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20小时前
以文学精神讲述美食传奇——评沈嘉禄新作《烟雨江南茶酒楼》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沈嘉禄这次献给读者的美食散文集很有些诗意——《烟雨江南茶酒楼》(上海文化出版社)。江南春早,细雨蒙蒙,打着伞去某个街角的茶酒楼,约与三五知己,在临水的窗前坐下,听鸟,赏绿,品茶,酌酒,品赏时令佳肴,思念远方的友朋,再切入彼此感兴趣的话题,赞美见义勇为的好人,痛斥道德沦丧的丑态……万花筒般的世相百态,一一奔来眼底。确实,该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字是有文化积淀的," 人学 " 视野下的美食界面,并非 " 好吃 " 二字可以涵盖。

美食是人类进化文明进步的产物。美食由人发现品尝并不断优化烹饪,每种美食都有它的成长过程。学者钱谷融曾经提出 " 文学是人学 " 的观点,这影响着数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对沈嘉禄的美食散文写作也起到了引领作用。美食文化也是一种 " 人学 ",美食离不开人们的分享,更离不开人们开疆辟土的劳作,这两种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加上食物背后的日常生活,就构成了浓烈的人间烟火。

沈嘉禄以小说散文影视创作闪亮登场,而后旁涉生活美食领域,先后出版了十余本美食散文集,成为以文学精神体现美食文化的佼佼者。每推出一本新著,都会在读者和粉丝中间引起共鸣,诱发从舌尖到心间的激动。

在具体写作中,他主张 " 以文学的精神讲述美食 ",先描述寻访、品鉴美食的动因和机缘,再引出与厨师的深入交流,然后通过美食切入人的故事。这里的人,是古人也是今人,总之是要引发读者的回味和怀想。通过美食写出尘世人间的寻常人寻常事,有时也会赋予某种出其不意的戏剧性,从而呈现以 " 人学 " 视野的文学意味。

于是,他笔下的寻常美食有种浓浓的乡愁味,第一次的鳜鱼味觉,心心念念的油煎豇豆糕,是属于他自己的乡愁食物。街头巷尾阿婆手作的油墩子、烘山芋、葱油饼、年糕团……让离家远行的游子重尝小时候的家乡味道。他这样归纳:乡愁是一张煎饼,一碗烩面,一锅杂鱼汤,我在慌乱中打碎了一把调羹,妈妈在微笑。这哪是写美食,而是重现了一个温柔人心的场景。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沈嘉禄当然也着意地方风味的呈现形态,那么翡翠塘鳢豆瓣肉、金枕榴莲砂锅鸡、三虾狮子头、臭鱼烂虾饭等也成了他的关注对象,同时把笔触延伸到厨房里的研发者,为了新菜式,他们宁愿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比如吴江宾馆徐鹤峰大师一年四季不间断开发新菜式,再比如江湖传奇中的捕味者孙兆国,一年研发新菜超一千道。正是这些美食界开拓创新者,以孜孜不倦、执着寻求的工匠精神为食客提供不断出新的美馔佳肴,为海派美食文化作出了具体的诠释。

孔老夫子早就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名人名流喜好美食也是其日常生活的一个侧影。当然,沈嘉禄不是简单地写名人名流吃喝,而是善于 " 选材用料 ",勾画名人名流形象。比如写鲁迅在上海期间,到过的大大小小酒楼食肆八十余家,或朋友请他,或他请朋友,半为工作,半为交际,反映出鲁迅性格的另一面。写汪曾祺,借他人之口,说汪曾祺一大爱好逛菜市场,他借机感受时序变化,更在体察世间百态,投射到作品中就弥漫成人间烟火。

沈嘉禄在这本书里粗线条地分割出乡愁、传统、历史、轶闻等版块,借助民间传说和史料钩沉相结合的方式徐徐道来,互为穿插和比照,或幽默或调侃,渗透出他的人文情怀。说到萝卜干,引用了《菜根潭》里话: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笔锋一转,讲述了粤东农妇晒制溏心萝卜干的艰辛。西湖醋鱼本是脍炙人口的杭州名菜,现在却屡遭诟病。何也,行业内卷低价竞争,居然用死鱼替代活鱼,导致非遗传承的尴尬。

沈嘉禄通过多个途径,引导读者进入美食文化风味风俗风物风情的文化景观,让美食爱好者读之有亲临刀俎鼎簋的现场感。美食从业者可以一窥全豹,文学爱好者则通过 " 过屠门而大嚼 " 感受到人文情怀和文学意蕴。(作者系文学评论家)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文学 江南 乡愁 美食文化 吴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