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 IPO
母婴
两位创始人年薪合计超千万元。
作者|刘钦文
编辑|高远山
深圳壹方城的过道里,一位年轻妈妈突然停下脚步。她单脚轻踩刹车,双手调整推把,婴儿车停在一个微妙的角度——不是水平的 180 度,也不是完全直立的 90 度,而是恰好175 度。
这个精确到度的停顿并非偶然,是 BeBeBus 婴儿车设计手册里的标准操作。这个一度之差,既能防止宝宝呛奶,又能保证舒适视野。推车、安全座椅、婴儿床——这些传统育儿工具,被 BeBeBus 重新设计成中产家庭的 " 时尚配件 ",撑起了一个毛利率稳定在 50% 左右的生意。
这些遍布在亲子生活场景中的产品,正将其母公司推向资本舞台。近日,BeBeBus 背后的不同集团在港股重新递交《招股书》,但精致的育儿场景背后,高达 3.61 亿元的可赎回优先股如同一把悬顶之剑,对应的是仅 2.01 亿元的现金储备。《招股书》里埋着对赌协议:2026 年 6 月 30 日前必须上市。
01#
千元婴儿车撑起一个 IPO
年入 12 亿
也许很多人对不同集团有些陌生,但说起 BeBeBus,有娃一族大多有所耳闻。从婴儿车到纸尿裤,这个创立于 2019 年的高端国产母婴品牌,成为了众多宝爸宝妈们的新宠。
BeBeBus 目前已从最初的婴儿推车、儿童安全座椅、婴儿床、餐椅四大核心产品,逐步延展到睡袋、枕头、奶瓶、纸尿裤、湿巾等产品,涵盖亲子出行、亲子睡眠、亲子喂养、卫生护理四大场景。
图源:官网截图
BeBeBus 的 " 高端 " 主要体现在它的售价和设计上。
不同集团招股书提到,2022 年、2023 年以及 2024 年,BeBeBus 包含至少一件核心产品的订单的平均交易金额保持在 2400 元以上。
BeBeBus 起初凭借具有设计感的外观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比如长得像空气净化器的婴儿床、像旅行箱一样可折叠的婴儿车、外观类似蛋壳座舱的儿童安全座椅和餐椅等等。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其线上平台会员数量已增长至逾 200 万名。
在市场上,一辆普通婴儿推车的价格多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而 BeBeBus 婴儿推车的零售价主要在两三千元价格带;其天猫旗舰店显示,其中最贵的一款 " 启航家 " 系列婴儿推车三件套组合折后价格为 17680 元,而该系列婴儿推车销量显示 " 已售 5"。
此外,还有其可折叠婴儿床经典产品定价 3280 元,新生儿护脊推车 2480 元,安全座椅定价超 3780 元,就连技术含量较低的宝宝餐椅售价甚至都高达 3180 元。
图源:官网截图
通过《招股书》可以发现,以婴儿推车和儿童座椅为主的出行场景是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2022 年至 2024 年、2025 年 1-6 月(下称 " 报告期 "),该业务收入分别为 3.25 亿元、4.74 亿元、5.71 亿元和 2.58 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 64.1%、55.7%、45.7% 和 35.5%,可以看出,作为公司 " 拳头产品 " 的出行场景收入增长在逐年放缓。
其次是睡眠场景,报告期内,该业务收入分别为 1.25 亿元、1.36 亿元、2.23 亿元和 0.99 亿元,收入占比由 2022 年的 24.6% 下滑至 2025 年 1-6 月的 13.6%。
值得关注的是,BeBeBus 婴幼儿护理场景业务增长迅速。从 2022 年的 0.42 亿元营收,增长到 2025 年 1-6 月的 3.07 亿元,收入占比从 8.2% 增长到了 42.3%。
几大场景下,《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不同集团分别实现收入 5.07 亿元、8.52 亿元、12.49 亿元和 7.26 亿元;净利润方面,2023 年刚刚扭亏为盈,分别为 -2120 万元、2720 万元、5850 万元和 4850 万元。
图源:招股书截图
02#
高榕创投、泰康人寿投资,
对赌期限还剩 10 个月
不同集团的成长背后,是资本的强力助推。天眼查显示,自成立至今,公司完成了四轮融资,估值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近乎 7 倍的跃升。
不同集团于 2018 年 11 月成立,2020 年 5 月即获得道口投的天使轮投资。2020 年 10 月,完成 A 轮融资,天图投资以 4.5 元 / 股的价格成为首轮机构投资者。随后,高榕创投与经纬创投便以 6 元 / 股的价格参与 A+ 轮,追加投资近亿元人民币,推动公司估值突破 5 亿元。
2021 年 5 月,泰康人寿以 25.58 元 / 股的价格领投 B 轮 1.4 亿元,天图、高榕、经纬同步跟投,公司估值飙升至 20 亿元。
IPO 前,高榕创投持有不同集团 9.8% 的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方;天图投资、经纬创投和泰康人寿则分别持有不同集团 9.24%、7.84% 和 5.15% 的股份 9。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集团与投资机构签有对赌协议,约定需在 2026 年 6 月 30 日前完成合格上市。若此次 IPO 申请未能成功或未能在此日期前完成,协议中的赎回条款将被触发,赎回价乃按发行价的 100%,并从发行日开始按 10% 的年回报率计 , 加上到期赎回事件中任何应计但尚未支付的股息厘定。
图源:《招股书》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2.01 亿元,而可赎回优先股等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高达 3.61 亿元。这意味着公司的现金无法覆盖潜在的赎回义务。
" 对赌是企业融资过程中司空见惯的事。企业在发展早期的成长阶段,各种投入持续走高,这个阶段的企业对资金更加渴望,在整体行业都没有盈利的状况下,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成为最核心竞争力,同行也千方百计开启各种花样融资。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早期,企业经营业绩等数据并不漂亮,公司发展前景虽然明朗但投资人信心不足。企业需要资金 + 投资人对项目有信心但缺乏决心的情况下,资方通常要求企业或股东为投资担保,形成了事实的对赌协议。"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表示。
03#
两位创始人拿千万年薪,
相当于净利润的 19%
在对赌协议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之际,不同集团的管理层薪酬却逆势攀升。
BeBeBus 创始人汪蔚 1986 年出生,20 多岁就进入母婴行业,2011-2018 年担任昆山新贝怡 CEO,从事育儿产品批发分销。2018 年,母婴行业初显疲态,进入 " 逆周期 "。但汪蔚凭借多年行业经验,敏锐地洞察到一个机会:传统品牌深陷价格战,高端市场又被国际品牌占据,但新一代父母消费升级的需求未被满足。于是他在上海创立了布童科技(不同集团前身)。
另一位创始人沈凌曾在英孚婴童 Babyfirst 工作多年,最终职位是销售总监,负责中国区销售营销、渠道扩展和整体管理。2019 年沈凌加入成为联合创始人兼 CEO。
2019 年不同集团推出 BeBeBus 品牌。推出 BeBeBus 时,不同集团就瞄准一线城市 25-35 岁高知女性,以 " 高端化 + 场景化 " 为核心,将婴儿车、安全座椅等传统品类升级为 " 时尚单品 ",通过小红书 KOL 种草快速打开市场。其主导的 " 新生儿护脊四大件 "(婴儿车、安全座椅、婴儿床、餐椅)成为行业标杆。
随着公司成长,两位创始人的年薪也水涨船高。不过两人的年薪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2022 年 -2024 年,汪蔚的年薪分别为 151.7 万元、333.6 万元、752.1 万元,而沈凌分别为 151.7 万元、253.6 万元和 361.2 万元。
2024 年两人的年薪合计已过千万元,为 1113.3 万元。而 2024 年不同集团的净利润为 5850 万元。也就是说,两人的年薪相当于净利润的 19.03%。
图源:《招股书》
在高薪之外,公司治理层面的关联交易同样暗流涌动。2020 年 5 月,汪蔚将布童科技(不同集团前身)7.5 万元注册资本(对应 2.5% 股权)以 0 元转让给广州融慧 —— 这家公司由董秘颜栋的配偶实际控制。
仅半年后,2021 年 1 月,广州融慧以 1442 万元将该部分股权转回给汪蔚,扣除实缴的 7.5 万元注册资本,相当于净赚 1434.5 万元。按当时布童科技 300 万元注册资本计算,7.5 万元股权对应的估值达 1442 万元,较 A 轮融资时的 3 亿元估值溢价近 5 倍。
在这期间双方还发生其他交易,2020 年 4 月至 2021 年 3 月期间,布童科技委托广州融慧提供战略咨询服务,服务费 150 万元以股权结算。
上述事件结束后,2023 年 6 月颜栋加入不同集团担任董秘,其公开信息显示曾在快手、亿咖通科技等公司担任董秘或法务职务。
从行业逆周期的创业者到资本舞台的操盘手,汪蔚、沈凌、颜栋三人组用六年时间书写了一个 " 高增长 + 高争议 " 的商业故事。他们的履历交织着草根逆袭与资本权谋。当 BeBeBus 叩响港交所大门时,其真实价值究竟是 " 母婴界的苹果 ",还是 " 资本包装的泡沫 ",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你有何了解?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点击下方 关注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