要讨论,不是死记硬背,刷题也变得有意思了。" 更重要的是,这里没有 "30% 优秀率 " 的隐形竞争,评分标准全公开," 努力了就有回报,不用盯着别人的排名焦虑 "。
现在的他不再纠结 " 比别人多几分 ",只关心 " 今天学会了新模型吗?交到新朋友了吗?" 回望人大时光,他感慨的是:" 我们忙着抢有限的高 GPA 名额,活成优秀的标准,却忘了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直到留学后才明白,成长不是比别人好,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2
绩点改革能终结 " 内卷 " 吗
L 同学的 " 觉醒 " 是幸运的,但更多 985 学子还困在 " 绩点魔咒 " 里,尤其是部分高校的 " 压分规则 ",让求学路成了 " 渡劫 " 路!
中国人民大学的 " 正态分布 " 固然让人头疼,30% 优秀率卡死门槛,差 1 分就可能从 A 掉到 B,而这 1 分,往往是保研的 " 生死线 ";
上海海事大学的 " 挂科暴击 " 更残酷,多个专业挂科率超 50%,学生吐槽 " 期末考不是考试,是淘汰赛,一半人要等重考 ";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有 "90 分神话 ",整个年级常只有 1 人能破 90,88、89 分的 " 高分卡壳 " 是常态,差 2 分可能落后十几个名次;
就连港中深也逃不过争议,多数课程按正态分布给分,人均 GPA 只有 3.1,学生纷纷吐槽 " 全英教学 + 内地排名制,卷到凌晨仍怕被压分 "。
不过好消息是,清北复这些顶尖高校已经开始 " 破局 ":2025 年 7 月,北京大学官宣全面取消 GPA 绩点制,改用 A/B/C/D 等级制,不再精确排名;清华大学也在本科生评价里加入等级制,弱化 " 小数点竞争 ";复旦大学更是早在 2015 年就试点取消绩点制。
其中,复旦在 2024 年 6 月再度更新了规则,不仅允许选 16 学分课程 " 不计绩点 "(只算 P/NP 通过 / 不通过),还把 " 不卡比例的最高绩点 " 从 3.3 提到 3.7,A-等级的赋分范围也扩大了。
实施一年多后,复旦学子的反馈很真实:" 努力程度差不多的话,分数确实涨了,GPA3.7 一抓一大把 "。
但新的焦虑又冒了出来。" 大家差距变小了,更怕自己是那个‘ B ’ "" 就算拿到 A,看到身边人全是 A-,还是觉得不够 "。
其实改革前,复旦学生常被 3.2、3.3 的绩点 " 卡脖子 ",留学时竞争力不足。
但指南者平台统计 26fall 录取案例时发现:不管 GPA 是 2.8 还是 3.6,都有学生拿到名校 offer,甚至是提前批的 offer。这说明—— GPA 重要,但绝不是留学的 " 唯一标尺 "。
3
GPA 到底有多重要
很多人纠结 "GPA 到底有多重要 ",答案其实很简单:" 重要,但要看在哪用 "。不同国家 / 地区的高校,对 GPA 的 " 偏好 " 完全不同,找对规则,低绩点也能找到出路。
中国香港
这几年的港校申请,无疑是 " 卷王战场 ",但其实是 " 分层闯关 "。港三门槛最高,尤其看重本科背景,985/211 学生更占优。
热门商科堪称 " 卷中卷 ":85+ 分占 77%,80-85 分占 21%,80 分以下的占比就只有 25 了。但理工科包容度高,80-85 分占 49%,近半数中等分数能上车。社科更看重 " 中上游 ",85-90 分占 56%。
港五难度低一截,除了个别热门专业,80+ 分就能冲,成了 985/211 学生的 " 保底首选 "。港八更适合 80 分以下的学生,浸会 QS 排名对标厦大,教大教育学能拼华东师大,一年就能拿硕士文凭,性价比拉满。
新加坡
新加坡的 " 新国立、南洋理工 " 是顶流,但风格很不一样。新加坡国立卡得严,85% 录取者是 985/211,其中85+ 分占 60%,80 分以下基本没机会。
南洋理工明显更 " 友好 ",80-85 分是录取主力,占 46%,有 9% 的学生 GPA 甚至低于 80 分。在同级别高校里,这种 " 低分包容度 " 几乎独一份。
新加坡管理大学,虽不及新二,但作为财经强校,往年也有不少 70 + 分的学生成功申请,给了分数不占优的学生更多机会。
英国
英国是出了名的 " 规则派 ",大部分高校会给内地院校列 " 认可名单(list)",按软科排名分级,再定均分门槛——没进 list,再高的分也白搭。
热门校如 UCL、曼大、爱大,985/211 学生 80-85+ 分就能申请;双非或不在 list 上的学生,难度直接翻倍:比如 UCL 金融学,985 要 87 分,双非却要 93 分。
港新申请还能靠软背景 " 逆袭 ",但英国只要卡 list 或均分,基本没机会补救,所以申英国前,一定要先查目标校的 list!
4
美国
美国藤校虽卷,但普通强校没那么 " 高冷 ",双非均分 82 也能申上纽大、哥大。
和其他地区不同,美国高校更看重 " 综合实力 "。高 GPA 是加分项,但一份有故事的文书、一段独特的经历,比单纯的高分更能打动招生官。即便 GPA3.2,但文书里写了 " 跟着教授做金融科技科研 " 的细节,照样拿到顶尖商学院 offer。
5
澳洲
网上总说 " 澳洲留学水 ",其实是因为它对均分要求宽松。双非 GPA80+,有机会申 QS 前 20 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王牌商科,其他普通专业的均分要求更低。
澳八大全部跻身 QS 前 100,排名亮眼且申请难度不高。 比如 QS 第 77 的西澳大学,均分 68/70 分就能上岸的案例比比皆是,双非学生哪怕 gap 期间刷到 70 分,也有机会拿到 offer,几乎没有 " 绩点焦虑 "。
其实 GPA 只是个 " 数字标签 ",它能反映你的学业态度,却定义不了你的能力。985 校园里的 " 分数焦虑 ",本质是对 " 未来不确定性 " 的恐慌。
但就像 L 同学从人大的 " 空心人 ",到南洋理工 " 为热爱而学 ",我们终会发现:真正的 " 优秀 ",从不是比别人多考 0.1 分,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成为 " 更好的自己 "。
如果你还在为 GPA 纠结,不妨先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找到方向,哪怕绩点不完美,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