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6 周年!
我们不仅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感到自豪,也为民族工业在各个领域的进步倍感振奋。
影像狗成立至今,评测了相当多的国产镜头,我们一步步见证了国产镜头的发展与飞跃!在今天,我们就把目光聚焦于国产光学产业这段从筚路蓝缕到百花齐放的峥嵘之路。
源起与火种:胶片时代的积淀与探索
提起国产光学,我们不能只将目光局限于数码时代。回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 的精神号召下,新中国的光学工业开始蹒跚起步。
上海、江西、北京、南京等地建立了重要的光学仪器生产基地,诞生了如 " 海鸥 "、" 凤凰 "、" 珠江 "、" 红旗 " 等一系列承载着民族工业梦想的品牌。它们不仅生产相机,更制造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镜头。彼时,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攻克了光学设计、精密加工、镀膜技术等一道道难关。虽然受制于当时的工业基础、材料科学和工艺水平,这些镜头在整体光学素质、一致性和品类丰富度上,与国际顶尖品牌存在差距,但它们绝非 " 拙劣的模仿品 "。
这些老镜头,是名副其实的 " 火种 "。它们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光学设计和制造人才,建立了最初的技术体系与标准,更在一代摄影爱好者心中埋下了关于 " 国货 " 的种子。这份在艰难岁月中锤炼出的" 工匠精神 " 与自主研发的基因,是国产镜头所有后续故事无可争议的序章。
探索与转型:数码时代的重新出发
进入数码时代,原有的工业体系面临转型阵痛,国产镜头与国际巨头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但这片孕育过火种的土地,从未放弃复兴的希望。我们所见证的现代国产镜头崛起故事,正是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数码时代中拉开了帷幕。
提起国产镜头的探索,就必须提到永诺,成立于 2006 年的灯厂永诺早在 2014 年就开始尝试仿制生产自动对焦镜头,堪称是国产镜头的先锋者。进入微单时代,永诺也在不断推出新的国产镜头。影像狗在 2021 年初出过一期横评,分别介绍了永诺三颗定焦镜头,价格亲民,性能整体不错。
这一阶段的国产镜头,由于许多品牌 " 资历 " 尚浅,许多技术也仍处在探索阶段,因此产品的成本控制是首要任务,除了永诺之外,更多厂商选择的是以用相对较低的价格以及手动操作体验来开拓市场。
而老蛙由于具有较为深厚的光学积累,则选择了一条 " 差异化竞争 " 的路径,专注于超广角、微距、移轴等国际大厂也未必精耕的细分领域。其发布的 " 神鞭 " 镜头,以其独特的创意震惊了市场,证明了国产镜头在创新思维上的巨大潜力。
无论是手动还是自动,这个阶段总体是国产镜头练好 " 基本功 "、积累经验的必经阶段,技术的积累终会迎来突破。
突破与普及:自动对焦技术的燎原之势
在国产镜头于外观工艺与自动对焦上取得肉眼可见的突破之前,一场静默的革命早已在电脑屏幕上经过。Ansys Zemax、CODE V 、OSLO 等专业光学仿真软件的普及,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将过去光学设计高度依赖资深工程师的经验与高昂的物理试错的成本极度压缩。
这些工具让设计师能在电脑中高效构建、优化并验证镜头设计,大幅降低了研发周期与成本。这意味着,中国团队得以快速借鉴、学习并最终超越传统光学专利,将设计能力从 " 制造 " 提升至 " 创造 "。正是这场设计工具的革命,为后续自动对焦的攻坚与高端镜头的涌现,奠定了最坚实的研发基础。
而国产镜头整体大发展的转折点,便是自动对焦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此前,国产镜头几乎只有永诺在生产自动对焦镜头,其余镜头大多是手动爱好者的尝鲜产品,而现在这股风普及到了更多的品牌上!
在上一段我们提到的唯卓仕 85mm F1.8 之后不久,唯卓仕就推出了支持自动对焦的 85mm F1.8 镜头。
此后,唯卓仕一直在完善自己的产品阵列,早期曾推出过三款富士 X 卡口的 F1.4 大光圈定焦镜头,之后也推出了 13mm 1.4 这样的大光圈超广角定焦镜头,且还在性能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而作为自动对焦国产镜头先驱者的永诺,则是在这一阶段更进一步,推出了国产首款支持自动对焦的变焦镜头,这是一款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产品,证明了国产厂商已开始具备整合复杂光学与机械结构的能力。
我们当时还对这支镜头进行了拆解,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国产工业在精密制造上的进步!
创新与超越:百花齐放,敢为人先
自动对焦技术的成熟成为催化剂,国产镜头市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
最令人深刻的当属唯卓仕率先推出的 "Pro" 系列,这可能是当时性能最顶尖的国产镜头之一,其部分性能直逼、甚至超过 " 国际大厂 "。表明了国产镜头开始摆脱 " 凑活用 " 的标签,真正走向国际。
而且国产镜头也并非是一味地跟随,也在尝试推出一些创新设计,例如永诺就推出了支持通过遥控操作的 " 指挥官 " 系列镜头。
更令人欣喜的是,国产镜头开始自信地挑战更高规格的旗舰产品。例如唯卓仕推出的 135mm F1.8 LAB,不仅是国产首颗旗舰全画幅定焦摄影镜头,更一举突破了高端马达的技术难关,成为国产首个使用 VCM 音圈马达的镜头,带来了更快、更安静的对焦体验。
一直专注于超广角、微距、移轴、电影镜头等细分领域的老蛙,也在这一时期推出了首款支持自动对焦的超广角镜头,并且这支镜头也是当时世界上视野最广的全画幅自动镜头,再次彰显了其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创新能力。
到了今天,我们能看到很多国产镜头都在规格、性能、体积上有了突破,甚至部分厂家可以明显看到布局庞大的高中低多个产品线,满足了从入门爱好者到专业摄影师的各种细分需求。像是那种秀肌肉不走量的产品也开始有人涉足,这正是一个产业走向成熟和自信的标志。
未来可期:从 " 追赶者 " 到 " 破局者 ",中国光学的星辰大海
我们今天盘点的镜头,仅仅是国产光学崛起浪潮中的几朵浪花。但透过它们,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条从 " 国产替代 " 到 " 国产平替 ",再到 " 国产特色 ",乃至部分领域实现 " 国产超越 " 的清晰轨迹。
国产镜头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更是一种 " 破局 " 的思维。它们用极致性能,宣告了在核心光素质上我们已能比肩国际;用奇思妙想,证明了在创意赛道上我们可以领跑;用智能互联,展现了在融合创新上我们敢为人先。
这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追赶,而是基于对市场洞察和对技术探索的再创造。它背后所映照的,是中国制造向中国 " 智 " 造的转型升级,是 " 专精特新 " 精神的生动实践,是整个民族工业在宏观发展战略下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技术的迭代仍在加速,未来的画卷正在展开。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产镜头将继续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天马行空的创意,在全球光学领域刻下更深的 " 中国印记 "。
光学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中国镜头,向光而行,未来可期!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