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视频时,你是否常被这样的画面吸引?
竹编簸箕里摊开新收的麦粒,灶膛的火光映着蒸腾的饭香,天真的小孩在大榕树下嬉戏打闹 …… 这些带着 " 泥土味 " 的视频,正成为千万人的 " 精神原乡 "。
不禁要问:这场屏幕里的 " 集体怀旧 ",何以引发广泛情感共鸣?
短视频里的 " 乡愁 ",本质是一场关于文化记忆的视觉重构。
首先是意象的直观呈现。青瓦土墙、石磨竹编,这些承载集体记忆的意象在 " 乡愁 " 视频中频频出现,伴随着方言解说,让观众一秒穿越回到童年。更巧妙的是对节气仪式的复现,清明采茶、端午包粽,通过细致还原传统习俗的每个环节,将乡土记忆定格为可感知的影像图景。
其次是技术的增光添彩。无人机航拍展现出层峦叠嶂的田园图景,特写镜头放大露珠在菜叶上滚动的瞬间,慢动作捕捉柴火燃烧时腾起的青烟。这些镜头在像素与光影中重构乡村的诗意空间,让乡愁在虚实交织间悄然生长。
▲蓝田荞麦岭 图源:蓝田宣传
关键还在于巧妙的叙事策略。" 乡愁 " 短视频常常通过田园牧歌与都市焦虑的二元对立制造故事张力。当城市白领在格子间啃面包时,镜头里的博主正赤脚在稻田里抓泥鳅;当加班族深夜对着电脑发呆时,画面已切换至农家小院的围炉夜话。
这些画面,无不精准切中都市人对 " 诗与远方 " 的无限向往,使他们得以在屏幕里的 " 田园乌托邦 " 中短暂抽离,将乡愁转化为躲避现实压力的精神避难所,在鸡犬相闻的画面里寻得内心的片刻平静。不少网友感慨:" 看他们喂鸡种菜,仿佛自己也长舒了一口气。"
" 乡愁 " 短视频的走红,并非偶然。
社会转型是孕育这场怀旧的土壤。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故乡正成为许多人心中越来越回不去的精神家园。当记忆中的故土在变迁中逐渐模糊,短视频成为人们重温与维系记忆的重要载体。
那些被拆掉的老巷子、慢慢听不见的家乡话,都在短视频里变成了能反复翻看的画面,而 " 故乡 " 也不再只是地图上越来越陌生的坐标,而是藏在手机里、随时能打开的回忆。
▲诗意原乡 图源:长安唐村南堡古寨
经济转型赋予" 乡愁 " 新的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短视频日益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创作者们通过 " 短视频引流 + 直播带货 " 模式,将茶叶、笋干等山野风物卖出大山,既满足城市对乡土产品的需求,也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经济活力。
平台算法提供了最直接的助推力。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使得用户每一次在老物件、老场景等 " 怀旧 " 视频上的停留,都会触发算法源源不断地推荐同类内容,继而形成了 " 流量吸引创作,创作再获流量 " 的循环。
" 乡愁 " 短视频的流行,还有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这些短视频承载的现实价值尤为珍贵。它们让竹编等濒临淡忘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生,也为方言、民俗等 " 地方性知识 " 的存续提供了广阔舞台。不少短视频博主们选择返乡投身文旅文创,为 " 空心化 " 的乡土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现实的争议不容忽视。有的博主为了营造 " 田园牧歌 " 氛围,在收割季节租用道具进行摆拍,使得 " 原生态劳作 " 变成精心设计的场景表演。有些博主在直播间卖着货不对板的农产品,也引发了 " 消费乡愁 " 的舆论质疑。
认知上的偏差也同样需要警惕。精致滤镜下的乡村变成 " 世外桃源 ",但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等真实情形却被选择性隐去了。这种符号化的表达,可能会误导公众将乡村振兴简化为面子工程,忽略对乡村振兴、治理升级等问题的深层次考察。
优质" 乡愁 " 短视频的持续产出,需要凝聚多方合力。创作者应恪守真实底线,以镜头真诚记录原生态的乡村生产与生活图景。短视频平台在推送高热度内容之余,主动发掘并扶持那些深刻反映乡村真实境况的作品。作为受众,我们在享受 " 云端乡愁 " 情感慰藉的同时,更应主动关注乡村振兴等更为重要的命题。
短视频制造的 " 乡愁 ",既是个体记忆的打捞,也是集体情感的共鸣。在算法主导的流量浪潮中,唯有守住真实,才能让 " 乡愁 " 不沦为消费符号,成为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精神灯火。
* 封面图源长安唐村南堡古寨
来源 / 网观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