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榆林 前天
边塞风云录:黄甫川堡的历史烽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矗立着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古堡——黄甫川堡。其势巍巍,其态穆穆,既可见 " 大漠孤烟直 " 的辽阔美景,又可叹 " 壮士百战死 " 的义薄云天。穿越时光的迷雾,翻阅历史的卷帙,走近这座古堡,倾听这一卷诉说着岁月传奇与金戈铁马的史诗篇章。

黄甫川堡,这座屹立于历史长河中的雄伟堡垒,是明长城进入榆林后的第一个城堡,亦是明朝时 " 三边总制 "" 陕西总督 " 辖治从东到西的起始处。它坐落于府谷县黄甫镇黄甫村,作为延绥镇营堡体系中最东端的要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军事战略价值。

据《榆林府志》载:此堡为明 " 天顺中置,弘治中添设关城,周三里二百七十四步,高一丈八尺,楼铺十六座。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以砖。明代黄甫川堡驻军及守城军共 1607 名,配马骡 1149 匹,设操守、坐堡、战将各一员,守瞭大边长城 " 三十里零二百一十步、墩台二十八座。" 清康熙年间驻马步兵 197 名,设游击 1 员统领之。

黄甫川堡辖长城 " 三十里二百十一步,有边墩二十二座,边口九处,腹里烽墩十二座,塘汛三处 "。《延绥镇志》记载:黄甫川堡与岢岚楼子营仅一河之隔,迤西至双山一十二城,冈阜交错,深堑高崖,蜿蜒四五百里,东南逼临大河,故东路之利,利在险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得黄甫川堡的战略地位无可替代。

明朝中后期,随着边疆策略的适时调整,延绥镇应历史之需,精心布局了三大贸易口岸,黄甫川堡就是其中之一。自黄甫川堡的大边长城口开设蒙汉贸易市场以来,堡城逐渐从铁血边关演变为繁华商镇,发展成为陕北与河套地区的重要贸易集市,昔日的烽火硝烟已散,取而代之的是络绎不绝的商旅往来。曾经的箭楼与城墙,虽已不再承担守卫疆土的重任,却化身为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新篇章。

由于紧靠山西,是明长城进入延绥后设立的第一个行政、军事机构,黄甫川堡成为延绥镇当时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贸易口岸,是蒙汉边境上的一个边贸重镇。物阜民殷,商务亦盛,素有 " 金黄甫、银麻镇 " 之称,其地位之重要,影响力之深远由此可见。

自古以来,黄甫川堡便是晋商与蒙商交流往来的必经之地,不同商业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明清时期的院落,如李家大院、魏家大院、祁家大院等,从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彰显出繁荣的历史风情。它们记录着那段风云变幻的时代,每一处古迹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条巷陌都流淌着历史的脉络。

走进这些古老的院落,仿佛穿梭于时光隧道,每一扇门后都藏着不同的故事。青砖灰瓦间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精致的雕梁画栋,细腻的窗棂花格,无一不在诉说着工匠们的巧思与智慧。这一座座历经风雨沧桑的明清古迹,不仅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荣辱,更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

黄甫川堡,一座矗立于边陲的雄关,蕴含着独特的历史韵味与文化魅力。它是蒙汉文化的交融点,是边疆贸易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共融共生的缩影。它用独有的方式,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的辉煌往事,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深切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震撼与感动。

来源 / 榆林文旅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长城 榆林 陕北 烽火 华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