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首届 "E-Town 机器人消费节 " 以及 202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相继于北京举办,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 4S 店也正式开业。从前沿的科技展会,到贴近大众的消费节,再到落地的销售服务,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机器人产业正站在从 B 端向 C 端跃迁的关键节点,迈向新的发展阶段。那么,中国机器人能否顺势成为消费新贵,走进千家万户呢?
在产业规模上,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力量。和众汇富研究发现,2024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 30.2 万套,连续 12 年稳坐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宝座。其应用更是广泛覆盖国民经济 71 个行业大类、236 个行业中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三位。同时,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从 2015 年的 3.3 万套迅猛增长至 2024 年的 55.6 万套,2024 年服务机器人产量为 1051.9 万套,同比增长 34.3%。更为关键的是,消费端开始呈现起量态势。北京亦庄 "E-TOWN 机器人消费节 " 启动短短几天,截至 8 月 6 日,核销消费券超 260 万元,带动销售额超 3000 万元,初步展现出机器人在消费市场的潜力。
从技术层面来看,和众汇富分析," 大模型 " 与 " 具身智能 " 的融合为机器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各类展会上,不少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的产品已能完成 " 长程奔跑 "" 双手冲咖啡 " 等高难度动作。2024 年,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 2/3,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 70%,今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 379 亿元以上,这为消费机器人的普及奠定了技术基础。
市场层面,中国机器人消费前景广阔。机器人 4S 店推出的一体化服务,以沉浸式消费体验拉近了公众与机器人的距离。加之老龄化加速、人力成本上升、" 懒人经济 " 等因素交织,医疗康养、家庭服务、教育娱乐三大场景的机器人市场备受瞩目,消费者对消费机器人的心理期待值高涨。
政策上,国家与地方的积极布局为机器人消费发展保驾护航。国家层面,工信部早在 2023 年便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地方层面,各地纷纷响应,如北京成立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成立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且在此次机器人消费节中发放专属消费券,个人购买机器人产品最高可获 1500 元补贴,一系列利好政策不断推出。
然而,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消费机器人发展之路并非坦途。关键技术存在短板,部分核心零部件的特定型号仍依赖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性能与成本控制。商业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陪娃、扫地、送餐 " 三大件 " 产品扎堆,而高端情感陪护、全能保姆等深层次应用稀缺,难以充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社会接受度与伦理法规滞后,机器人伤人、数据隐私、就业替代等问题引发担忧,且尚未构建起系统的监管框架与社会共识。
尽管挑战重重,但人形机器人仍有望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消费新贵。和众汇富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协同发力。政府应倾听企业诉求,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强化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完善行业标准与规范;企业要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持续创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与性能,丰富产品种类,降低成本与消费门槛;社会层面则要加强机器人科普与讨论,增进消费者认知与接受度,营造良好消费氛围。
展望未来,和众汇富指出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转型的临界点,若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市场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中国机器人有望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的 " 新家人 ",开启消费新贵时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