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预购季收官(Day4),苹果 iPhone 17 系列交出了一份 " 交付周期拉长 " 的成绩单。根据高盛 9 月 15 日发布的研报,无论是全球市场还是中国、美国等核心区域,iPhone 17 的交付周期普遍比去年的 iPhone16 更长。
基础版(base)周期多 8 天,Pro Max 更是多 8 天,就连定位中端的 Air 型号(替代去年的 Plus)也多等 3 天。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大陆市场的交付周期领跑全球,base/Pro/Pro Max 型号要等足足 5 周,而 iPhone Air 还因 eSIM 政策延迟上市。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等手机的时间变长或许只是 " 小烦恼 ";但对投资者、产业链厂商乃至整个消费电子行业而言,这组数据藏着三重关键信号:需求是否真的 " 爆棚 "?供应链能否接住增量订单?让我们来抽丝剥茧现象下的本质。
01、交付周期拉长:是需求 " 真旺 " 还是供给 " 拖后腿 "?
要判断交付周期拉长的原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 " 对比需求和供给 "。
需求端:周期拉长不是 " 首日狂欢 ",而是 " 持续放量 "
高盛特意追踪了预购 Day1(9 月 12 日)和 Day4(9 月 15 日)的周期变化,结果很能说明问题:
Day1 数据:全球范围内,iPhone 17 base 型号交付周期比 iPhone 16 长 8 天,Air 比 16 Plus 长 3 天,Pro 长 3 天,Pro Max 长 8 天;
Day4 数据:base 型号周期进一步拉开差距,比 16 长了近 2 周,Air、Pro、Pro Max 虽与去年基本持平,但仍维持在高位(比如 Pro Max 在美周期 24 天,去年仅 17 天)。
这意味着什么?预购需求不是 " 首日冲量 " 的短期脉冲,而是有持续的用户下单支撑。
供给端:苹果已加码生产,25% 增产仍追不上需求
更关键的证据是苹果的生产计划。根据科技分析师 Ming-ChiKuo 的消息,iPhone 17 的 base、Pro、Pro Max 型号计划产量同比增加 25%,而 iPhone Air 的产量更是去年 iPhone 16 Plus 的 3 倍。
一边是供给大幅扩张,一边是交付周期仍在拉长——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需求增长速度超过了供给扩张速度。简单说就是 " 造得快,卖得更快 "。这种 " 供需差 " 在高端机型上更明显:Pro 和 Pro Max 的周期始终比 base、Air 更长,比如中国大陆 Pro/Pro Max 要等 5 周,美国要等 24 天,英国要等 3 周。
为什么高端机型更 " 抢手 "?核心还是苹果的 " 高端化战略 " 见效了。今年 Pro 系列新增了两大卖点:一是 eSIM-only 版本(无实体卡槽)的电池容量更大,二是 Cosmic Orange、Silver 等新配色成了 " 爆款 "(这两个颜色的周期比其他颜色长 1-2 周)。用户愿意为 " 更好的体验 " 多花钱,而高端机型的毛利率本就更高,这对苹果的营收和利润来说,无疑是 " 双重利好 "。
02、区域透视:中国大陆为何成 " 最长周期 "?
看完美国、日本、英国等市场的数据,重点关注下中国大陆——这个占苹果全球出货 27% 的核心市场,不仅周期最长,还藏着一个 " 特殊变量 ":iPhone Air 延迟上市。
先看一组具体数据:9 月 15 日当天,iPhone17 各型号在中国大陆的周期是:
base 型号:5 周(美国 3 周、印度 1 周、日本 4 周);
Pro/Pro Max:5 周(美国 24 天、英国 3 周、香港 3 周);
Air 型号:暂未上市(延迟原因是 eSIM 政策)。
为什么中国大陆周期这么长?核心是 " 需求基数大 "。苹果在中国大陆的 installedbase(设备安装基数)已经突破 2 亿台,每年的换机人群就有几千万。而且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用户从旧款 iPhone 升级到 Pro 系列以及部分消费者从安卓转向 iPhone ——这部分 " 增量 + 存量换机 " 需求叠加,自然会推长交付周期。
举个例子:去年 iPhone16 Pro Max 在中国大陆的周期是 4 周,今年涨到 5 周,而产量还增产了 25%,这背后就是 " 换机需求 " 的真实释放。
同时,中国大陆市场的特殊之处,在于 iPhone Air 因 "eSIM 监管政策 " 延迟上市。苹果官方已明确表示 " 正在和监管部门协调,争取尽快推出 ",但短期来看,这可能带来两个影响:
一是 " 需求分流 ":原本想买 Air 的用户(定价 999 美元,256GB,比 Pro 便宜 100 美元),可能会转而去买 base 或 Pro 型号,进一步推长这些型号的周期;
二是 " 后续补涨 ":一旦 Air 上市,大概率会带来一波 " 补单潮 "。毕竟 Air 的定位是 " 中端性价比款 ",针对的是预算在 1000 美元左右的用户,这部分需求此前被暂时压制,上市后会成为新的营收增长点。
反观其他区域,美国相对稳增、日本略降,全球需求 " 分化但不疲软 "
美国:作为苹果第一大市场(区域权重 51%),Day1 平均周期比 16 长 3 天,其中 Air 型号从 " 无等待 " 变成要等 4 天,ProMax 从 17 天涨到 24 天,需求稳步增长;
英国 / 印度 / 香港:分别增长 8 天、3 天、1 天,尤其是印度市场,虽然周期绝对值短(3 天),但同比增长 3 天,说明苹果在新兴市场的渗透有成效;
日本:是唯一周期下降的市场,从 29 天降到 23 天,可能是去年需求提前释放(16 系列在日推出了定制版),但整体仍处于合理区间。
整体来看,全球主要市场除日本外,需求均呈增长趋势,苹果的全球份额仍在巩固——这和安卓阵营 " 高端机型疲软 " 形成鲜明对比,也印证了苹果在高端市场的护城河。
03、产业链视角:25% 增产背后,哪些环节会 " 吃肉 "?
苹果的每一次增产,都是产业链的 " 狂欢信号 "。iPhone17 的 25% 增产计划,涉及上千家供应商,从芯片到屏幕,从电池到组装,都会直接受益。但不同环节的 " 受益程度 " 不同
1. 组装环节:立讯精密先 " 受益 ",但毛利率偏低
苹果的最终组装主要靠三家企业:富士康(承担 60% 以上 Pro 系列订单)、和硕(base、Air 订单为主)、立讯精密(部分 Pro 订单)。这次 25% 的增产,意味着组装订单会同步增加,尤其是 Pro 系列的订单——因为 Pro 工艺更复杂(比如钛金属中框、高刷屏贴合),组装单价比 base 高 30% 左右,对立讯精密这类厂商的营收拉动更明显。
不过要注意,组装环节竞争激烈,毛利率普遍在 5%-8% 之间,更多是 " 量增驱动 ",利润弹性不如上游零部件。
2. 核心零部件:屏幕、电池、芯片是 " 利润高地 "
真正能 " 赚大钱 " 的,是那些有技术壁垒的核心零部件环节:
屏幕:Pro 系列用的是 120Hz 高刷新率 OLED 屏,供应商主要是三星显示和 LG 显示。这类屏幕的单价比 base 的 60Hz 屏高 50% 以上,而且产能相对紧张,苹果增产会直接推高屏幕厂商的订单量;
电池:eSIM-only 版本的电池容量更大(比如 ProMax 电池从 4441mAh 提升到 4800mAh),需要更高能量密度的电芯,国内供应商如欣旺达、德赛电池已进入苹果供应链,会直接受益;
芯片:iPhone17 搭载的 A18 芯片(台积电 3nm 工艺),是手机的 " 核心大脑 "。台积电作为独家代工厂,苹果增产意味着晶圆订单增加,而 3nm 工艺的单价比 4nm 高 20%,对台积电的营收和毛利率都是利好。
苹果产业链巨大的机会本质是 " 短期硬件增量 + 长期生态韧性 " 的双重支撑:
短期:iPhone 营收撑起增长 " 基本盘 "
苹果 2024 财年(F24)营收中,iPhone 占比 51%,是绝对的 " 压舱石 "。高盛预测,iPhone17 的强劲需求会推动 F4Q25(2025 财年第四季度,对应 2025 年 9-12 月)iPhone 营收同比增长 8%-10%,进而带动整体营收增长 6.4%。
长期:服务收入是 " 第二增长曲线 "
更核心的逻辑是苹果的 " 生态壁垒 "。苹果的服务收入(包括 AppStore 抽成、AppleMusic、AppleTV+、iCloud 等)具有 " 高粘性、高毛利、经常性收入 " 的特点——只要用户在用 iPhone、iPad、Mac,就可能持续付费。未来 5 年苹果的毛利增长主要来自服务收入,而目前服务收入占比仅 20% 左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04、总结:iPhone17 是 " 信号弹 ",苹果的长期价值在生态
回到最初的问题:iPhone17 交付周期拉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短期而言,这是 " 需求强劲 " 的信号,叠加 25% 的增产计划,会直接拉动苹果 F4Q25 营收和产业链订单,高盛给出了 13.6% 的上涨空间也反映了这种乐观预期。
但对长期而言,iPhone17 只是 " 信号弹 " ——苹果的核心价值早已不是某一款手机的销量,而是 "20 亿台设备 + 服务收入 " 的生态闭环。只要这个闭环不被打破,哪怕某一代 iPhone 销量波动,苹果的长期增长逻辑也不会动摇。
因此,国内以立讯精密为核心的苹果产业链,依然值得投资人重点关注。
如果,你对中国科技股投资感到困惑,
如果,你对接下来如何应对科技板块波动感到迷茫,
如果,你对应当关注哪些科技细分方向感到无所适从,
那么,请扫码加入我们,获取更详细的产业链分析和投资策略,跟随格隆汇研究院一起,在 AI 的浪潮中把握确定性机会,分享产业革命的红利吧!
注:文中所提公司仅为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推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决策前务必做好独立研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