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苗苗
图源:图虫创意
近日,上海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 " 中银消金 ")变更股权的批复,同意中国银行受让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下称 " 博德创新投资 ")持有的 3.558% 股权及北京红杉盛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下称 " 红杉盛远 ")持有的 1.617% 股权。
受让完成后,中国银行对中银消金的直接持股比例将提升至 47.98%,博德创新投资、红杉盛远并没有完全退出,其持股比例分别降至 2.25%、1.02%。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银行受让股权背后的股东拥有一些创投背景,此次变动发生在中银消金刚刚扭亏为盈且行业整体面临资产质量压力的节点,不排除会被创投方面认为是一个比较好的退出节点。目前看,持牌消金领域所涉创投的情况并不是很多,且消金机构先行出现大额亏损、后扭亏为盈的情况属于少数,后续行业难以出现相似动作。
中国银行获批受让中银消金 5.175% 股权
中银消金成立于 2010 年 6 月,是我国首批试点的 4 家消金公司之一,初始注册资本 5 亿元,由中国银行、百联集团和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下称 " 陆金发 ")共同发起设立。其中,中国银行为第一大股东,出资比例为 51%。
此前,中银消金进行过两轮增资。2015 年,中银消金引入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下称 " 中银卡司 ")、博德创新投资、红杉盛远等 3 家股东,其注册资本变更为 8.89 亿元。2019 年,中国银行、百联集团、陆金发以及中银卡司对中银消金增资,其注册资本增至 15.14 亿元。
截至 2024 年末,中国银行对中银消金直接持股 42.80%,并通过中银卡司间接持股 13.23%,合计持股比例达到 56.03%,为其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此外,据企业预警通数据,百联集团、陆金发、博德创新投资、红杉盛远等 4 家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别为 22.08%、13.44%、5.81%、2.64%。
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于 7 月 23 日发布中银消金 2025 年跟踪评级报告显示,中国银行通过委派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方式参与中银消金管理,能够在资金、管理、品牌等方面 给予其一定支持。截至报告出具日,中国银行委派 4 名董事、提名 1 位监事。
目前,中国银行受让中银消金 5.175% 股权已获监管批复。
根据批复,中银消金应严格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完成上述股权变更事宜。同时,应加强股权管理,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严格控制股东关联交易,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
近日,财政部等多部门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中银消金作为中国银行的消金子公司,也入选了此次消费贷贴息的经办机构。中银消金表示,将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动政策落地实施。此次股权变更后,中银消金或将获得股东更多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1.5 亿元
不久前,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发布了 2025 年半年报,其中披露了中银消金 2025 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2025 年上半年,中银消金实现营业收入 36.81 亿元,同比增长 2.8%;净利润 1.5 亿元,日赚约 82.27 万元,同比扭亏,去年同期亏损 3.06 亿元。截至 2025 年 6 月末,中银消金资产合计 817.03 亿元。
此前在 2021 年至 2024 年,中银消金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53.45 亿元、67.58 亿元、78.56 亿元、75.47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8.53 亿元、6.32 亿元、5.37 亿元、0.60 亿元。
在积极调整股权结构与提升业绩的同时,中银消金也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8 月 19 日,中银消金在银登网披露多个不良资产包转让结果公告。以披露期数计,当前中银消金 2025 年的不良资产包已披露至 66 期,2024 全年为 83 期。
苏筱芮表示,2025 年,消费金融机构密集转让不良资产延续了去年趋势,一方面是由于监管部门近年来不断强化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是机构立足于贷后管理现状,期望通过不良资产处置来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对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而言,不良贷款转让能够助力机构减轻历史包袱,将精力放在更重要的拓客、风控等业务上。"
近期,中银消金多位高管履新。据上海金融监管局,2025 年 7 月,中银消金独立董事黄海量任职资格获批;6 月,中银消金副总经理牛晓峰任职资格获批;3 月,中银消金董事何伟文任职资格获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