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我们一直用的标签标准就是错的啊!" 日前,在河西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的讲解下,我市某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恍然大悟。
事情源于一起看似普通的案件。今年 5 月,河西区市场监管局在查办这家企业销售标签含有虚假内容案时,发现企业为了进入超市销售,将购进的散装茶叶自行分装成预包装食品,而这一行为属于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从事预包装食品分装的行为;同时,企业销售茶叶的产品名称为小种红茶,食品标签标注却为工夫红茶的执行标准,这属于经营标签含有虚假内容的预包装食品的行为。
" 这两项都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河西区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执法干部刘杨介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并非有意违法,而是对食品标签及生产许可的法规缺乏了解,属于典型的‘不晓法导致不守法’。"
" 处罚不是目的,规范才是根本。" 刘杨表示,考虑到企业违法行为并非故意为之,系初次违法,且在调查中积极配合、如实陈述事实,并立刻改正了问题,执法人员根据相关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予以减轻处罚,同时转变思路,化被动处罚为主动帮扶。
很快,一支由河西区市场监管局执法骨干和天津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食检院)技术专家组成的 " 专业帮扶团队 " 深入这家企业。
从地理标志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行业标准查询使用技巧、调味茶与花茶的界定区分到分装茶叶生产日期如何规范标注、茶叶标签标识的国家标准及法规条款的具体理解、新旧标准文件的衔接适用,再到新食品原料及药食同源原料的使用原则以及食品生产许可相关政策……面对企业堆积如山的 20 余项具体问题,帮扶团队耐心聆听,逐一进行了权威专业的答疑。
" 这次帮扶解答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疑问,解决了经营中的实际难题。" 企业负责人表示收获巨大。
在帮扶个案过程中,执法人员发现企业遇到的问题并非孤例,而是辖区内众多茶叶经营者普遍存在的法律盲区。
为有效预防同类违法行为,整体提升辖区营商环境,河西区市场监管局将 " 个案帮扶 " 成效扩展至整个行业。7 月 24 日下午,该局联合市食检院、市茶业协会在珠江茗都茶城举办了一场主题为 " 执法为民强服务 共治聚力优环境 " 的茶叶标签与宣传规范专项培训。
培训现场,市食检院的技术专家聚焦茶叶标签标识的法规,将复杂的法律条文拆解为可操作的经营要求;执法干部则结合真实案例,提醒经营者注意虚假宣传的风险点,敲响合规经营警钟。
" 以前总觉得监管就是来查不合规的地方,今天才发现他们也是我们的老师。" 茶商章高鸿在交流时表示。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来自辖区的 50 余家茶叶经营商围绕日常经营中的困惑与技术专家、监管执法人员展开互动。培训结束后,不少经营者主动交换联系方式,希望在日后能随时请教。
" 执法有温度,就是要让法律走进企业的日常经营,以教育指导和解决困难代替简单的‘一罚了之’。" 河西区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高邦贤表示,此次由个案延伸到行业共治的探索,不仅规范了茶叶市场秩序,也增强了企业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为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营商环境提供了 " 河西样本 "。
从个案到全行业,从处罚到帮扶,河西区市场监管局用耐心释法、专业指导,让法律不再冰冷,让茶香在规范的土壤中更醇更远。(记者 苏晓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