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3 日,上海,第 25 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如期而至。28 万平方米展区、2600 多家全球企业汇聚于此,让 " 东有中国工博会,西有德国汉诺威 " 的行业评价变得具体可感。
在这里,我们既看到了挑战重力极限的 " 钢铁巨人 ",也见证了媲美大师工艺的 " 精微毫厘 ";我们既观察到冰冷产线的效率革命,也感受到了技术的 " 温度 "。
作为现场观察者,热点科技来到现场,试图与您一起,在 " 工业新质,智造无界 " 的宏大主题下,寻找最真实的产业脉动。
有 " 大力士 ",也有 " 绣花针 ",工博会上的 " 人机共舞 "
走进工博会展馆,最吸睛的莫过于那些颇有科幻感的机器人 " 大家伙 " 们,比如柴孚的重型工业机器人 ALPHTICTM。据称该产品是全球首款腕部额定载荷超过 5 吨的重载工业机器人,其展示中所举升的汽车整车质量约为 2.4 吨,加上工装夹具约 1 吨,总负载达到 3.6 吨,是个名副其实的 " 大力士 "。
这样的 " 大力士 " 在工博会现场还有很多,来自德国的 KUKA,其经典的 KR 1000 titan 系列同样是重载领域的佼佼者。在一些环境较为恶劣的铸造车间,正是这款机器人,能够深入高温、粉尘的环境,从模具中抓取上百公斤的金属铸件,并精准地放置于冷却传送带上。
国际机器人巨头 ABB 同样在重载领域展现了其深厚功力,但其切入点更为巧妙,带来的是一个高度集成的机器人点焊功能包。该方案以高性能的 IRB 6750S 架式机器人为核心,它不仅拥有高达 350 公斤的负载能力来胜任重型任务,更实现了 0.9 毫米的路径精度,将单纯的 " 力量 " 转化为高效、精准的 " 生产力 ",这在对节拍和质量要求极高的汽车生产线上尤为重要。
而国产品牌在重载领域的全面发力,也不仅限于柴孚对极限负载的冲击。埃斯顿(ESTUN)带来的 ER1200-3300,这款负载达到 1.2 吨的六关节机器人,其最大意义不仅在于产品本身,更在于它标志着在 RV 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上实现了关键的国产化突破,并填补了国产机器人在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领域的空白。
而就在不远处,另一机器人巨头 FANUC 在重载领域同样展示了其深厚实力。其旗舰级的 M-2000iA 系列机器人,拥有最高 2.3 吨的极限负载;M-900 机器人系列的负载覆盖了 280 公斤至 700 公斤这一最常用的重载区间,可以说是兼具力量与精度,堪称是隐藏在生产线深处的中流砥柱。
如果说这些 " 大力士 " 展示的是工业的力量之美,那么技术的另一面,则在于方寸之间施展 " 绣花针 " 功夫。 在华盛控科技的展台,其高速并联机器人则以上千次的分钟抓取速度,整齐划一的表现让我恍惚间有种看 " 阅兵 " 的感受。
但如果说这种整齐划一还停留在对固定程序的完美执行,那么真正的 " 智慧 " 则体现在对动态环境的即时响应上,而这都离不开背后强大的视觉和智能系统。在 ABB 展区,一台 SCARA 机器人在高速动态环境下精准追踪并抓取不规则滚动的小球,展现了其 " 闪电快手 " 的能力,这在一些位置不规则的运输线场景中非常具有实用性。
这还要得益于 ABB 此次主推的 OmniCore EyeMotion 视觉系统和 IRB 920 动态追踪解决方案。现场我们还看到了 ABB 基于 OmniCore EyeMotion 视觉系统打造的 PoWa CRB 1810 物料搬运方案等数十款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
库卡则在概念上更进一步,提出了 " 五大智能体 " 的概念,包含了工程软件智能体 iiQWorks、视觉解决方案 KUKA AI Vision、AMR 导航智能体、智能体设备的 KUKA CONNECT 智能体和知识库智能体小库 AI,强调用 " 数字天团 " 重构智慧工厂 " 生态闭环 "。
杰卡机器人也在本次工博会上,首发了 JAKA EVO 工业具身智能平台。这是一个典型的 "AI 大脑 ",让机器人能够理解语义、感知环境,并自主规划任务,实现了 " 从点位编程到作业能力泛化 "。我们还在工博会现场,看到了很多杰卡机器人展示的具体使用场景。
同时,上海交大智邦联合上海交大研发的智能体机床 μ AI 也是首次亮相。它号称 " 工业界的自动驾驶 ",能够自主规划、决策并优化加工路径,用户只需明确任务需求,机床便能以微米级的精度自主完成工业步骤,效率远超传统模式。
除了形态各异的机械臂,本届工博会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正在走向现实生活的人形机器人,傅利叶首次亮相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GR-3C 便是其中的焦点之一。它以 " 宇航员 " 为设计灵感,身高 1.65 米,体重 71 公斤,与真人接近,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定位声源、识别人脸,身体与双手也能完成复杂动作。
不只有新款的机器人,傅利叶还在现场展示了一整套基于 GRx 系列人形机器人打造的工业场景应用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看到多台 GR-2 分工明确,围绕模拟产线完成了物料搬运、传送、分拣等全流程的协作,完全是 " 刚出厂,就进厂 " 的真实写照。
说起机器人 " 进厂 ",我们现场还看到了很多或直接或间接的演示。在越疆机器人展台,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由多种形态机器人协同作业的 " 超级工厂 "。据介绍,该架构由一个智能中枢统一规划调度,而后由双足人形机器人负责精细化操作,轮式机器人穿梭转运,多足机器狗在复杂环境中巡检,而协作机械臂则专注高精度工位作业,展示出一种硅基生物之间的独特协作模式。
在工博会现场,我们还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例如开普勒早前发布的 " 大黄蜂 "。它身高 175cm,体重 75kg,全身 52 个自由度,80% 以上的核心部件自研自产,在仓储物流、科研教育、特种作业等多种领域都有不错表现。
近些年来 AI 概念爆火,作为人工智能重要组成部分的具身智能也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大众视野。某种程度上来说,来自中国的机器人与海外的 FANUC、ABB、库卡等海外强者之间的对决有点像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与传统豪门之间的比拼,拼的并不是单纯的硬件精度和负载,而是以 " 智能大脑 " 为核心,集算法、软件、数据和应用场景于一体的综合智能实力。
科技不乏温度,技术如何 " 取悦 " 人类
除了重型的工业机器人,我们还在工博会现场看到了这些纯正的硅基生命如何走下生产线,努力学习与人 " 相处 ",展现其 " 有温度 " 的一面。
那么,如何让机器人真正取得人类的信任呢?首先要做的就是证明它拥有在复杂环境中安全、精准作业的能力,最直观的方式,莫过于一场 " 才艺表演 "。
我们前面介绍过柴孚的超大机械臂,但就在它的不远处,柴孚机器人却在表演 " 倒啤酒 ",还有一个由机械臂构成的 " 机器人乐队 ",不仅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能玩乐队,这种音乐与科技的碰撞,很有 " 未来主义 " 的味道。
会 " 演奏 " 乐器的不止这一款,ABB 也带来了一款能 " 演奏 " 编钟的机器人 IRB 1090。这款产品整体较为轻量化,专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设计,由 ABB 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搭配古典乐器编钟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展会现场,我们还看到 Wellauto、因时等厂商展示的猜拳机器人。虽然猜拳看起来简单,但却是个集合了视觉识别、及时反应和动作控制的 " 系统性工程 ",看似是在玩游戏,其实是在 " 秀肌肉 "。
如果说猜拳游戏是在 " 秀肌肉 ",那么梅卡曼德展示的机器人 " 售货员 ",则有可能是在预演一种可能会发生在未来的真实商业服务场景。当观众在屏幕上做出选择后,它便能像一个熟练的店员一样,自主规划路径,识别并抓取指定商品并送到顾客手中。
每次工业博览会,总会有很多厂商展示其食物制作机器人,从精准拉花的咖啡机器人,到全自动制作的冰淇淋机,这些曾经的 " 新奇玩意 ",如今正加速走进商场、餐厅等大众生活场景。今年我们也是 " 连吃带拿 " 品尝了不少 " 硅基生物 " 制作的 " 碳基美食 "。
越疆在展会现场也同样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人形机器人的亲和力,其全能人形机器人 DOBOT ATOM II 据称能通过更低算力消耗和训练成本,快速解决明确、简单、重复性的任务,比如分发爆米花,其动作颤颤巍巍像个老头子,引来不少人 " 薅机器羊毛 "。
不只是 " 端茶送水 ",还有机器人 " 捏腰捶腿 "。在现场我们还看到了不少智能艾灸机器人,相较人类而言,机器人的高精度作业能力确保了服务的精准性,从而带来高品质的使用体验,让传统理疗更加高效。
而本届工博会上最能体现 " 科技温度 " 的,莫过于首次设立的 " 养老 " 主题专区。这里汇聚了多个品牌的养老机器人,针对家庭、社区、机构等具体场景,展示了包括身体检查、日常照料、复健、情感陪伴等多种用途各异的机器人产品。很明显,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这也会成为服务型机器人的广阔天地。
今年工博会还有一个亮点在于,很多高校也来到现场,给我们展示了多样化的最新科技产品。而这其中很多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比如东华大学给我们带来了此前曾亮相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上的交通指挥机器人;北京大学 AI 把脉问诊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排队体验。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案例不仅有趣,也代表着机器人正在为进入我们的家庭生活正在做的 " 毕业演练 "。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们会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这也是科技之于人类最大的意义。
结语:" 工业美学 " 汇聚成 " 国之重器 "
其实工博会本质上讲,是一个更偏向 "BtoB(企业对企业)" 的产业盛会,更多的是服务于机械化产业链上的企业,用于交流技术、商业匹配等,但一天暴走 3 万步的我,却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受。
比如,当一台巨大的钢铁手臂举起数吨的汽车整车在我的头上缓缓移动;当一排一排的机器人整齐划一地重复同一个动作;当一个巨大的机械手臂像《沙丘》里面的沙虫一样转身直面我。这时我们很容易在感性上体会到一种极具力量之美与秩序之美的 " 工业美学 ",相信现场这位小朋友或许与我有同样的感受。
而实际上,这种 " 工业美学 " 并非刻意为之,它的美,源于一种极致的功能性。换言之,很多时候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它本身就会成为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预示着一个由强大、精准、且富有秩序感的技术所构建的未来。
时至今日,如果我们仍然过度聚焦于某个具体的产品、技术,谈及中国智造如何从单项技术的突破,或许已经有些过时。因为在工博会上,我们看到的不止是单个技术的突破,而是一个由硬件、软件、算法和商业共同构成的,繁荣且充满活力的智能制造生态。
这片繁荣的生态,正是国家战略最坚实的底座。近期,国家已明确 " 十五五 " 期间要锚定建成科技强国的宏大目标,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我们也在现场看到了国家重大成就展,这其中有包含盾构机、C919 等一大批此前只存在于蓝图中的 " 国之重器 ",而从最初的设计蓝图到如今的实物落地,正是这种生态力量的最佳注解。
相信当无数个技术突破汇聚成产业生态,当这片生态开始为更宏大的国家叙事注入力量,也会深入千行百业,改变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