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的渤海湾畔,一片耀眼的银色格外醒目——三航东营海上光伏项目的首批光伏支架已巍然矗立。
然而,对于施工过程中攻克 " 过度防腐 " 工艺难题的经历,中交三航局物资公司业务一部的团队成员们仍记忆犹新。
" 这批镀锌管件的防腐工艺要求确实超出行业标准,但我们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一年前的夏天,在三航东营海上光伏项目物资供应协调会上,面对钢管厂、加工厂和项目团队三方代表的疑虑,业务一部经理姚昱竑斩钉截铁地说道。
面对全新挑战,业务一部团队迎难而上,充分发挥专业协调能力,提前 5 个月完成了首批 5000 余吨钢管、檩条等物资的准备任务,为项目顺利推进赢得了宝贵时间。
项目伊始,设计院提出的 " 镀锌 + 油漆 " 双重防腐工艺就给了团队一个 " 下马威 "。这种要求管件先进行热镀锌处理,再经抛丸工艺打毛表面后喷涂防腐漆的方案,在行业内十分罕见。" 镀锌层抛丸后直接脱落,这工艺根本行不通!" 在天津友发钢管厂的车间里,技术员小张指着喷砂后锌层剥落的管件,一脸无奈。
原来,按照常规的 0.8MPa 高压抛丸工艺,棱角分明的铁屑就像砂轮打磨薄冰,不仅无法实现表面打毛的效果,反而会将精心镀上的锌层完全剥离,导致管件防腐性能不升反降。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团队不得不重新规划方案。
业务一部团队立即行动起来,主动协调设计院、生产厂家、加工厂家和施工方召开四方会议,连夜开展技术攻关。依托现代通讯技术,团队创新性搭建 " 云端会诊 " 平台,通过视频连线、实时数据共享等方式,邀请多位技术专家在线分析研讨。
" 这项工艺的关键在于力度和工具的精准把控,就好比是在鸡蛋壳上用砂纸抛光,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驻场工程师举着对比样品解释道。技术团队经过深入研讨,提出了多套解决方案。但要验证这些设想的可行性,还必须通过严格的实践检验。一场围绕镀锌管件防腐工艺的技术攻坚战,随即全面打响。
团队马不停蹄地开展系统性试验:从抛丸气压入手,以 0.1MPa 为单位逐步调试,0.7MPa、0.6MPa、0.5MPa ……直至降低到 0.1MPa;同时更换不同喷砂介质——铁屑、钢砂、钢丸等,反复对比测试。
试验现场一片忙碌,技术员们紧盯着样品变化,快速记录每一组数据。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调整," 再试一次!" 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坚持终有回报。经过一个半月、三十余次试验,团队成功将抛丸气压降至 0.3MPa,并改用球形钢丸,极大减少镀锌层损伤。同时,他们在工艺中新增镀锌层厚度检测环节,确保稳定性。最终,镀锌层保留率从不足 60% 提升至 95% 以上,圆满完成任务。
本次攻关不仅攻克了 " 过度防腐 " 技术难题,更开创了 " 技术指导 + 驻场保障 " 的运维新模式。这一创新成果已成功复制到后续多个海上光伏项目中,有力助推了公司在新能源市场的开拓。伫立在渤海湾畔,望着阳光辉映下的光伏矩阵,项目组成员心潮澎湃——这闪耀的不仅是匠心工艺的光芒,更是 " 三航,值得信赖 " 的生动写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