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星人 08-20
小米汽车也有种“经济上行的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在全球消费电子和新能源车行业普遍承压的 2025 年,太多企业陷入 " 量增价跌 " 的困境:手机大盘迟迟无法回暖,新能源车厂大打价格战,家电市场则在无休止的内卷里消耗利润。资本市场因此弥漫着一种疲惫感,人们普遍认为再难看到高增长的奇迹。

但就在这样的混乱语境下,小米却递交了一份带有鲜明 " 逆周期 " 意味的财报:二季度营收 1160 亿元,同比增长 30.5%,净利润 108 亿元,同比大增 75%,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这已经是小米连续五个季度营收增速超过 30%,连续三个季度净利润创纪录。

比较冲突感的是,拉动小米业绩的最强引擎,不是手机这个传统主业,而是刚刚起步不久、外界争议不断的小米汽车。其毛利率高达 26.4%(智能电动汽⻋及 AI 等创新业务),不仅超越了特斯拉的 14%(左右),也超过比亚迪和 " 蔚小理 " 等主流车企,甚至高于小米手机和 IoT 业务。

在一个充斥内卷、价格战、低迷大盘的全球行业氛围中,小米财报仿佛展示了一种 " 经济上行的美 "。这份稀缺而珍贵的财报,让人不得不追问:为什么别人都在陷入增长焦虑,小米却能在风口浪尖中交出一份逆势而上的答卷?

汽车业务:超预期的现金牛

二季度,小米汽车交付新车 81302 辆,单季营收超 206 亿元,平均单价达 25.4 万元(含税价 28.7 万元),毛利率达到 26.4%。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数字——不仅显著高于特斯拉 13%~14% 的区间,也超过比亚迪及 " 蔚小理 " 等国内主流新势力车企的水平,更一举超越了小米手机和 IoT 的毛利率。平均含税价格也是接近 BBA 主流销量产品的水平。

小米汽车似乎并未因外部舆论或雷军的短暂 " 隐身 " 而受损,相反,它正成为小米集团最强劲的增长引擎。YU7 的上市延续了 SU7 的爆款势能,仅 18 小时锁单即突破 24 万台;SU7 Ultra 更是在 50 万元以上豪华纯电轿车市场站稳脚跟。两款产品的不同版本似乎实现了多层次产品布局,让小米汽车覆盖了主流与高端的多个区间。

汽车的高毛利率也为小米整体盈利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财报显示,小米 Q2 经调整净利润达 108 亿元,同比增长超 75%,连续三季刷新纪录。新业务亏损亦大幅收窄,仅为 3 亿元,下半年更有望在单季或单月实现盈利。这意味着,小米汽车已经从 " 烧钱阶段 " 迅速跨入良性循环。

更值得注意的是,YU7 锁单用户中,iPhone 用户占比提升至 54.5%,女性用户比例增至 34.9%。这不仅扩展了小米汽车的消费人群,也对小米手机和高端家电形成反哺,真正展现了 " 人车家 " 生态的协同效应。

手机业务:低迷大盘与高端化的结构组合

如果说汽车代表的是新增长曲线,那么手机业务依然是小米的基本盘。2025 年 Q2,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 4240 万台,连续 8 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市场份额 14.7%,继续稳居全球前三。在国内市场,小米手机继一季度重返出货第一后,二季度新机激活量达 1150 万台,份额 16.8%,再次登顶。

在海外,小米同样取得关键突破:东南亚排名第一,欧洲市场重回第二,中东和拉美稳居第二,非洲市场份额提升至 14.4%。60 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三,69 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前五。全球化布局的深化,使小米的市场韧性进一步增强。

小米手机业务数据中呈现了耐人寻味的一面——小米手机平均单价(ASP)为 1073 元,同比下滑 2.7%。表面上看似与高端化战略相悖,实则呈现了小米的双线打法:一方面,通过 Ultra 系列与自研玄戒 O1 芯片推动高端突破,4000-6000 元价格段市占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凭借性价比优势稳住了新兴市场的规模盘。

单价的下降虽然造成了 ASP 的走低,但也实现了全球化扩张中的结构调整。高端机巩固品牌,低价机扩大用户基数,两者叠加形成了增长合力。这种 " 高端化 + 规模化 " 的双轮驱动,是小米在大盘低迷环境下逆势调整的关键。

IoT 业务:实现了智能化正循环

财报显示,小米二季度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 387 亿元,同比增长 45%,毛利率达 22.5%,同比提升 2.8 个百分点。大家电业务表现尤为亮眼:空调出货 540 万台,同比增长 60%,ASP 同比上涨;冰箱出货 79 万台,同比增长 25%;洗衣机出货 60 万台,同比增长 45%。

更重要的是,这些增长并非靠低价换量。卢伟冰特别强调,小米在空调等产品上实现了 " 量价齐升 ",平均售价提升约 200 元,成为行业少有的逆势玩家。在格力、美的等传统巨头主导的激烈价格战中,小米坚持 " 不内卷 ",而是通过智能化与场景创新突围。例如 " 双出风空调 "、" 双区洗洗衣机 ",都切中了用户真实需求。

卢伟冰称,今年上半年大家电价格战比较激烈,很多老大哥对我们比较重视,下起手来也不是很轻,但小米扛住了价格战的冲击。

他表示,小米坚持对核心技术压强投入,不参与家电行业的价格内卷、不在意短期排名,一个月、一个季度的排名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长期的格局会不会改变,长期的胜利会不会在小米这一边。小米大家电业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今年会圆满完成年初的目标。

在政策层面,国补政策的实施为大家电业务带来增量。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已将 2025 年视作大家电出海元年,在东南亚、欧洲等市场完成了模式闭环,并计划 2026 年实现百万台级规模。这意味着,IoT 与大家电业务也将成为小米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逆势而上的小米

从整体财报层面来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小米 " 人车家 " 全生态的协同效应开始显现。

前面提到,YU7 发布后,iPhone 用户占比从 52% 提升至 54.5%,女性用户占比从 30% 提升至 34.9%。这种用户结构的优化,必然会对小米的手机和高端家电业务产生正面影响。

卢伟冰在沟通会中强调了这种协同效应给集团带来的收益:" 今天刚刚开始,因为我们现在汽车的存量用户还不是太多。如果我们再过几年,当我们有上百万或者几百万的汽车用户之后,大家会感受到它对手机和家电品类的带动。"

这种生态协同不仅体现在用户层面,更体现在技术和品牌价值的相互促进上。汽车业务的成功提升了小米的品牌势能,手机业务的全球化为汽车出海奠定基础,IoT 业务的智能化优势则为整个生态提供了差异化竞争力。

除去汽车和手机,最近小米 AI 眼镜也成为了一个爆款产品。AI 眼镜的热销,则证明了小米 AI 与硬件结合的潜力。

小米近两年凸显了 " 硬科技 " 的属性。玄戒 O1 自研芯片的发布,让小米正式跨入 " 硬核科技 " 阵营。在手机上,3nm 工艺带来性能提升,产品高端口碑提升显著;在 AI 上,小米开源了 MIMO-7B 和 MIMO-VL-7B 大模型,并在 ICCV、ACL 等顶级学术会议上斩获 12 篇论文入选。

在这份财报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还是一种 " 雷式 " 战略定力和执行能力的体现。尤其是小米汽车——一个曾被质疑、被围观、甚至被唱衰的跨界押注,如今却以远超预期的毛利率和销量,成为整个集团最具想象力的引擎。它不仅改变了小米的商业结构,也为整个新能源车产业注入了新的竞争逻辑:生态协同,打得过单纯的价格战。

当然,还是很难说小米的这种策略可以复制。长期战略与技术投入,能够不断释放出新的动能,让增长不再依赖单一赛道,而是通过生态协同与价值创新持续涌现。

可以说,是小米汽车、AI 与生态协同,技术与品牌的价值创造力,造成了这种 " 经济上行的美 " 的真实写照。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米汽车 小米 小米手机 特斯拉 蔚小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