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上海书展上,印着 " 好,妙!" 与鲁迅头像的冰箱贴成了 " 断货王 ",正反面分别印着 " 文学包袱 "" 思想包袱 " 的编织袋成了人群中的 " 显眼包 " ……年轻人竞相追捧文创成为一道亮眼风景。
由此,一种担忧随之浮现:文创消费、集章打卡等活动的流行,是否会稀释书展应有的 " 书卷气 ",冲淡专注于阅读的 " 经典味 "?但若换个角度来看,这些文化消费中的新变化恰恰说明:" 溢出 " 的书展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悄悄地开始超越传统边界,其不止于书籍和阅读的部分,可能带着些时尚,可能带着些自炫,但这些可归于都市流行文化的新鲜气息和元素,经过沉淀和发展,同样可期成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一部分。
在指尖轻划就能 " 博览群书 " 的数字时代,书展不仅是书籍的展销场,更是文化身份的 " 显示器 "、公共空间的 " 活化剂 " 与创新思想的 " 孵化器 "。人们逛书展目的早已不是单纯 " 购书 ",更多时候,是一场沉浸式的 " 精神赶集 ",是快节奏生活里人们寻求情感共鸣与心灵慰藉的治愈之旅。文创产品的走红,正是对这种情绪价值需求的精准回应:它们以轻量化的文化符号为载体,将严肃的文学与思想元素,巧妙转化为可感知、可携带的日常表达。
更进一步来看,一枚印着鲁迅头像的冰箱贴,表面看只是件商品,其实它也是连接出版、设计与消费的文化纽带,是书展从单纯的 " 出版物展销平台 " 蝶变为聚合多重价值的 " 城市文化 IP" 的见证。
如今的上海书展,正不断延伸边界:" 浪浪山 " 动漫 IP 与书展吉祥物的跨界联动,让青年群体在熟悉的形象中亲近阅读;撬动 " 票根经济 ",让阅读融入城市多元生活……不断 " 破界 " 的书展既丰富了文化供给,又拉动了关联消费,正是城市文化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此外,这种 " 破界 " 还体现在空间的拓展上——今年书展首创 " 双主场 " 模式,还将触角延伸到户外 " 阅界夜市 ",各种 " 书展 +" 更是织就一张融入日常生活毛细血管的立体文化网络。
这既是对市民需求的敏锐回应——今年 4 月发布的《2024 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70.66% 的市民期待 " 阅读 + 公园 " 场景,半数期待 " 阅读 + 商场 ",43.28% 希望在 CityWalk 路线中嵌入图书角;更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书展以文化为触媒,激活公共空间的社交属性与人文温度,链接着市民精神需求与城市发展的 " 双向奔赴 "。
卓越的书展是塑造城市文化身份的重要媒介。比如,法兰克福书展以 " 世界文化风向标 " 的定位,将歌德之乡的文学底蕴与德国的思想者传统刻入城市基因;伦敦书展则通过聚焦英伦文学的多元风貌,巩固其 " 世界文学之都 " 的影响力。它们的共性在于:让书展成为城市文化身份的 " 锚点 ",强化文化认同与独特性,避免了常见的 " 千城一面 " 困境。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之一,是在竞争中构建不可替代的文化标识。就此而言,芳华正茂的上海书展不仅仅是重要的 " 文化盛会 ",更是推动城市成长的 " 文化年轮 ",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中厚植城市底蕴,赋能城市发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