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 " 新车生产日期超前 " 事件引发网友们广泛关注,相关车辆的铭牌标注制造年月为次月,而拍摄时实际尚处当月,这一离奇情况瞬间在网络发酵,让网友们对此非常的不解。
(素材来源 /@擎歌王子)
起初,外界多猜测是生产环节信息录入失误,或是供应链、生产计划管理存在漏洞。毕竟车辆生产日期对消费者而言,是判断新车状态、质保周期的关键依据,极易让公众对车辆生产流程、质量把控产生怀疑。
(素材来源 /@汽车之家)
随着信息进一步明晰,事件出现新转折,涉事车辆是在试驾会上被拍摄到的,它们非但不是面向市场销售的商品车,甚至连量产车都算不上,本质上属于工程试装车。公众无需将试装车的临时标注问题等同于量产车的质量或管理问题,车企也不会将这部分的车售卖。
(素材来源 /@栋见加电)
有的网友分析,在汽车生产环节中,其实也是有整车铭牌生产日期早于车身大量零部件的生产日期。这次的整车铭牌只是反过来,而车身零件的实际生产计划延后了,所以才出现了时间对不上的情况。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没进入销售交付环节的车,按传统 OEM(贴牌生产)的生产计划九月下线所以才打的这一批铁牌子装上的情况。
来看看网友们都是怎么说的,有的网友说:不应该打的下线时候的日期吗。有的网友说:本来还没销售,还没正式完成制造。还有的网友说:这个对车企又构不成什么影响,就是典型的一些人吹毛求疵。网友们都在理性的分析这件事情。
写到最后,随着 " 非量产、非商品车 " 的属性被明确,所谓 " 生产日期超前 " 的争议也应回归理性视角,它并非品牌品控或管理能力的问题,更多是生产和研发环节上的顺序不同。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