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科技 昨天
中国生物制药:当“创新占比”正在越过奇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一份中报,有时只是一份阶段性的成绩单。但有时,它揭示的是一个结构性拐点。

中国生物制药 2025 年的中报,属于后者。

上半年中生总收入达到 175.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0.7%。但真正的故事藏在利润表下:剔除一次性因素后,经调整归母净利润达到 30.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高达 101.1%。利润增速数倍于收入增速,这并非简单的经营杠杆效应。

答案指向一个关键指标:创新产品收入占比。这个数字,在 2025 年上半年来到了 44.4%,离全年 50% 的目标更近一步。

创新业务,如今已成为驱动公司增长和盈利的核心引擎。未来公司的价值曲线、市场预期乃至行业地位,都将由这个不断攀升的比例重新定义。

一场被市场验证的转型

增长的质量,远比增长的速度重要。

中国生物制药在整体收入 10.7% 的增长背后,是创新产品收入高达 27.2% 的更快速增长。高价值、高毛利的创新产品组合,正无可争议地成为拉动公司价值增长的火车头。

这种增长质量的提升,源于公司内部一场深刻的资源重构。

一方面,是对未来的坚定投入。2025 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收入比率提升至 18.1%,创下历史新高,其中 78% 的研发费用被配置于创新产品的开发。

另一方面,是对当下的极致效率。与研发投入的大幅攀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的销售及管理费用率已连续五年持续下降,本期微降至 42.9%。在行业普遍面临营销合规压力和费用高企的背景下,这种 " 反向操作 " 证明了公司卓越的运营管理能力,成功地在扩张创新投入的同时,优化了存量业务的成本结构。通过提升自身运营效率,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能够自我供血的研发引擎。

市场的反应是敏锐的。

经历了一轮漫长的生物医药资本寒冬后,市场情绪已从对 " 故事 " 的狂热追逐,转向同时对 " 确定性 " 的理性回归。资本正在清晰地向那些拥有强大自我造血能力、成熟商业化体系和清晰盈利路径的企业聚集。

中国生物制药的中报体现的强劲的现金流、庞大的现金储备、已验证的商业化能力,以及一个即将进入密集收获期的创新管线,使其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中,成为了一个兼具成长性与安全性的稀缺标的。

这是一场被市场数据和资本流向双重验证的成功转型。

新引擎——用礼新作为创新互补

如果说持续的内部变革为中国生物制药的转型打下了坚实地基,那么 7 月份宣布的全资收购礼新医药,则为其装上了一个通向全球创新的强力新引擎。

其核心战略意图,是收购一个与现有管线充分互补的创新引擎。礼新医药在肿瘤免疫及肿瘤微环境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抗体发现与 ADC 技术平台,包括肿瘤微环境特异性抗体开发平台(LM-TMETM)、针对难成药靶点的抗体开发平台(LM-AbsTM)和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平台(LM-ADCTM)等。收购这些平台,意味着中国生物制药的研发能力从 " 跟跑 " 向 " 领跑 " 阶段迈出了关键一步。

根据公司在电话会议中的阐述,整合后的体系将形成高效的 " 上下游 " 协同关系。

礼新医药将作为高效率、高产出的 " 创新发现引擎 ",保持相对独立运作,专注于从早期研发到 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阶段的工作。一旦项目进入 IND 阶段,将无缝交接到正大天晴这一成熟平台上。正大天晴将利用其规模化的临床开发、生产(CMC)和商业化能力,加速创新资产的后期开发和市场转化。

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初创 biotech 的研发活力与效率,又嫁接了大型药企的平台资源与确定性,实现了 "1+1>2" 的协同效应。

此次整合,也让中国生物制药的研发管线厚度与竞争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重磅候选药物浮出水面,覆盖了公司聚焦的四大核心治疗领域。

在兵家必争的肿瘤领域,公司形成了强大的产品矩阵。

内部管线中,用于乳腺癌治疗的 CDK2/4/6 抑制剂 TQB3616,因其对 CDK2 靶点的更强抑制,展现出克服现有疗法耐药的潜力,其二线适应症已临近获批,一线及辅助治疗正快速推进。另一款 HER2 双抗 ADC 药物 TQB2102,则在临床中表现出远低于同类药物的间质性肺病(ILD)发生率,实现了疗效与安全性的更优平衡。

礼新医药的加入则带来了更前沿的 " 弹药 "。其 Claudin18.2ADC 药物 LM-302,在胃癌、胰腺癌等难治癌种中展现出同类首创(first-in-class)潜力,并已获得中美两国的突破性治疗药物资格或快速通道资格。而全球开发进度第一的 CCR8 单抗 LM-108,作为一种新型肿瘤免疫疗法,已在中国获得两项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在多个实体瘤中显示出优异的早期疗效。

在肿瘤之外,其他领域的布局同样亮点纷呈。肝病 / 代谢领域的拉尼兰诺(Lanifibranor),作为中国首个进入 III 期临床的口服 MASH(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药物,有望填补巨大的市场空白。呼吸领域的 PDE3/4 抑制剂 TQC3721,全球研发进度位列第二,有望成为 COPD 治疗的基石药物。

这些潜力产品也都有充足的对外 BD 预期。

一个由内部研发和外部并购双轮驱动,结构合理、梯队清晰、覆盖前沿靶点和重大疾病领域的全球化研发管线,已然成型。

全球 Pharma 的三年蓝图

对于中国生物制药而言,价值创造的漫长投入期正在结束,价值兑现的密集收获期已经到来。

根据公司的规划,未来三年(2025-2027 年)将是一个 " 创新超级周期 "。预计将有近 20 款创新产品陆续获批上市,其中超过半数是峰值销售额有望突破 20 亿元人民币的重磅品种。

2025 年:下半年预计 CDK4/6 抑制剂及 HER2-EGFR 产品获批上市,全年创新药收入占比将历史性地突破 50%。

2026 年:预计将有 5 款创新药上市,包括 HER2 双抗 ADC、Claudin18.2ADC 等重磅产品。

2027 年:预计超过 10 款创新药上市,届时公司已上市创新产品数量将突破 35 款,收入占比超过 60%。

这种加速的价值兑现,将从根本上重塑公司的财务模型。持续注入的高利润产品将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驱动利润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通道。

更深远的变革发生在研发战略层面。公司主席在展望中明确提出,要从 " 跟随创新 "(follow)向 " 同类首创 "(first-in-class)和 " 同类最优 "(best-in-class)转变,成为一家全球型的 Pharma。

礼新医药带来的全球顶尖发现平台,正是实现这一战略跃升的技术基石。这些平台使公司有能力去挑战更困难靶点,从源头上提升创新的含金量。

支撑这一宏大蓝图的,是公司雄厚的财务实力。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拥有的资金储备高达 305 亿元人民币。这笔庞大的 " 战争基金 ",赋予了公司在未来产业整合中极大的主动权和灵活性。公司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毫不讳言,未来不排除继续进行收购、产品引进(license-in)、平台技术合作等各种形式的交易,并正与全球顶尖的实验室和科学家不断探索合作。

以 " 内生增长 + 外延并购 " 的模式,是全球制药巨头的共同成长路径。

公司管理层在最近的两次电话会都表示出,对未来充满信心,并给出了全年收入和净利润实现双位数增长的稳定指引,还乐观的对下半年的增长给出了更多的期待。

同时,管理层也特别强调在核心产品的对外 BD 上不会令市场失望。

一个内外协同、高效运转的研发体系正在形成,一个由近 20 个重磅新品构成的产品上市 " 超级周期 " 即将来临。

资本市场需要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全球化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家公司。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中国生物制药 市场情绪 成绩单 全资收购 拐点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