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每天 10 个固定班次根本不够用,暑运期间每天得额外加一到两个班次才能满足需求。" 负责吉林市到哈尔滨城际公交线路运营的张洋,对线路开通半个月来的客流量很满意。
这条停运 7 年的跨省客运线路,今年以 " 城际公交 " 运营模式回归——与以往线路客运站间 " 点对点 " 运营、不走高速公路模式不同,此次以 " 全高速运行 + 纯电动车队 + 城区内多站点覆盖 " 的差异化服务,与高铁竞争 " 抢客 "。
" 长途客运未必是夕阳产业。我们借力哈尔滨出圈城际带动作用,将自身的定位从传统运输变为接地气服务,把长板做长,同样能挖掘出市场空间。" 张洋说。
开通半个月客流超预判,
乘城际公交还得提前预订
吉林市到哈尔滨城际公交线路的重启,恰逢暑期旅游旺季。吉林市双兴公交客运有限责任公司吉哈线负责人张洋介绍,目前线路开通半个月,客流构成以家庭旅游出行为主," 暑运期间家长带孩子出游的需求集中释放,再加上线路刚开通关注度高,不少家庭都愿意尝试这种新的出行方式 "。
为应对集中客流,线路采用 " 循环发车 " 模式——每晚安排驻班车在哈尔滨,确保两地每日均能保障 10 余个班次;同时推出 "15 天预售制 ",提前锁定出行需求。" 现在基本是现来现走没票,提前 15 天预售的情况下,热门时段的车票很快就会售罄。" 张洋透露,尽管运营前已预判到两地间存在稳定客流,但实际热度仍超出预期," 一方面是运营模式选得对,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哈尔滨、吉林市两地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热 "。
事实上,这条线路的重启并非偶然。7 年前,吉林市至哈尔滨之间曾开通长途客运班线,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原有 " 点对点、不走高速 " 的运营模式逐渐暴露出灵活性差、效率低等问题,班次从最初的 10 班逐渐减少直至停运。
在此次重启前,运营企业多次赴两地实地调研,不断优化运营方案,最终确立了 " 全高速运行 " 的新模式,将单程时间压缩至约 3.5 小时。" 即便算上市区停靠接驳,总时长也与高铁实际出行时间相当,有效解决了以往长途客车‘耗时长’的短板。" 运营企业对吉哈两地旅游市场展现出强烈信心," 若按传统客运淡季计算,全年真正运营低潮期可能只有四五个月。况且现在,冰雪旅游热和周末游升温正在创造新需求,哈尔滨的城市旅游带动作用正在持续增强。" 在她看来,在冬季旅游旺季,线路可很好将吉林雾凇等出圈景点与哈尔滨旅游项目串联起来,乘客只多不少。
差异化破局:
纯电车降运营票价,多站点覆盖实现便捷搭乘
在高铁已连通吉林市、哈尔滨两地的背景下,城际公交如何找到生存空间?张洋给出了 " 差异化服务 " 的答案——从站点、时长、票价三个维度,打造与高铁互补的出行选择,并且把自身的长板做长。
站点覆盖则是城际公交的核心优势。不同于高铁站点只位于火车站,城际公交在吉林市、哈尔滨两地均选择 " 人员密集 + 交通枢纽 " 型中途停靠站点," 哈尔滨这边覆盖了万达、工大,还有医大一院,最后到哈西客站,这些站点要么是商圈、要么是医疗核心区,很好衔接乘客公交、地铁出行需求,乘客走几步就能搭乘,比去高铁站方便 "。
时长上,线路全程走高速," 以往走乡道要 5 个多小时,现在走高速仅需两个多小时,加上市区路段也才 3 个半小时 "。张洋说,这个时长与高铁 2 个多小时运行时间虽有差距,但乘客要算上高铁进站安检、往返车站的时间,两者的实际出行时长差距不是太大。
票价方面,纯电动车队的投入成为 " 降价利器 "。张洋介绍,线路投入 10 台 38 座纯电动公交车,不仅车况新,还全部配备航空座椅,"11 米长的车身只装 38 个座位,宽敞度和舒适度都不错 "。更关键的是,纯电动车型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企业将这部分节省直接转化为票价优惠," 单程票价为 50 元,往返票价才相当于一张高铁票,满足乘客性价比的需求 "。这种 " 舒适不打折、票价更亲民 " 的组合,让不少乘客主动放弃高铁选择城际公交。
理念转型:
从 " 运输 " 到 " 服务 ",长途客运也是朝阳产业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哈尔滨近年来的 " 出圈 " 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显著。尤其是对哈长城市群间城市,产生了多层次的联动效应。上一个冰雪季,哈尔滨游客量激增,部分游客选择 " 哈—长—吉 " 线路出行,带动了吉林市的万科松花湖滑雪场、雾凇岛等景区接待量同比大幅增长。而游客与人员来往的频繁,也带动交通流量激增,促使沿线城市加密运输车次。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双兴公交客运有限责任公司重新发掘出了长线客运市场新空间。
" 很多人觉得客运企业是夕阳产业,但我认为它是成长型服务行业,上升空间很大。" 采访中,张洋谈及行业发展时,提出了对长途客运定位的新思考。在她看来,长途客运的 " 没落 " 并非行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传统运营模式未能跟上市场需求变化," 如果把客运企业单纯定位成‘运输工具’,确实容易被高铁、私家车冲击;但如果把它当成服务行业,围绕乘客需求做文章,就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
这种理念转变,也贯穿于吉林市到哈尔滨城际公交的运营细节中:驾驶员上岗前需经过专项培训,服务人员注重全程引导,甚至从车型选择、站点设置到票价制定,都以 " 乘客便利 " 为核心。" 我们想让乘客觉得,坐这趟车不是‘将就’,而是‘享受’——就像坐自己的车出门一样自在。" 张洋说,企业此次把这条线路当作 " 新型产物 " 来打造,就是希望打破外界对长途客运的刻板印象。
她进一步举例,随着城市群间连结紧密度加强,南方不少城市已率先完成客运行业的服务化转型,将长途客运与旅游、通勤、便民服务深度结合," 客运和高铁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高铁快,但站点少;客运虽然慢一点,但能覆盖更多民生场景,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只要找对定位,客运企业就能迎来春天 "。
未来规划:
不盲目复制,以调研为基深耕线路
对于后续线路规划,张洋表示企业不会盲目扩张。" 现在有乘客问我们,会不会开吉林市到沈阳的城际公交,但我们做每一条线路前,都会先实地勘测、调研——这条线路可行吗?我们能做好、做活吗?不能像以前那样,随便复制一条线路就运营,最后不了了之。"
眼下,企业已开始为暑运结束后的 " 淡季 " 做准备。" 不能在客流高峰时沾沾自喜,也不能在客流平稳时心态失衡。" 张洋说,无论客流多与少,服务质量都不会打折扣," 暑运结束后,我们会继续调研务工人员、通勤族等群体的出行需求,调整班次和服务细节,让线路不仅能服务旅游旺季,也能满足日常民生需求。" 张洋说," 当前消费趋势下,人们出行需求越来越旺盛,其实客流总是有的,只是怎么才能吸引到你这儿来。"
从 7 年前的停运,到如今的客流爆满,吉林市到哈尔滨城际公交线路的 " 重生 ",不仅串联起两地的旅游资源与民生需求,更为长途客运行业转型提供了新思路——紧随市场形势,摒弃 " 夕阳产业 " 的自我否定,以服务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传统客运行业依然能在交通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 " 朝阳赛道 "。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刘希阳
编辑:马云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