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数据 " 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 ",上海正先行先试,面向超大城市特点需求,加快建设数据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可信数据空间,这也将成为上海破解数据流通信任壁垒,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又一重要引擎。记者昨天获悉,上海可信数据空间已经成为国家首批相关试点项目,目前已有近 300 家企业加入,汇聚数据资源上万个,开发形成 300 多个数据产品,累计数据调用数以亿计。
今年 7 月,为支撑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国家数据局公布了首批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名单,被业内认为是我国在探索数据要素规模化流通利用新模式方面的重要一步。此次试点共有 63 个项目入选,涉及 13 个城市、22 个行业、28 家企业,上海数据集团申报的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就是其中之一。
可信数据空间是一套融合了先进技术、标准化规则、创新运营模式的综合性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旨在为 " 供数不顺畅 "" 用数不放心 "" 流动不可信 " 等堵点问题提供解决之道。
上海数据集团介绍,当前,随着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其价值亟需在流通和应用中不断释放。然而实际操作中,数据的供需双方却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牵绊,比如供方担心数据被超范围使用、甚至恶意泄露,需方则对自己得到的数据来源是否合规、质量参差不齐心存顾虑。此外,供需双方还会因信息不对称、在线磋商困难、数据目录和格式不统一等,难以很快达成一致,阻碍了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利用。
为此,数据空间通过各种技术与规则的综合应用,为数据流通应用建立信任。在数据的供给侧,可信数据空间能让供方精确设定数据的使用次数、时长、用途,对数据表、特定字段乃至单行记录的使用精准授权。在使用侧,空间可以审查数据合规性、安全性、数据质量,确保进入可信数据空间的数据产品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针对流通环节,可信数据空间还以区块链为基础,为数据资源、产品、交易等提供多维度保障,特别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以不可篡改的算法替代传统的商业信任,从而构建起精准高效的数据价值交换环境。
对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而言,数据流通利用的主体和方式呈现出海量、异构、复杂的特性。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有序、高效的价值交换,迫切需要一个中立、普惠、能被各方信任的数字化公共基础设施,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由此应运而生。
上海数据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上海统一数据基础设施和国家区块链枢纽的赋能,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能显著地降低各行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使用门槛。目前,部分企业、部分行业已率先开展探索,并验证了空间的价值。
比如,有企业基于公共数据开发的一组数据产品,可精准评估小微企业主的资质,填补了传统征信模型的空白,成为银行信贷决策的重要工具,相关数据产品累计被调用 4 亿多次,支撑普惠金融放款达千亿规模。而面向医药领域开发的可信数据空间,不但能通过中药溯源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还能提供中药供应链融资等服务。后续,它还计划基于名医名方构建智能匹配引擎,患者在互联网医院就诊后,AI 生成处方经过医生确认,就会由相应机构代煎并配送上门。此外,针对超大城市治理,可信数据空间基于历史积水点、气象数据、三维建筑模型等多模态公共数据,尝试为城市防汛决策提供支持,并赋能导航、外卖等社会化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该空间不仅服务上海,还成为全国数据流通利用大市场的组成部分。将来,上海企业可在 " 家门口 " 看到并合规使用来自全国的数据产品,同时也可将自己的数据服务发布到全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