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下载量暴跌 72.2%,从现象级爆火到‘跌落神坛’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 ",这是不久前部分媒体扎堆炒作的一个话题。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幻方量化无意消费级市场,周鸿祎近日更是一语道破天机,他表示 " 梁文锋根本不在乎做 App,他是一门心思搞 AGI。"
事实上,真正吸引了大量 C 端用户的是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截止今年 6 月,背靠抖音生态的豆包就已经实现 1.47 亿的月活,成为国内 AI 助手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头羊。
这还没完,近期有消息称,字节跳动或正在尝试从软件到硬件,自研 AI 手机 " 豆包手机 "。相关消息源指出,字节跳动将负责 " 豆包手机 " 的大模型功能、部分操作系统相关工作,硬件设计和生产则会由 ODM 来完成。
然而对于 " 豆包手机 " 的这个传闻,字节跳动方面立刻予以否认。对此豆包方面表示相关信息不实,目前没有推出自己手机产品的计划,豆包在持续探索将自己的 AI 能力开放给包括手机在内的各种硬件厂商,并且 "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和一些合作伙伴做完整解决方案尝试,但所有合作都不涉及自有手机产品的研发与推出。"
其实字节跳动探索 AI 硬件业务不假,毕竟已经上市的 Ola Friend 智能体耳机,以及正在研发的 AI 眼镜都是明证,但再次投身于智能手机这片红海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过字节跳动做 AI 手机这件事就与当年抖音做外卖一样,更像是利益相关方迫切的希望有 " 鲶鱼 " 来改变如今一潭死水的市场格局。
别看去年年初整个手机业界关于 "All in AI 手机 " 的声音相当响亮,可一年时间过去后,消费者对于 AI 手机的态度却是 " 不买账 "。去年年末,市场调查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向超过 2.5 万名美国消费者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只有 19% 的受访者愿意为手机的 AI 能力支付溢价。
消费者目前对于 AI 手机不感冒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智能手机并非生产力工具,虽然一众手机厂商力推的文档总结、文章撰写、通话摘要功能确实有 "AI 味 ",然而绝大多数用户并不会在手机上看文档、写文章,也不常有需要总结的通话。所以除了 " 即圈即搜 " 等真正改善使用体验的功能,手机上的 AI 给许多用户的感受就是 " 华而不实 "。
这个时候,自然就有人希望字节跳动这个将豆包做到了国内市场第一的厂商出手,给手机厂商来打个样。可问题是做手机对于字节跳动而言既无能力、也没必要,用 " 襄王有意,神女无心 " 来形容字节跳动对于 AI 手机的想法无疑是恰如其分。
其实字节跳动做过手机,2019 年他们就曾出手从轰然倒塌的锤子科技手中,收购了手机团队和部分知识产权,后续的坚果 Pro3、坚果 R2 就是字节跳动的手笔。只可惜彼时的手机圈早就已经是红海,缺乏性价比和核心卖点的这两款机型可以说是在市场上一点水花都没溅起来。
再加上做手机硬件事实上也不赚钱。在这一轮涨价潮之前,国产 Android 手机普遍都是硬件微利,靠后续的游戏联运、广告等软件业务来赚钱。可字节跳动本就是互联网巨头,他们的赚钱能力显然是手机厂商可望而不可即的。
更为重要的是,字节跳动即便 " 头铁 ",他们做 AI 手机也几乎毫无成功的可能。因为时机已经不对,字节跳动不可能有复制苹果成功路径的机会。尽管 iOS 生态的成功有赖于硅谷巨头彼时对于智能手机的怀疑,时任微软 CEO 的史蒂夫 · 鲍尔默就曾对 iPhone 嗤之以鼻,表示 " 世界上最昂贵的手机,对商业客户没有吸引力。因为它没有键盘。"
即便当年意识到移动生态重要性的谷歌,也曾在 Android 和 Chrome 之间摇摆不定,给了 iOS 和 iPhone 宝贵的 " 发育时间 "。有了智能手机的前车之鉴,当下的科技巨头对于 AI 都是 " 不容错过 " 的态度,凡是有能力的厂商都将其视为头等大事。所以这时候字节跳动根本就没有从软件到硬件发展的机会,一旦表现出有做 AI 手机的苗头,华米 Ov 等手机大厂就会将其视为敌人。
如今字节跳动做 AI 手机的结果就是举世皆敌,不做则会降低手机厂商的敌意。除了 vivo、OPPO、华为、荣耀、小米等实力雄厚的头部手机厂商有自研 AI 的本钱,二三线厂商则更有动力选择与字节跳动合作,为自家设备接入豆包来实现 AI 能力。
这样一来,将自己定位为 AI 能力的供应商,向硬件厂商提供 API 反而更好,也会给豆包在 AI 大模型价格战中笑到最后提供帮助。此前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总裁谭待在谈及大模型普遍降价时就曾表示," 这不是价格战,而是把成本降到合理价格,把应用做好,解锁更多场景。"
如果豆包要解锁更多场景,做一个为 AI 硬件注入灵魂的角色,显然要远比自己下场亲自做 AI 硬件更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字节跳动在 AI 领域想要扮演的角色,与华为在汽车领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想要拥有对 AI 硬件产品定义、用户体验设计、核心技术采用等方面的影响力,却不愿亲自下场、将精力浪费在供应链整合和产品制造上。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