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AI学不来老中医的“手感”,因为人手会“读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年轻的医生进入中医推拿科,如何快速入门、" 出神入化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推拿科主任吕强说得很直接:靠老师傅,要手把手教。" 手把手 " 并非比喻,而是真切存在的场景。

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能在操作时捕捉到手掌下肌肉的 " 跳跃感 " 或轻微弹响——这是操作 " 到位 " 的信号。" 教导年轻医生时,我会让他把手放在病人身上,我再压住他的手一起推,让他感受手下肌肉的反馈。" 吕强说,看着他们眼前一亮,惊喜喊出 " 原来是这样 ",他也会跟着一起高兴——这就是推拿科传统教学的意义。

然而,要真正走上这条路,并非易事。近年,曙光医院推拿科门诊量逐年攀升,月均已超过 7000 人次,人均接诊量比五年前增加了 1.5 倍。对年轻医生而言,这意味着既要在紧张的诊疗中快速成长,还要在繁重的科研与教学任务中不断积累。也正因此,不少医学生毕业后,考虑转向针灸或康复方向,能长期留在推拿岗位的年轻人不多。给病人推拿,这份工作着实有点累。

而推拿的挑战,不止于脑力和体力双重消耗,还伴随着职业风险。除了公众熟知的腰肩颈椎劳损,不少推拿科医生自己也会出现心脏问题。" 推拿是一种持续、偏无氧的高频用力,长期下来会给心肌增加负担。" 吕强解释," 老前辈曹仁发教授曾提醒,做手法不要‘用心力’,一旦觉得‘心累’,其实就是身体在报警。"

那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出现,是否能减轻医生负担、助力传承?其实,不少科研团队已在尝试,用传感器和力学模拟记录名家手法,甚至开发 " 手法机器人 "。但吕强心里很清楚,目前更多还是 " 类人的力学模拟 ",直白地说,就像高阶的按摩椅,虽可采集名家手法的生物力学信息,但与真正的 " 医者之手 " 还有很大差距。

" 人手的价值不只是完成动作,更在于‘手摸心会’的瞬时判断。现有传感与材料学,还无法替代这种触觉分辨。" 吕强期待,传统的中医推拿与现代科技之间产生更多结合空间,并希望更多年轻人接过这一中医传统薪火。

医者之手,托举起患者的健康,也托举起医学的薪火相传。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医生 教学 科研 肌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