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6 日晚,《中国志愿》杂志特约记者在西安市专访了路生梅。仲夏时节,冒着暑热,她正在陕西 11 市(区)作巡回报告,西安是她的第 23 站。这位 81 岁的老太太远远超出记者想象:身着粉色西服,精神矍铄,在交谈中,她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仿佛是个激情澎湃的 " 少女 "。
从 " 服从安排、听党召唤 ",到 " 看到群众需要,自己有能力去做事 ",再到 " 与老百姓产生感情,离不开了 "…… 从北京到陕北,从青春到白头,路生梅用半生诠释着何为 " 医者仁心 ",何为志愿精神。
医生治病千万不能把人治 " 球事 "
路生梅清楚地记得,57 年前的那个冬天,24 岁的她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怀揣着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的信念,踏上了西行的列车,来到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陕西佳县人民医院。
" 其实,我当年之所以考这所学校,是希望能留在北京工作的。" 路生梅回忆道,看到所谓的 " 医院 " 是几排残破的窑洞,旁边还有一片坟地,她的心沉到了谷底。回去还是留下来?年轻的她很快给自己打气:" 既然来了,就要服从国家分配,坚持干下去。"
2022 年 11 月 16 日,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路生梅(右)在家中为患儿义诊。
初到佳县的日子很难,水是毛驴从黄河拉来的浑浊河水,沉淀后,烧开了,硬着头皮喝;吃不惯羊油做的饭菜,常常吃下去又吐出来,但不敢说,怕人笑话娇气;虱子咬得人浑身发痒;听不懂方言,时常闹笑话,有一次听病人说 " 球事了 "(陕北方言,完结、完了的意思),她一头雾水,最后才明白这是 " 不行了 " 的意思,医生治病千万不能把人治 " 球事 "……
出诊的路,比生活的不适应更艰难。一次,她前往离佳县 20 里地的村庄出诊,走在峭壁小路上,下面是滔滔黄河水,路中间还有断裂处,必须要跳过去,她屏住呼吸,边默念着 " 不能掉下去 ",边小心翼翼地往前迈。
但很快,同事和乡亲们的善意让她找到了归属感,大家轮流帮不会生火的她烧炕。更让她触动的是当地百姓的就医困境——小病靠扛,大病 " 求神 ",往往到了医院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 北京来的医生,什么病都能治!" 面对乡亲们殷切的期望,路生梅开始熬夜苦读医书,自学陕北方言。她记得第一次独立抢救高烧抽搐的孩子时,汗水湿透了衣背。当孩子转危为安的那一刻,她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作为医生的幸福。
就这样,路生梅挺过了艰难的适应期。有一次,医院安排她去村里接生,看到接生婆拿着生锈的剪刀准备剪脐带时,她赶忙跑过去制止。由此,路生梅了解到当地新生儿破伤风高发的原因,她决定和同事去农村普及新法接生知识。渐渐地,当地新生儿破伤风的问题基本很少发生了。
又一个冬天,十几里外的村子里有孩子持续高烧,急需救治。接到消息时,鹅毛大雪刚过。路生梅踩着湿滑的山路,小心翼翼地走,摔了几十跤后,裤子也弄脏了,快到村口时有个小坡,为了赶时间,她把心一横,索性坐下来,一直滑到坡底。赶到时,孩子几乎奄奄一息,她接连 3 天守在病床前医治,终于看着孩子脱离了危险。这时,另一个同村的孩子被急匆匆地送到她面前,检查后她震惊了——同一个村里竟然有 5 个麻疹患儿!路生梅立刻通知村干部,将孩子隔离并开始治疗。
孩子们康复了,路生梅要回去了。临走时,她收到了村民亲手做的千层底棉鞋,针脚齐整又细密。那一刻,她不禁湿了眼眶,这片土地如此贫瘠,这里的乡亲如此淳朴 ……
1969 年,路生梅在思想汇报里郑重写下承诺:" 这里的人民需要我,我要为佳县的人民服务 50 年!"
同一年,一个叫高正胜的小伙子走进了路生梅的生活,这位佳县人民医院的护士,经常替有困难的同事值班,在下雪的清晨清扫医院前的马路,方便患者就医 ……1970 年,两人喜结连理,在这片黄土地上扎下了根。
" 做医生不能挑时间,也不能挑病人 "
" 儿科,是最难的。孩子小,不会说话,家长急,医生更要稳。" 路生梅时常眉头紧锁地感慨道。
有一次,她上门诊治一个一星期无法排便的孩子。摸了摸孩子鼓鼓的肚子,她转身切了一条薄薄的肥皂片,在热水里洗了一阵。接着,她把光滑柔软的小肥皂条塞进小孩的肛门,一手用卫生纸堵着,一手按摩孩子的肚子。六七分钟后,孩子开始排便,路生梅的手上沾满了粪便。
" 不花钱能治病,花小钱治大病。路大夫是用心治病,一颗真心待我们。" 佳县乡亲如此评价路生梅。
1981 年,路生梅到北京进修,老师觉得她能力出众,建议她留在北京发展,但一想到在佳县的丈夫、年幼的孩子,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还有 " 要为佳县的人民服务 50 年 " 的承诺,路生梅放弃了回北京的念头。
2024 年春节,路生梅在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留守困境儿童一起做灯笼、写 " 福 " 字。
此时的佳县医院连独立的儿科都没有。为此,路生梅四处奔走争取支持,外出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积极筹集启动资金。
1984 年,佳县人民医院终于建成了正规的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此后,她培养了 50 多名专业儿科医生和护士。再后来,身为医院副院长的她,又带领全院职工创建了二级甲等医院和爱婴医院,使当地的疾病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除了儿科,路生梅还承担起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的诊疗工作,渐渐成了一名独当一面的全科医生。
" 做医生不能挑时间,也不能挑病人。" 几十年来,她无数次在病人需要时、孩子哭声中奔向病房。然而,在自己的父亲病危时、女儿需要时,忙碌的她却无法陪伴。
父亲患病的消息传来,路生梅正在照顾一个难产的孕妇,实在放不下心、抽不开身,原想着等孕妇病情好转了再回去看父亲,可等不及她返回,父亲就去世了。忙完工作后,她朝着北京的方向长跪不起,号啕大哭。
看着母亲忙忙碌碌,路生梅的女儿从小就知道妈妈不属于自己一个人,她早早就学会了生病时自己拿药瓶找熟悉的叔叔阿姨打针。
" 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舒服。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准备过常人过不了的生活。" 路生梅说,对家庭的亏欠是这份职业的代价。
2024 年 9 月,人民大会堂。80 岁的路生梅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被授予 " 人民医护工作者 " 国家荣誉称号。掌声雷动时,她略显局促,轻声说:"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得知能带两位直系亲属,她把儿女一同带到了颁奖典礼现场。手捧勋章,她对孩子们说:" 妈把欠你们的,还回来了。"
" 路大夫家的钥匙放在院子角落 "
2025 年 " 七一 " 前夕,路生梅和张桂梅再度通信的消息成为网络热点。在给张桂梅的信中,路生梅这样写道:" 这三年多,我仍然忙忙碌碌,在佳县为老百姓的健康服务,组织老年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
事实上,自 1999 年退休后,路生梅再一次放弃了回北京,选择继续留在佳县,开始了志愿服务之路。" 我就像一只风筝,线始终系在百姓的手中。"
每周一、三、五上午,佳县人民医院都有她义务坐诊的身影。她公开住址和电话,方便患者随时联系。总有她不在家的时候。为了不让患者白跑一趟,她索性把家门钥匙放在院子的一个角落,让患者进家等她。" 路大夫家的钥匙放在院子角落 ",成了许多人心照不宣的温暖秘密。等待看病的人满怀感激,有人会主动帮她打扫院子。而每次患者要给诊金时,她总会坚决地说:" 要给钱就再也不要来了。" 有人悄悄把鸡蛋放在门口,有人送来一袋苹果,实在拗不过,她就少拿一些,让患者把剩下的给其他病人。截至目前,她义诊的患者已超过 10 万人次。
路生梅认为,义诊是医生的职责,不是 " 做公益 "。2017 年,她组织成立 " 我爱佳县 " 老年志愿者团队。起初,团队成员只有几位老人。看到志愿者们实实在在去帮助人,更多的人加入进来。2019 年," 我爱佳县 " 老年志愿者团队和当地两个公益团队团结起来,成立了佳县老年志愿者协会。
2023 年 6 月,路生梅带领志愿服务队员在佳县勃牛沟幸福院和老年人一起做游戏。
这些银发志愿者们活跃在志愿服务各个领域。他们种花种草,美化环境;深入农村进行文艺演出,为留守人员带去欢乐;普及法律和健康知识,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捐赠书籍和文体用品,关爱留守儿童;参与助力高考中考活动;在医院设立图书角,每天安排志愿者值班 ……
志愿服务并不轻松,经费困难等问题时常出现,路生梅便拿出自己的奖金、退休金。她经常给团队成员说:" 能出力你们出力,资金我来想办法。"
如今,路生梅依然心怀三个朴素的心愿:把儿科打造成儿童友好型科室;让佳县老年志愿者协会薪火相传;完成一次特殊的生命接力," 我很幸运在每个时期都遇到了好老师,有一位老师去世后捐献了遗体,我也要以老师为榜样!"
面对年青一代,路生梅真诚地说:" 把自己装备好,听从祖国召唤,顺从社会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要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有很多困难,希望大家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 如果我这辈子还有什么可夸耀的事,大概就是——我兑现了我的诺言。" 采访结束,夜色已深,说这话时,路生梅语调平和,她直视着记者,却又好像直视着心中那个坚定的信念。
来源 /《中国志愿》2025 年第 7 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